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1)谏逐客书
1.作者知识
(1)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李斯早年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命为客卿。他在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六国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李斯被任命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典籍,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代表作有《谏逐客书》《狱中上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2)人物轶事——仓厕鼠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jié),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wǔ)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2.背景知识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为实现统一霸业,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此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于是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于是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3.知识链接——古代奏章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封事等。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文书。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文书。
章是臣子受皇帝封赠后,表谢恩的文书。
表是用来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文书。
封事是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以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称。
4.名家评点
(1)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
(2)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复,一起一伏,略加转换几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3)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4)何氏义门谓此文只“昔”字、“今”字对照两大段。前举先世之典,以事证;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晓。可谓道者。……何义门又谓汉以后文字不能如此驰骋。实则文章逐时代而迁移。李斯富于才,此篇为切己之事,故言之精切。实则仍是策士之词锋,不能不如此炫其神通以骇人也。——[清]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三
5.读准字音
(1)缪公(mù) (2)蹇叔(jiǎn)
(3)殷盛(yīn) (4)鄢(yān)
(5)郢(yǐng) (6)成皋(gāo)
(7)膏腴(yú) (8)穰侯(rǎng)
(9)太阿(ē) (10)纤离(xiān)
(11)灵鼍(tuó) (12)外厩(jiù)
(13)傅玑(jī) (14)珥(ěr)
(15)阿缟(gǎo) (16)搏髀(bì)
(17)黔首(qián)
课时1 走进一篇改变历史走向的秦代公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我们来猜一副对联:砌墓修城,残士毁文,多行暴政千夫指;并国设县,铸钱定制,一统神州万代功。这说的是谁呢?答案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的暴政为人诟病,但他灭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这个功绩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统一天下前他也曾糊涂过。他听信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了一道驱逐六国客卿的命令。这时候,在面临君王糊涂、宗室大臣谋私的情况下,有一个人站了出来,那就是李斯。他在被驱逐的路上向皇帝上呈了一封奏疏,而这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谏逐客书》,来看看他是如何行文的。
活动一 诵读正文,疏通文意
1.诵读全文,疏通文意。把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填写下表。
(第1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①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理解实词 ①来( ) ②施( ) ③内( ) (2)请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填空 ①《谏逐客书》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所提观点振聋发聩。 ②《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概括段意:
(第2段)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①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②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③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理解实词 ①服( ) ②娱( ) ③快( ) (2)请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填空 ①《谏逐客书》中,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概括段意:
(第3段)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②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理解实词 ①却( ) ②资( ) ③业( ) (2)请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填空 《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请概括段意:
(第4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理解实词 ①树怨( ) ②得( ) (2)请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填空 《谏逐客书》中,指出驱逐客卿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概括段意:
活动二 分析结构,掌握行文脉络
2.请从《谏逐客书》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在横线处。
《谏逐客书》结构分析
①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语气谦和,措辞委婉,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不触怒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强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外来之物、逐外来人才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得出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活动三 掌握对称推断词义法
4.对称推断法是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之一,指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字词的含义。这些对应的字词在词性上往往相同,在意义上往往相近(相同)或相反。
请运用这一方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强公室,杜私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跨海内、制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遂散六国之从 同“纵”,合纵之策
河海不择细流 同“释”,舍弃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同“借”,借给
2.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西、东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强 强公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
蚕 蚕食诸侯 名词作状语,像蚕那样
娱、说 娱心意、说耳目者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使……愉悦
业 却宾客以业诸侯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内、外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在外部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从 遂散六国之从 名词,同“纵”,合纵之策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率领,带领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动词,听从,顺从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动词,跟从
樊哙从良坐 动词,依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介词,由,自
弟走从军阿姨死 动词,投身,参加
事 使之西面事秦 动词,侍奉
天下事有难易乎 名词,事情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事。前一“事”是动词,后一“事”是名词
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名词,事故,变故
藉 藉寇兵而赍盗粮 动词,同“借”,借给
相与枕藉乎舟中 动词,垫着,重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动词,凭借,依靠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连词,如果,假如
4.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定语后置句 并国二十 “二十”是“国”的定语
举地千里 “千里”是“地”的定语
省略句 民以殷盛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课时2 有力的说理,高妙的劝谏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语言之“华”,掌握从多角度说理的技巧。
秦王嬴政在看过李斯的《谏逐客书》后,不仅收回逐客令,还召回离秦的客卿,更将李斯纳入麾下,可见此文的确有很强的说服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这篇改变历史走向的公文的说理技巧。
活动一 寻找秦代宏文之“华词”
1.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对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文曾作这样的评价:“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词。”如何理解鲁迅讲的“华词”?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把握文章的切入点和论证方法
