山东省济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27 20:07:46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参考答案:
1.B
【详解】A、图中Ⅰ是循环系统,Ⅲ与内环境是双向交换,可表示呼吸系统,不能表示消化系统,A错误;
B、人体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进而使得乙血浆的渗透压降低,丙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而增多,B正确;
C、乙血浆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乙中有各种缓冲物质,C错误;
D、甲淋巴(液)、乙血浆、丙组织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人体内环境稳态需要靠各个系统的密切配合才可以得到维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错误。
2.A
【详解】A、本实验需要设置自来水组、缓冲液组为对照组,血浆组为实验组,A错误;
B、缓冲液中的缓冲可以中和酸或碱,因此酸或碱加入到磷酸盐缓冲液中与加入到清水相比,pH 的变化减弱,B正确;
C、若只用缓冲液和血浆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应再加用自来水的对照实验,C正确;
D、若只用自来水和血浆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应再加用缓冲液的对照实验,D正确。
3.C
【详解】A、眨眼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形成的反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
B、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B正确;
C、支配肾上腺素分泌的内脏运动神经是交感神经,不是副交感神经,C错误;
D、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增强,呼吸会加深加快,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因素之一。
4.A
【详解】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若A为胰高血糖素,则细胞B可以是胰岛B细胞或肝脏细胞,A正确;
B、若C为胰岛素,由于C(胰岛素)由B(胰岛B细胞)分泌,而B受A(神经递质)调节,所以B分泌C过程的调节方式应为神经调节,B错误;
C、若C为肾上腺素,参与血糖平衡调节,则A可能是神经递质,B是效应器,C错误;
D、B细胞受到细胞因子的刺激,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故选A。
5.B
【详解】A、进食后,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导致产热多,体温升高,机体通过调节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而汗液分泌增加,A正确;
B、进食后血糖升高,主要原因是机体对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不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的结果,B错误;
C、进食后汗液分泌增加,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同时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渗透压也会上升,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
D、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结果,在机体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正确。
6.D
【详解】A、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在体液免疫中,A正确;
B、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 T 细胞将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的病毒呈递给 B 细胞,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 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此外,辅助性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还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人体感染病毒初期,几乎没有T 细胞和抗体产生,说明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人体内快速增殖,C正确;
D、据题图可知,在乙时间段病毒抗原的数量较大,且先迅速增加后减少,因此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而核酸检测在甲时期就可以确认感染者,D错误;
7.C
【详解】A、若某人被狗咬伤,不确定该狗是否带有狂犬病毒,最保险的办法是按方法①注射抗体,以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病毒,A正确;
B、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此方法②比方法①可以使人体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B正确;
C、由图可以直接看出,注射抗原第7天后,抗体水平最高,此时注射疫苗(抗原),抗原和抗体会发生结合,无法发挥疫苗的效果,C错误;
D、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浆中含有针对病毒的抗体,将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浆经过处理后用于救治病毒感染者是方法①的具体应用,D正确。
8.D
【详解】A、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相互配合,借助信息分子相互作用,构成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神经调节中存在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免疫调节中细胞因子属于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需要与受体接触,进而引起细胞的生理活动变化,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并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因此神经系统上既存在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也存在肾上腺素的受体,C正确;
D、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
9.C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甲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依然表现弯曲,因而比较甲和乙不能说明胚芽鞘感光的部位只位于结构Ⅰ,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甲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依然表现弯曲,因而比较甲和乙不能说明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只位于①②之间,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乙组在①处切断,该幼苗缓慢生长且弯曲,而在②处切断后,该幼苗不能生长,也不弯曲,因而乙、丙对照,能说明①②之间存在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丙组在②处切断和丁组在③处切断,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长、不弯曲,说明此时不能产生生长素,也无法得出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位于结构Ⅰ,D错误。
10.B
【详解】A、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分析图甲可知,a点后种群数量减少,可能原因是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该种群的天敌,增加了环境阻力,A正确;
B、若图乙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K值增加,该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添加了一定量的营养,B错误;
C、图丙所示的c点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剧烈变化而不适合该种群生存,C正确;
D、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5÷25×400×104×100=2.4×108个,D正确。
11.D
【详解】A、根据题意,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如林冠下的灌木、草类和地被以及所有动物栖居者都处于较均一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微弱的光照等条件下,植物还以各种不同性质的分泌物(气体的和液体的)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助布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A正确;
B、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B正确;
C、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C正确;
D、荒漠群落中的植物耐旱,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缺水的环境,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森林群落中的阴生植物茎细长,叶薄但叶绿体大,呈深绿色,适应弱光下条件生存,D错误。
12.C
【详解】A、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正确;
