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任务群(二) 学习叙事如何有波澜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单元任务群(二) 学习叙事如何有波澜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20:4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任务群(二) 学习叙事如何有波澜
学习任务 
1.学习叙事如何有波澜。
2.学习写作有波澜的经历或故事。
任务一 掌握叙事曲折的技巧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小说情节,有“波澜”的情节更容易吸引人,更有感染力。那么如何写作才能有“波澜”呢?
1.来一点突转。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平和自然。如果故事的情节突然峰回路转,突转急下,逆向发展,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情节突转,引人深思,那虚荣的危害,一目了然,而读者却在这突转之中,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设一点误会。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会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使用误会法要注意设置“误会”环节真实、自然,令人信服。
3.设一点悬念。巧设悬念,就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时,将后面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先行提出或预作暗示,来个悬而未决。设置悬念,能马上抓住读者,让读者在探幽寻奇的心理支配下,紧张愉快地跋涉于阅读之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急于读下去的动力。
4.用一点抑扬。“抑扬”分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另一种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即作者为肯定和褒奖某人某物,先做某些退让,有意贬抑或否定,而后再着力褒扬,让人景仰,这是中国传统的描写技巧之一。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会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
5.设一点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它,我们的文章就会显得曲折新颖,富有戏剧性效果。
任务二 学习借鉴范文中的“波澜”
1.范文借鉴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等 待 窗外,风沙漫天。 空荡荡的楼道里,方昭足足站了两节课了。① 这在他看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折磨——挨批评、罚站、写检查、被叫家长,升高中前,这些对于他来说就如同家常便饭,他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不过这次略有不同。这次惩罚他的梁老师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虽然自己以前没少气她,可是她从来都是对自己的无理挑衅“一笑置之”,今天却让自己站了这么久,估计是被气坏了吧。不知道这次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新招!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掠过一丝诡笑。 要说今天的事情不算小,上课时,手机上网聊天被逮了个正着! 他的行为很有掩饰性,时不时抬头望望黑板,趴在桌面上写写字,偶尔还和老师做一下眼神的交流互动。到现在方昭也没想明白:单人单桌的,一周了都没事,其他老师都没发现,怎么偏偏今天让这个温柔的梁老师发现了呢?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啊!② 更惨的是,手机被没收的时候,方昭还没来得及关上聊天窗口: 小小鸟:哈哈,哥儿们,玩得痛快吧?我说过一般人都不会发现。(阴险) 帅狼:高!前几天她还说我听课认真了呢,傻帽儿一个!(龇牙) 小小鸟:她是38+2。(坏笑) 帅狼:呵呵! 小小鸟:怎么样,得谢我吧?…… 回想起这一幕,他就不由得跺脚——这回糗大了。 课间十分钟,梁老师也没过来搭理自己。会不会给家长打了电话,等着家长来呢?瞧着外面昏黄的天,方昭等得多少有些不安了。 “方昭——梁老师叫你去二楼谈话室。”一个老师朝他说了一句,径自走了。 “谈话室?不去办公室?老师真的把家长叫来了?”方昭心里犯了嘀咕。③ 推开谈话室的门,里面没有人。 方昭走进去,站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外,预想着可能发生的情景,想着“对策”…… 又一个课间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人进来。 “梁老师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去请教高人来处理我呢?” 猜想等待间,方昭的目光游移在房间内。 一封信躺在桌上,上面写的是自己的名字:方昭(收)。④ 他瞧了瞧门口,没有动静,这才忐忑而好奇地将信封拿起。 信没有封口,他打开信纸—— “帅狼:工作了,比较忙,一直没有和你联系。还记得临上高中时的情景吗?那时你曾和我说过……” 谁写的?怎么这么熟悉自己的过往? 方昭迷糊了,赶快继续往下读。 “……忘记梦想了吗?要勇敢坚韧,懂得执着奋斗……” “如果你明白怎么做了,就先回到教室上课吧……” “——一直支持你的蓝月亮”   “蓝月亮”?难道梁老师就是那个“蓝月亮”?那个曾开导、鼓励自己的网友“蓝月亮”。⑤ 方昭的心仿佛被震了一下。他知道,不能再等待了。 窗外,天渐渐明朗起来。几缕阳光静静地泻在办公桌上。 ①倒叙,设置悬念。 ②欲扬先抑,埋下伏笔。 ③误会法,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④信是释疑的道具,情节合情合理。 ⑤情节突转,出乎意料。
赏析 作者先用倒叙,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接下来,插叙原因;对方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又运用了误会法,再次让读者产生期待心理;“读信”是调动人物情感的又一个高潮,致使悬念迭生;结尾的“突转”和“巧合”,加上“不能再等待了”的一语双关,再次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全文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有关“巧合”的赏析。
凤凰车又回来了
张和平
它虽然三根大梁上套上了红大绒,还罩上了崭新的座套,我也一眼认出了正是我一年前经过几番周折、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买来的那辆26型全链盒凤凰牌自行车。前叉那片没有喷好的油漆和车杠上那个坑便是证明。
“妈,怎么我的车又回咱家了?”我狂喜,惊奇地问。
“傻小子,你半年没回家了,妈还没跟你说哩,你妹妹找上了对象,是城里供电局的工人,那车是你妹妹向人家要的,哪是你的那辆?当初你的对象向咱要凤凰车,可把咱难坏了,妈这次让你妹妹也向她对象要了一辆凤凰车,等你弟弟找对象时就不用愁了。”
奇怪,明明是我买的那辆嘛!出于好奇心,我一回到厂里就找到我的对象问:“小乔,你向我要的那辆车还在你们家吗?”
“早就让我弟弟的对象要走了!”
“你弟弟的对象叫啥?在哪里工作?”
“好像和你一个姓,在石油公司工作!”
“你弟弟在哪儿工作?”
“你问这干什么?”
“随便问一问!”
“在供电局工作。”
一切都明白了,果真是我那辆26型全链盒凤凰车又回到我们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任务群(二) 学习叙事如何有波澜
任务二 学习借鉴范文中的“波澜”
2.本文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个巧合事件来组织故事情节的。半年前,女方向“我”要去的凤凰自行车,半年后恰好又被“我”的妹妹因同样的原因找女方的弟弟要了回来,这是一“巧”;因为自行车上有印记,恰好被“我”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又是一“巧”。没有这些“巧”,就构不成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凤凰车又回来了”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真能碰到,但在“要彩礼”这个特定的条件下,类似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因而,这个故事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它揭穿了“彩礼”后面隐藏的交易,对要彩礼的封建陋习是有力的一击,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