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
基础通关
一、课内建构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zhuì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jué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弛,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zhuì( )着 矗 ( )立
咀jué( ) 呜咽(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不可捉摸”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2.依次填入下列语句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她拿出仅有的______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2)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______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3)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______勇气前进。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______的队伍战胜了。
A.一斗 害怕 靠着 沉重 B.一点 生怕 鼓着 笨重
C.一碗 担心 凭着 繁重 D.一袋 担忧 趁着 深重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 抗日,路过此处。
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③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
④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⑤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
A.①③⑤④② B.①②④③⑤ C.⑤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⑤④
4.文学常识填空。
《老山界》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文章采用____叙的方法,按______的变化和______的转换安排文章的层次,叙述了红军翻山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坚强意志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二、课外提升
5.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精神是一个民族长久生存的灵魂。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B.荆州出土的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玉器、郢城墙等建筑遗迹,都是楚国匠人精湛技艺的最好见证。
C.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各行各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每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D.正是一批批执着追求、勇于奉献的能工巧匠做出了杰出贡献,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6.七年级一班举行“学长征精神 做红色少年”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材料二】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突破
一、课内建构
阅读课文《老山界》,回答7—10题。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极力刻画了雷公岩的陡峭。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作为一篇回忆录,采用了倒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故事情节,层次结构分明,叙事疏密有致。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既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些官兵不愿意内战、希望抗日的心愿。
8.小冀同学对文中“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部分不太理解,他认为这与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应该删去。请你就文章记叙的在瑶民家攀谈的内容,帮小冀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
(对话描写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修辞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4题。(15分)
芦 花 运 粮
舒 同
①驻芦花的四团、五团、师直属队,每天都是在田里自割未熟的青稞麦而食,各人揉各人的麦子,各人做各人的馍馍,用自己的血汗去生产。经过整个一天的动员,经过干部和党、团员的领导,好容易才把这些粒粒皆辛苦、处处拼血汗的救命麦子、牛羊、馍馍粉搜集起来。
②已是下午一时,我还在五团帮助动员,师的首长猝然从电话上给我一个异常严重而紧急的任务,要我负责率领一排武装及几十个赤手空拳的运输队员,运粮食到那山脚下,迎接疲饿待救的第六团。
③三四点天色还是很黑,乌云簇簇,细雨纷纷,我们这一大群人开始在路上蠕动。前后有少数武装,中间是运输队,背的背着粮,赶的赶着牲口。不上五里路,在一个桥头右边,山林深处,守河的一班人在那里搭棚子住着,他们是预定同去的。
④走到一个深山穷谷里,没有人影,没有房子,没有土洞石岩,参天的森林,合抱的粗树,没胫的荒草,不知多远的前面才找得到房子,我们就在这个坡路上徘徊了很久。
⑤好吧!我们就在这里宿营。时间、天气都不容许我们犹豫选择了,于是集结队伍,我亲自去动员解释,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冲破了这阴霾险恶的环境。把粮食放下,羊、牛、马集拢来,靠着几棵大树,背靠背地坐着,伞连伞地盖着,四面放好警戒,大家悄然无声地睡下,希望一下子天亮。
⑥天是何等的刻薄呀!连我们这点希望都不肯惠与。一刹那那风雨排山倒海来了,我们像置身于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虎豹似乎在周围怒吼,雨伞油布失去了抵抗力量。坐着,屁股上被川流不息地刷洗,衣服全湿透。我同两个青年干事,挤坐一堆,死死抱紧伞和油布。就这样挨寒、挨饿、挨风、挨雨,通宵达旦。
⑦天色已光明了,风雨也停止了,恐怖似乎不是那样厉害,大家起来,如同得了解放一样,相互谈笑,重整行李担子,一队充满着友爱互助精神的红色健儿,又继续前进。一直走了二三十里,绕到高山上的几个破烂房子才休息。
⑧热度不高的太阳,破云出现了,我们放下担子,布好警戒,用了大力,才找到一些柴火、锅子,烧好开水,泡点熟粉,就这样吃了一顿。
⑨大家都在回忆着前夜,回忆着短短的过程。一部分正在咕噜地睡着,恢复肉体上的疲劳。
⑩山回路转,沿途都看不见人影马迹,这下子却有了我们的队伍开始往来,这使我们兴奋胆大。然而仅仅只是这一个地方,过此以往,那可怖的景象,又在我们的面前展开起来。
“走吧!赶早,时间已过半了。”
“我们红六团还在那里望眼欲穿地等候着,我们早点儿去早点儿接济他们!”
