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1:07: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本篇文言文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因为音乐而相知,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不再鼓琴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课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是一篇传世名著。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 6个字,会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4.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艺术之美,学会如何与朋友交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艺术之美,学会如何与朋友交往。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古筝曲)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第一步交流感知
【环节 1:师友互查】互助提纲:
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再读课文,思考:了解出处和写作背景,处理重点字词,并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温馨提示:请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补充讲解。
【环节 2:教师指导】
1、让师友互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2、教师检查师友介绍作家作品,师友根据互助提纲,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交流写出重点字词,尝试翻译重点句子教师适当指导。温馨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 1:师友研读】互助提纲
1、这个故事传诵着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谈,反复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明确: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听琴音;伯牙心中想的,锺子期一听就明白,真的是心灵相通呀!
2.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锺子期的死而“破琴绝弦”,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
明确:锺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了知音,再也没有人能真正懂得自己的音乐,理解自己的感受,他的演奏便失去了意义,所以他毅然决然“破琴绝弦”。
3.锺子期死了,知音没了,伯牙认为世间再没有人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所以“破琴绝弦”,从文中最后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伯牙对锺子期的敬重,以及破琴绝弦的从容和决心。
温馨提示:请师友先自主阅读、思考,然后互助交流。交流时,学友先说给师傅听,师傅纠正补充。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 2:教师点拨】
教师组织师友在全班交流展示问题互助提纲问题,师傅或提问学友这样回答的原因,帮助学友理清答题的技巧。或对学友回答不完整的加以补充,并做出总体评价,最后其他师友进一步补充或提出新想法。教师适时点拨。
第三步互助释疑
【环节 1:师友解惑】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问题?温馨提示:请师友们交流疑惑,将解决不了的疑难点记录下来,全班讨论。
【环节 2:教师释疑】
从本文中引申出的成语是什么?本文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高山流水、破琴绝弦。本文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且流露出知音难觅的孤寂和怀念之情。
第四步巩固拓展
【环节 1:师友练习】
1.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成语、名人故事非常多,试举一二例。
2.知音就是相知、相惜、相通,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是怎样看待友情的呢?
温馨提示:
请师友们交流疑惑,将解决不了的疑难点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讨论。第四步巩固拓展
【环节 2:教师归纳】
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成语、名人故事非常多,试举一二例。
名言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成语:
莫逆之交、忘年之交
故事:管鲍之交、伯牙鼓琴、割席断交
温馨提示:学友先读,师傅评价,其他师友完善。教师指导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如何善交益友拒交损友,积累名言佳句。全班归纳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艺术之美。
第五步总结提高
【环节 1:师友总结】
1.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 你发现还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3. 你想对你的学友(师傅)说些什么?温馨提示:请师友们从知识、学法、师友互助等方面总结,师傅尽可能帮助学友总结全面。
【环节 2:教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文通过对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的记叙,表明了两人心意相通,是真正的知音,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且流露出知音难觅的孤寂和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善鼓琴 绝弦
伯牙鼓琴 知音难觅
锺子期听善听 死
《伯牙鼓琴》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1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伯牙鼓琴。     鼓:________
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汤汤: ________
2、当读到“巍巍乎”,我的脑海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等四字词语;当读到“汤汤乎”,我的脑海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等四字词语。(1分)
二.阅读理解: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这个故事赞扬了( )。(1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D.伯牙和锺子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4、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鼓琴,锺子期能听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分)
A.伯牙能将心里想的弹奏出来,而锺子期却听不出来。
B.伯牙和锺子期能够一起游山玩水,互相交流观点。
C.伯牙将心里所想的弹奏出来之后,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并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这说明他们彼此心意相通。
D.伯牙对大自然的美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锺子期却不明白他心里所想。5、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是因为()。(1分)
A.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C.他觉得世界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1分)
A.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战国时期人。
B.出自本文的成语是“高山流水”。
C.关于伯牙和新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日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D.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前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文章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B.文中锺子期评价伯牙是一个善良的弹琴者。
C.文中的锺子期和伯牙是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
D.伯牙破琴绝弦这一感动天地的壮举,表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8..下列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项是()(1分)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依次填入仿写句“善哉,_____兮若春雨;善哉,_____兮若清泉”中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茫茫袅袅 B.潇潇汩汩 C.依依高高 D.涛涛袅袭
10.伯牙在文中弹奏的琴曲是()(1分)
A.《高山流水 B.《阳关三叠》 C.《十面埋伏》 D.《霸王卸甲》
评测效果:
当堂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通过检测来看,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较为扎实,效果较好。
《伯牙鼓琴》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比较少,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在导入环节上花心思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他们从倾听熟悉悠扬的古曲入手,既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为下一步感悟文言文进行铺垫。学习本篇课文,我主要采用了“五步十环”的教学模式,通过师友互助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图像,与课后注释,相互交流讨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过程,突破重难点,尤其是通过结合课文和图画展开想象,以句为单位,参考注释,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所要表达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注重文言文朗读。对于文言文,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很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完后我让学生边听边想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言文的两个关键:一是把读的速度放慢,二是停顿要恰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重视教在难处读,教在学生朗读不到位之处。在处理整个“读”的教学环节上,我以学生的自读,指名朗读,师友互读等形式,把读的环节落到实处。其次,注重文言文理解。学习文言文,除了把课文读通之外,还要把文章读懂。在读通读懂课文后,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先了解故事中的两位智者心心相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明白到如何交友,再让个别学生说出从这个故事中所得到的启发,使“明理”这个环节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讲解。再次,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在学生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总体情绪较高,由于学生以前也学习过好几篇文言文,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较得心应手,只是我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谈谈,更加深刻地明白这个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
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朗读的时间短,朗读的感情把握还不够到位。其次,交流不够丰富多彩。在交流过程中,个别同学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学习科学的驾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