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爱 莲 说
唯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自然界有这么多美好的花草树木,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宋代的周敦颐最喜欢的是莲花。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去探究他独爱莲花的原因!
第一章
解释题目
爱莲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因筑室濂溪,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
人品高尚,胸怀洒落,常以仙翁自许。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理学家程灏、程颐曾师从于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敦顾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第二章
初读课文
可爱者甚蕃(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噫( )
陶后鲜有闻( )
fán
rǎn
zhuó
màn
xiè
yī
xiǎn
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 者 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多
值得
只
很,十分。
的
自从
……的花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疏通文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 染,濯 清涟而不 妖,
中通 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 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示转折,但、却。
沾染(污秽)
洗
清水。涟,水波。
过分艳丽。
名词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我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表示转折,但、却。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指莲的柄外部挺直而不弯曲。
指莲的柄中间贯通没有阻隔。
疏通文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认为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应当
的
语气词,表示判断
听闻
……的人
语气词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文言积累
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香远益清 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
只
沾染(污秽)
洗
更加
少
应当
文言积累
重点虚词
之
代词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助词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不译
文言积累
其他虚词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之富贵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语气词,不译
与“也”连用,表判断
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文言积累
文言现象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远
①香远益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闻
2. 一词多义
远远地(从远处)
文言积累
3.特殊句式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濯”后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表判断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倒装句: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爱莲之,同予者何人”
第三章
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
外形特点
香气姿态
花之君子者也
课文分析
2.“可爱者甚蕃“但作者却独爱莲花,这是为什么?
予独爱莲 莲的特点 莲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
不因环境的美好而放纵
花柄通达笔直
不旁逸斜出
给周围以有益的影响
洁净且笔直挺立
凛然不可侵犯
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不媚俗,坚守道德
刚直,胸怀坦荡
独立,行为正直
美德广布,有感召力
洁净挺拔,卓尔不群
独立高贵,令人景仰
课文分析
3.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又写了菊花和牡丹呢?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资料链接
“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资料链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思考探究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志洁行廉,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像莲一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要有自制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
资料链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
修身: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族人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课文分析
4.作者借对莲的赞美、对菊花的惋惜、对牡丹的嘲讽,表达怎样的情感
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的品格的赞美,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
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课文分析
5.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课文分析
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第四章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爱莲说》描写莲花的可爱,意在托物言志、借花喻人。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正衬,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歌颂了坚贞的气节,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拓展延伸
1.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同植物的文化内涵,丰富知识积累。
2.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描写你所喜爱的一种植物,并要写出喜爱的原因。
知识框架
菊(隐逸者)→ 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 → 惋惜
托物
言志——
爱莲说
牡丹(富贵者)→ 追名逐利,同于流俗 → 鄙薄
莲
(君子)
气质风度——清高、端庄
体态香气——正直、清芬
生长环境(污浊)——高洁傲岸,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
赞美、敬佩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衬托
虚词迁移练习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处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后,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节选自《何陋轩记》
虚词迁移练习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
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shì):栽种。⑥琴编:琴书。
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居之 花之隐逸者也
B. 何陋之有 莲之爱
C. 学士之来游者 水陆草木之花
D. 安而乐之 无案牍之劳形
A项中的“之”前者是代词,可译为“那里”;后者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项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可相当于“的”。
D项中的“之”前者为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