哨子一发,队伍集合,于是又继续向着目的地前进。
河水骤然高涨起来,泛滥在两岸山谷中。一条小路,有时淹没得不见,排山倒海的流水声,伴着我们行进。小雨,路又泥泞,我们埋着头一个个地跟着。
离雪山只五里路了,六团先头的几个同志与我们尖兵相遇,大队亦继续赶到。
除了把运来的粮食全部给他们外,连我们的私人生活必需的几天干粮也零零星星地分送给了他们,就是最后的一个馍馍,也基于阶级的同情心,分给六团的几个同志……
(选自《红军长征记》,有删改)
11.请依据提示,简要梳理此文的故事情节。(3分)
部队扎在芦花,经动员搜集好粮食物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粮队“蠕动”前行,与守河人员会合—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天继续前行,并在破房子里休息充饥—人迹罕至处遇到自己的队伍,遭遇暴涨的河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三四点天色还是很黑,乌云簇簇,细雨纷纷,我们这一大群人开始在路上蠕动。(从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刹那那风雨排山倒海来了,我们像置身于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虎豹似乎在周围怒吼,雨伞油布失去了抵抗力量。坐着,屁股上被川流不息地刷洗,衣服全湿透。(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记述了运粮队伍遇到了哪些困难?彰显了他们怎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老山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两篇文章在叙述顺序和人物表现手法两方面的共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达标
15.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山界》一文中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传达的感受也非常细腻。请就下面这处精彩的描写进行赏析,做一些批注。(10分)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缀 chù 嚼 yè
(2)奔弛 奔驰
(3)不能够猜测或估量
(4)排比 比喻
2.B
3.A
4.陆定一 顺 时间 地点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 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
5.B
6.“长征精神”是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展现出的甘于奉献、一心向党的崇高精神和蔑视困难、从容不迫、无往不胜的精神风貌。
7.C
8.课文用很长的篇幅讲述“我们”与瑶民攀谈的情景,对突出文章中心有着直接作用。①这一情节注解了红军长征的意义——解放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②表现了红军政治工作者深入群众的好作风;③在部队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红军仍把粮食送给百姓,可见这是一支关心、爱护群众的人民军队;④这一情节表示出争取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红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9.(1)这三句再现了红军队伍不畏艰难、热火朝天的登山场面,于幽默、风趣、昂扬的对话中,表现了红军队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这两句分别把山峰比作巨人,把被四围的山包围的山谷比作一口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势的险峻、连绵和行军之难,衬托出红军战士镇定乐观的大无畏精神。
10.①写出了“我”胜利到达山顶的自豪与喜悦的心情,表达了“我”对这段艰苦却充满乐观、勇敢与坚毅经历的感怀与纪念;②点明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北上抗日,表明了这次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意义重大。
11.①“我”接到负责率队运粮接济第六团的紧急任务
②运粮队在深山穷谷中宿营,遭遇暴风雨
③粮食物资成功地分送给了第六团
12.(1)“蠕动”原指像蚯蚓那样缓慢爬行,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运粮队在细雨纷纷、山路泥泞的艰苦条件下缓慢、负重前行的情景。
(2)运用了景物描写,描绘了暴风雨迅猛、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阴霾险恶的气氛,烘托出了运粮队伍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13.困难:任务紧急,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粮食物资较多;天气恶劣,途中遭遇暴风雨;食宿条件不济,休息难以保证;山高谷深,道路崎岖、泥泞。
品质:表现了运粮队伍艰苦奋斗、坚强乐观、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的崇高品质。
14.叙述顺序:都运用了顺叙的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叙述。
人物表现手法:①均表现了众多红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而非单个人物形象;②两者皆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还借助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15.示例: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比喻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能
够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