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研究液体的压强
1.观察实验现象,确认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2.重点:用U形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
3.用选取“液柱”方法来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根据公式分析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说出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4.通过实验探究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一、令人惊奇的实验
1.夏季在河里游泳的时候,在水中下潜的过程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 在河水中下潜的过程中,越深会感觉到胸闷越厉害,被压迫的感觉越强烈。这是因为河水里面有压强,水越深压强越大。
2.通过帕斯卡裂桶实验现象,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帕斯卡裂桶实验说明水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很大的压强。
3.观看下列图片思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个不同的潜水员为什么穿的服装不同
答案 因为水有压强,随着水的深度增加,水的压强越大,浅水的压强较小,所以可以无具潜水,而深水压强大需要穿潜水服。
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做一做下列实验
实验器材:底部开口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水、细线、矿泉水瓶。
4.用橡皮膜把玻璃圆筒的底部开口和侧部开口封住,向圆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现象: 底部开口的玻璃筒下方的橡皮膜向下凸出,侧壁开口的橡皮膜向外凸出 。
再逐渐加水,观察到的现象与上一次有什么不同
观察到的现象是 橡皮膜凸出程度加大 。
如图所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受到重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不仅会对 容器底 产生压强,对 容器侧壁 也有压强。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仪器是 压强计 。
5.在注满水的矿泉水瓶侧壁的不同位置扎眼,观察现象。
现象:瓶中的水 从扎眼处喷出 ,距离水面越深的地方,水 往外喷得越急 。
( http: / / www.21cnjy.com )
6.液体压强的大小可用U形管压强计(如图所示)来测量。U形管两边水面的高度差越大,表明液体产生的压强 越大 (选填“越大”或“越小”)。
7.液体压强的公式为 p=ρgh ,由公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看出,液体的压强与 液体密度ρ 和 液体的深度h 有关。利用液体的公式计算压强时,密度的单位用 kg/m3 、液体深度的单位用 m ,这样计算出压强的单位才是Pa。
8.帕斯卡裂桶实验中木桶被压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p=ρgh可知,向细长管中加水,使h增大,从而增大了水对木桶产生的压强,所以木桶被压裂。
9.*水面下某处水产生的压强是2.94×105 Pa,此处水的深度是 29.4 m(g=10 N/kg)。
三、连通器
10.像茶壶、水位计这样上端开口、底部相互连通的容器叫做 连通器 。
11.连通器的特点:若连通器内装入同种液体,当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 总保持相平 。
12.*请你举出连通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答案 过路涵洞、锅炉水位计、船闸、茶壶、牲畜的自动饮水器等都属于连通器的应用。
1.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形管压强计、烧杯、水、盐水。
实验步骤: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进行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
(2)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 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 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
(3)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 cm和9 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4)改用盐水重复(2)、(3)。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 液体的密度 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 越大 。
归纳液体压强特点: 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问题思考:如果已知液体的密度ρ和液体的深度h,能否求出该处液体产生的压强 如何计算
提示:设想液柱高为h,截面积为S,如图所示。计算出液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液面下深为h处的压强。
解:液柱对其底面的压力F=G=mg=ρVg=ρShg
液柱对其底面的压强为p===ρgh。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小组讨论:连通器里如果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各容器中的液面是否相平 (试用所学知识推导图h左=h右)
推导:右图U形管连通器内取一个很薄的液片AB,AB左右两边都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分别为F左、F右。
AB平衡,根据二力平衡知:F左=F右,
∴p左S=p右S,ρgh左=ρgh右,
因此:h左=h右。
见《导学测评》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