2.参考下面的评价和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文章的立场、切入点是什么。
(此文)妙在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下面的评价和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1)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李涂《文章精义》
(2)何氏义门谓此文只“昔”字、“今”字对照两大段。前举先世之典,以事证;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晓。可谓道者。——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整体概括文章的高明之处
4.高明的劝说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还要做到知己知彼。李斯这篇文章劝谏之辞的高明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古文的意义不是为了回到古代,而是学古以促今。由古代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我们今天用以关照自身不再走弯路,不犯同样的错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新时代,《谏逐客书》的哪些内容和价值能让我们观照自身,获得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 (1)谏逐客书
课时1 走进一篇改变历史走向的秦代公文
情境导入
1.(第1段)(1)①招致,招揽 ②延续 ③同“纳”,接纳
(2)①秦孝公采用商鞅制定的法令,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生活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②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那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3)①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②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请概括段意: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1)①佩带 ②使……快乐 ③使……畅快
(2)①所以,凡用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这些,一定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
②现在录用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就要离开,来秦国的客卿都要驱逐。
③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声色、珠玉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3)①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②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请概括段意: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1)①推辞,拒绝 ②资助,供给 ③使成就霸业
(2)①因此,泰山不拒绝细小的沙土,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②现在却抛弃老百姓使他们去帮助敌国,拒绝外来的宾客使他们为其他诸侯成就霸业,使得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止住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3)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请概括段意:对比分析,驳“逐客”之策。
(第4段)(1)①结怨 ②实现
(2)如今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力量,在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在外部又与诸侯结下仇怨,(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实现的。
(3)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请概括段意:归结全文,“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2.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④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⑤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①逐客为过 ②纳客之利 ③重物轻人 ④逐客关系秦亡
4.(1)与“公室”(王室)相对,指权贵大臣之家 (2)与“制”同义,制服 (3)与“有”同义,拥有 (4)“择”与“让”同义,拒绝;“就”与“成”同义,成就
课时2 有力的说理,高妙的劝谏
情境导入
1.(1)“华词”指行文铺张扬厉,气势酣畅。
(2)体现在两个方面:①铺陈变化多端。铺陈主要体现为使用大量的典例事实,变化多端表现为角度的变化、句式的变化和用词的变化。
作者一口气铺陈了四位君王重用客卿的事实,丝毫没有重复之感。作者在铺陈时所取事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写缪公用客卿,重在广纳人才;写孝公用客卿,重在变法治国;写惠王用客卿,重在四面扩张;写昭王用客卿,重在打击豪门。其实这四位君王重用客卿,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点,作者避同取异,变化角度,既显示了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重复。
作者罗列大量珍宝、美色、音乐,句意相同,但在句式上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乃至七言、八言,灵活自然。时而长句,时而短句,时而奇数句,时而偶数句。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错落之美。
写缪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避免重复,各有原因:由余本为戎之重臣,因为穆公巧用离间计才收为客卿,故用智取的“取”;百里奚原本是入秦的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后逃回楚国宛地,穆公得知后,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故用“得”;蹇叔是由百里奚推荐,穆公用厚礼迎接入秦的,故用“迎”;丕豹、公孙支是自己从晋国逃到秦国的,所以用“来”。还有写惠王四面扩张,用“拔”“并”“收”“取”“包”“制”
“据”“割”。写昭王打击豪门,用“废”“逐”“强”“杜”“蚕食”五个动词,同中有变。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
②大量使用排比句。用一连串的排比描写秦宫的珍宝,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等等,还有“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本文的立场是站在秦王和秦国的利益这一方,未有只言片语论及“逐客”对于“客”的危害与不公;开头列举秦国四代君王,都是借助客卿的力量励精图治、强大国家,嬴政“逐客”,是开历史的倒车,有违祖宗的英明之举。
3.本文的论证方法有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是对比,其中有古与今的对比,物与人的对比,利与弊的对比;同时又以物比人,以小见大,类比假设,运用丰富的论证技巧使文章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4.①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身份的敏感性;而把自己的切身利益融入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他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阐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
②道古论今,选例典型。文章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所选事例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有很多,为什么只选了四位呢?因为这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选用的也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分量。
③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对比强烈。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第三段先正面论证昔日“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启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如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藉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
④结构严谨,语言恣肆。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微任务
①《谏逐客书》一文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警醒人们要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助力国家进一步发展。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绝对稀缺的资源。人才的多寡、优劣,往往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举例而言,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于敏等人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和升级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使我国今日有了立足世界的根本安全保障,对我国的强盛功不可没。可见,人才对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的许多教育现象,如“填鸭式”教育、恶性内卷等,似乎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深度化的人才需求,也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②《谏逐客书》背后的历史同样给予我们启示。这段历史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文字力量之宏伟,可以力挽狂澜,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李斯在身处被逐之列、穷途末路的境况下,仅凭《谏逐客书》一文便扭转乾坤,以一己之力完全改变了秦国对外来人才的政策。文字既有如此宏大的力量,我们又怎能不善加利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代青年学习语文的现实意义:进,可以为生民请命、护佑天下寒士;退,不失以笔为剑、捍卫个人权益。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谏逐客书》体现的精神支持激励着我们。李斯的行为体现了抗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当今世界,我国发展虽然已克服了重重险阻,但技术封锁、经济排挤等阻力依然不容忽视。当代青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伟大复兴,则必须拥有坚定不移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