B、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使野生朱鹮的适应性降低,从而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B正确;
C、由于小鱼和泥鳅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不论朱鹮的食物中它们的比例是多少,消耗水草的量都相等,C错误;
D、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所以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13.D
【详解】A、由于有人工饲料输入,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B正确;
C、建沼气池处理粪便和枝叶,通过分解者分解释放能量流入生产者、消费者和人,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C正确;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食物链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小与食物链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
14.D
【详解】A、根据曲线中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可判断二者可能为捕食关系,其中甲表示烟粉虱,乙表示丽蚜小蜂,A 正确;
B、烟粉虱和丽蚜小蜂为捕食关系,烟粉虱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丽蚜小蜂的捕食导致死亡率升高,B正确;
C、烟粉虱是一种农作物害虫,其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数量和天敌数量变化有关,丽蚜小蜂是影响烟粉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图中两条曲线出现交点,但根据图中对应的纵坐标数据可知,此时烟粉虱的数量与丽蚜小蜂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15.D
【详解】A、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所以米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类型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正确;
B、蒸米后,温度较高,通常需要进行冷却,再加入酒曲,其目的是防止温度过高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B正确;
C、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能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能为醇母菌的呼吸作用提供底物,C正确;
D、腐乳发酵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毛霉不能起糖化作用,D错误。
16.AC
【详解】A、结合图2图3可知,图1接受刺激后,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可使Na+内流,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A错误;
B、产生兴奋时,Na+内流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恢复静息状态时,Na+-K+泵运输Na+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B正确;
C、若降低神经纤维外的Na+浓度,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则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降低,则图 2 曲线峰值会降低,C错误;
D、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分析图3可知,箭毒处理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被抑制,故箭毒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D正确。
17.CD
【详解】A、据图分析,赤霉素抑制DELLA蛋白的合成,使GAMYB基因表达,促进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水平,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A正确;
B、据图分析,ABA可导致种子休眠,而GA可解除种子休眠,因此ABA和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
C、休眠的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既能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又能促进ABI5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种子萌发,C错误;
D、图示没有说明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D错误。
18.BCD
【详解】A、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生产者是F,G代表消费者,A错误;
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乙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血浆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B正确;
C、食用了馒头,其中糖类被消化为葡萄糖,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升高;没有及时喝到水,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因此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C正确;
D、图Ⅲ表示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正确。
19.B
【详解】A、适量的放牧使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A正确;
B、根据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小于载畜量为0时的,生态系统的稳态将遭到破坏,B错误;
C、根据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S”形曲线中的K值,D正确。
20.AD
【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C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蚕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A1),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B正确;
C、蚕同化的能量为D=(A1+ B1+C1+D1),桑树同化的能量为A,故桑树和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D/A表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C正确;
D、蚕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桑树)同化的能量,不属于C1中的能量。
21.(1)大脑皮层 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增大 受体1
(3)交感神经 加强
(4)实验组:向突触小体内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同等强度电刺激 预期结果:神经递质的释放量M大于N
22.(1)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
(2) 胰岛素分泌 FGF21分泌 FGF21和胰岛素
(3) 不能 索马鲁肽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胰岛B细胞,而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药物的疗效下降
(4)GLP-1类似物;DPP-4的抑制物;刺激L细胞分泌GLP-1的药物
23.(1) A→B 生长素的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A处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处,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3) 主根长度、侧根数量 IBA 芽与根对这两种激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24.(1)B、F 负反馈 自我调节能力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信息传递
(3)21/13
(4)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1)精喹禾灵 提高培养基中溶解氧的含量,使菌体和培养液充分接触
(2)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3)乙 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1.39×107 少
(4)残留精喹禾灵浓度济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Ⅰ表示循环系统,Ⅲ表示消化系统
人体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乙的渗透压降低,丙增多
乙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乙能及时将多余的酸或碱运走D.甲、乙、丙维持了人体稳态,确保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某同学欲依据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的稳定”,设计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下列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本实验需要设置自来水组、缓冲液组、血浆组三组对照组
