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读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读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2-27 20: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目录
1
单元教材分析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3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教材例题解析
5
教学实施建议
数与代数
统计与概率
图形与几何
综合与实践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或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1
单元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1
例2
一位小数加、减法
解决问题
例3
例4
1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特点
01
02
1
单元教材分析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具体的“量”的角度展开学习过程。
借助直观、半直观模型,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03
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探索。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关注生活,引导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认识小数都要基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般有两条基本途径:一个是人民币使用,另一个是米制系统的使用。教学时,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量”中展开认识小数的学习历程。
2.紧密结合生活情境。
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认知,激活相关的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大小的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也应在具体情境的支持下进行,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在教学例2~例4时,在问题提出后,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给足学生与同学分享交流策略的时空。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提高学生选择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合理优化的意识。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正确把握小数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应把握以下两点要求:一是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不要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应结合具体的“量”和面积等直观模型来认识;二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数学
抽象
数学
建模
数据
分析
直观
想象
逻辑
推理
数学
运算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2
4
1
3
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教材例题解析
首先呈现四幅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几个方面,引出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介绍小数点,教学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学生的对话中“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其中箭头表示“从起点到这个位置的长度”为“1分米”或“3分米”。)然后,揭示一位小数的含义,并给出写法。最后,让学生尝试写“1.3”这个小数。
4
教材例题解析
呈现四位同学跳高的成绩,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一位小数,读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认读小数的复习过程。
在对话图中,教师提出“排名次”的要求,引出了比较的需求。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通过男生和女生的对话,给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米尺的设计使比较既直观可视,又能够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让学生先将这些以米作单位的量化成以分米或厘米为单位的量,并在米尺上找到它们的位置,便于学生直接看出数的顺序,比较出大小。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4
教材例题解析
例3,提出购买文具的问题,教学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以学生熟悉的元、角、分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与算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聪聪的话揭示了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关键问题。小数点担负着区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角色,从数位角度思考,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相同数位对齐。
两名女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都是将商品价格转化为角,再进行计算;男生提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思路。第一种方法,是应用学生己有的知识解决了问题;第二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新知,接下来重点教学列竖式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引导学生适时小结,积累经验。
4
教材例题解析
例4,延续了例3的情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买东西时线数是否够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两种方法,在“回顾与反思”环节又给出了一种方法。并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指出“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检验”。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及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理解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表征问题,交流分享思维碰撞。
让学生不断积累检验问题的方法。
01
02
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5
教学实施建议
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03
5
教学实施建议
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景(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