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年、月、日》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目录
1
单元教材分析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3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教材例题解析
5
教学实施建议
数与代数
统计与概率
图形与几何
综合与实践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中有关时间单位的学习,关于“年、月、日”的概念,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的基础知识,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学习 “年、月、日”这三个较长的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24时计时法等相关知识,并学会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一些现实性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记录、猜想、交流、推理等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注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单元教材分析
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
平年、闰年
24时计时法
解决问题: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例1
例2
例3
1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特点
01
02
1
单元教材分析
精心选取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
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03
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年、月、日的实际意义,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年、月、日的知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出现较多,比较熟悉,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由于年、月、日是较长的时间单位,要让学生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在课堂内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更需要现实的支撑。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在实物操作中理解这些常见的量
时间是非常抽象的量,学生掌握时间的量相对比较困难。教材借助了多种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时间的量。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教学工具,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比较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识,更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辨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也有利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方法,提升能力
在完整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之后,教材专门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的梳理与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加强“分析与解答”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数学
抽象
数学
建模
数据
分析
直观
想象
逻辑
推理
数学
运算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2
4
1
3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3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3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认识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计 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能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4
教材例题解析
首先指出“年、月、日是常用的时间单位。”点明了新知的性质,也告知学生本单元知识是“时、分、秒”知识的延续,便手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审视和学习新知。
年历上标注了一些特别的日子,如劳动节、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让学生发现,以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通过提问“你还经历了哪些特别的日子?”进一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特别的日期,如生日、节日、纪念日等等,激活生活经验,总体感知年、月、日,激发学习兴趣。
4
教材例题解析
例1开门见山提出: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展现已知,暴露未知,点明学习的方向,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填表、对比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知年、月、日的含义及关系,自主归纳得出大小月、2月的天数和规律。教材还要求学生找一些其他年份的年历进行观察,以便验证所得到的规律。
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丰富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适当引导学生推算一年的天数。
介绍利用拳头和歌诀记大小月的方法,目的是借助形象帮助学生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
4
教材例题解析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2月的天数并不都是一样的。说明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平年和闰年全年的天数。
教材给出了2013~2024年各年的2月份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梳理,发现其中的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四年一闰。
介绍了平年、闰年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这些知识只作为阅读资料向学生呈现。
教材用脚注的方式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三个平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通常是闰年,但是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闰年的出现有什么特点,怎样的年份是闰年,这些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加以巩固。除了教材上的题目之外,还应补充一些练习。当然,应以基本题为主。
4
教材例题解析
教材用七幅图展现了一位小朋友在一天24小时中不同的时刻所做的事情的活动场景。目的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读这些熟悉场景的过程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体会一天24小时的周期变化,引入新知的教学。
用指针位置相同的钟面,表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释各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的过程中,体会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
用钟面表示各个时刻,便于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地引出24时计时法。
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更好的激发认识冲突。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4
教材例题解析
通过组织学生拔钟,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发现在1日的时间里,可分为两个时间(时针走两圈),每圈有12个小时,1日有24个小时。并呈现一个有内、外两圈刻度的钟面,将时针一天表示各个时刻对比呈现,便于学生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24时计时法的应用,在加深对24时计时法认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识。
难点突破建议
1.观察时针转动,一天有24时,时针转动2圈。
2.呈现一个有内、外两圈刻度的钟面,将时针一天表示各个时刻对比呈现,帮助学生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将一天的24时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直观呈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
4.教学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相转化。
注重改写的练习
4
教材例题解析
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创设了一个“知道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求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实际问题。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凸显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理念。
方法一:直接在钟面上数
方法二:分两段计算
方法二: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
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01
02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5
教学实施建议
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设计时着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03
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得出经过时间。
5
教学实施建议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