酸或碱加入到磷酸盐缓冲液中与加入到清水相比,pH 的变化减弱
若只用缓冲液和血浆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D.若只用清水和血浆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血浆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
某同学因雪天路滑行走时失去重心,吓得眨眼,尖叫。跌倒后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之后慢慢 恢复。关于该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跌倒过程中眨眼是一种脑干控制的非条件反射B.心跳加速是由于控制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
C.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神经递质能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D.肾上腺素快速分泌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因素之一
如图所示为人体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常见模型,A 和 C 分别表示某种物质,B 为 A 的靶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若 A 为胰高血糖素,则细胞 B 可以是胰岛 B 细胞或肝脏细胞
若 A 为神经递质,B 为胰岛 B 细胞,则 C 分泌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若 C 为肾上腺素,参与血糖平衡调节,则 A 可能是葡萄糖,B 是效应器
若 A 为细胞因子,则接受信息后细胞 B 可分泌大量的抗体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关于进食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食后短时间内,人体体温升高,汗液分泌增多 B.血糖升高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的结果
C.进食后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机体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6.右图表示正常人感染某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T 细胞数量的
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 B 细胞、细胞毒性T 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
症状出现前后表示人体感染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 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
病毒抗原检测比核酸检测可更早确认感染者,在乙时间段内 进行可得到阳性结果
下图表示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应尽快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治疗B.方法②比方法①可以使人体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C.方法②往往要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每次注射的时间间隔为7 天D.将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浆经过处理后用于救治病毒感染者是方法①的具体应用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调节,形成一
个复杂网络,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调节共同维持内
环境稳态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离不开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直接接触
神经系统上存在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也存在肾上腺素的受体D.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机体突变的细胞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
(
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在①处切断

弯曲

在②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在③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某兴趣小组用拟南芥幼苗进行间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图所示。关于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甲、乙对照,能说明胚芽鞘感光的部位只位于结构Ⅰ
甲、乙对照,能说明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只位于①②之间
乙、丙对照,能说明①②之间存在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D.丙、丁对照,能说明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位于结构Ⅰ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需要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于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数学模型。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图甲所示的 a 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该种群的天敌
若图乙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则 b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无氧呼吸消耗养料少C.图丙所示的 c 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剧烈变化而不适合该种群生存
D.若吸取藻细胞样液 1 mL 并稀释 100 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mm×1mm×0.1mm,由 400 个小格组成)计数,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 15,则 1 mL 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 2.4×108 个 11.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3 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B.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调查
荒漠草原群落中的植物茎细长,叶薄但叶绿体大,呈深绿色,适应强光下条件生存
12.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 1/3 是小鱼,2/3 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下图(能量传递效率为 20%)。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C.若朱鹮的食物来源变为 2/3 是小鱼,1/3 是泥鳅,朱鹮增加 1 kg 体重
(干重),消耗的水草是原来的 1.37 倍
D.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13.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模式图,对该生态系统的
分析中,错误的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 太阳能总量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经济效 益
建沼气池处理粪便和枝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D.饲养鸡鸭后,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
下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烟粉虱和丽蚜小蜂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据图判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甲曲线表示烟粉虱数量变化B.烟粉虱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丽蚜小蜂的捕食
丽蚜小蜂可能是影响烟粉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图中两条曲线出现交点,此时烟粉虱的数量与丽蚜小蜂的数量可能相等
《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记录了古人用新鲜稻米酿酒,以求延年益寿的习俗。米酒酿造主要包括蒸米、拌酒曲、发酵三步,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酿造米酒的过程中,酵母菌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蒸米后通常需要进行冷却,再加入酒曲,其目的是防止温度过高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 C.米酒发酵初期,霉菌可以通过糖化作用,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提供底物
D.腐乳发酵过程中,也是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糖化作用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
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下面的图 1 为某突触结构示意图,图 2、图 3 分别为图 1 结构浸泡箭毒(一种毒素)前、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刺激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a 为突触小泡,通过图 2 图 3 得出其中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B.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若降低神经纤维外的 Na 浓度,则图 2 曲线峰值会升高
箭毒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研究发现,脱落酸(ABA)可以抑制 GAMYB 基因的表达,同时可激活 ABI5 基因的表达,而 ABI5 蛋白可激活种子中脱落酸介导的基因转录,从而导致种子休眠。细胞分裂素(CK)可以激活 ARRs 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 ABI5 基因的转录,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赤霉素(GA)能够抑制 DELLA 蛋白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B.由图可知,ABA 和GA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作用效果相反C.由图可知,脱落酸通过抑制种子中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种子萌发
D.图示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的调控、激素调节、环境因素调节
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若图Ⅰ 所示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食物网,生产者是 F,G 代表分解者
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乙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 T 细胞和 B 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
野外生存训练时,探险者食用了馒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喝到水,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 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下丘脑分泌更多抗利尿激素
若图Ⅲ表示碳循环,A 表示消费者,D 代表大气中的 CO2 库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
(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或死 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从图甲可知,适量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从图甲可知,载畜量超过 B 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C.从图乙可知,F 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从图乙可知,F 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桑树净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C B.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 B1+C1+D1
桑树和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 D/A 表示,一般小于 20%
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流入鱼体内的能量属于 C1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
芬太尼是一种脂溶性较强的阿片类镇痛药,临床上常用于手术麻醉、术后镇痛,与一般镇痛药相比,具有镇痛作用强、起效速度较快的特点。芬太尼镇痛的原理是:当其与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 抑制 Ca2+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受阻,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从而缓解疼痛。下图是人体突触结构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痛觉的形成部位是 ,该过程不属于反射的理由是 。
芬太尼还能够促进 K+外流,从而使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 (填“增大”或“减小”)。上述突触结构示意图中,与芬太尼结合的阿片受体是图中的 。
术后病人在施用芬太尼后,可适量进食,此时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不占据优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
芬太尼通过阻断 Ca2+内流,减少神经递质释放,达到镇痛效果。为验证该结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 Ca2+阻滞剂(能够抑制神经细胞膜上 Ca2+通道的开放),进行了如下实验。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 M。实验组: ,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 N。预期结果: 。
人体进食可以促进人体整个肠道内 GLP-1 的分泌,它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 才能发挥降糖作用,而血糖水平正常时,GLP-1 不会使血糖水平进一步降低。GLP-1 的降糖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X 细胞、Y 细胞的名称分别是 。
GLP-1 分泌后,其作用一方面促进 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另一方面通过促进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该过程中与 GLP-1 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索马鲁肽是与 GLP-1 具有类似作用的药物,索马鲁肽 (填“能”或“不能”)用于治疗 I型糖尿病,原因是 。
研究发现:①血液中 GLP-1 发挥作用后能被二肽基肽酶 4(DPP4)快速灭活并降解。②当 L 细胞分泌 GLP-1 的量不足,会导致 2 型糖尿病。为开发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请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你的设计思路 (提出两点)。
吲哚丁酸(IBA)是一种外源生长素类调节剂,激动素(KT)是一种外源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研 究人员研究了这两种调节剂对棉花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 1 植物主根中的生长素运输方向为 (填“A→B”、“A←B”、“A B”),判断依
据为 。
自然状态下,主根优先生长,侧根生长被抑制,这种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特点 是 。
根据图 2 分析,该实验的因变量为 ,IBA 和 KT 这两种外源激素类调节剂能消除根顶端优势的是 ,若该实验改为处理幼苗的芽,得到不同的变化曲线, 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右图代表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生产者为 (填图中字母)。当 C 的数量增多时,A 的数量也会增多,进而导致 C 数量增长受到抑制,这属于 调节,它是生态系统 的基础。(2)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中所示成分以外还包
括 。若在某季节,A 发现 B 的数量明显减
少时,部分 A 个体会另觅取食地,体现生态系统的 功能。
仅考虑图中 A、B、C 间的食物关系,若将 A 的食物比例由 B:C=3:2 调整为 1:4,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A 获得相等的能量,需要消耗的B 是原来的 倍
(结果用分数表示)。
E 同化的能量去向除流向分解者,还有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
特点 。
精喹禾灵是一种新型早田茎叶处理剂,化学成分为某种含氮有机物,对阔叶作物田的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效。精喹禾灵在土壤中可被微生物分解,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精喹禾灵的微生物,可应用于污染的土壤和水体的修复。
为了确保能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选择培养增加降解精喹禾灵的微生物菌 种的浓度。将 10g 土壤样品添加到以 为唯一氮源和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需将培养基置于摇床上振荡培养,目的是 。
在接种操作前,应随机抽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基先行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
是 。
若对筛选获得的菌株进行计数,应选择如图中 图对应的操作方法,用此方法测定菌体的数目, 其原理是 。在 5 个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4 菌液 0.1mL, 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 136、15、125、152 和 143。则每毫升样品中含有该菌数量约为 个。与血细胞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数量偏 (填“多”或"少”)。
对精喹禾灵降解微生物的降解能力进行测定时,将选出的菌种接入培养基中培养,每 24h 采样一次, 测定培养基中 ,计算降解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