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22: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①________,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②________;家庭suǒ屑便往往③________。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滢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里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suǒ( )屑 情郁( )于中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根据上下文,将“触他之怒”“触目伤怀”“发之于外”分别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横线上。
二、综合性学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诗清新闲雅,空灵淡泊。孟浩然的《春晓》借雨后的落花抒写淡淡的怜惜,王维的《竹里馆》借竹林的幽静表现内心的澄明。边塞诗雄浑开阔,悲壮高亢。高适的《别董大》写挚友离别,洋溢着前程万里的信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塞外奇观,表现雪中送客的不舍和为国戍边的豪情。山水诗派的牧歌情调与边塞诗派的英雄气魄,构成了盛唐诗坛的别样风貌。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对偶句。
田园骚客寄情山水, , ;
边塞诗人放歌风雪,《别董大》诉说离情,抒发戍边人豪迈雄心。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颔联(第二联)中作者把自己喻为“ ”、“ ”,渲染了边塞 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之情
4.颈联(第三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精妙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四、现代文阅读
读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5.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价值?
6.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永久的生命》选段,回答问题。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 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7.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8.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来说明什么?
9.本文在写法上,先谈 ,欲扬先抑;再谈 ,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10.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生命?
五、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 蔓:
②香远益清 益: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④结庐在人境 庐: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3.【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 ;【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
14.【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
15.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独行其道 津津乐道
B.丈夫之冠也 名冠全球
C.与民由之 由表及里
D.一怒而诸侯惧 毫无所惧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善用修辞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结合选文第②段简要分析。
(4)根据你对文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链接材料中的“文天祥”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者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六、名著阅读
16.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片段二】
大火封住了桥头。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呀!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
(节选自《长征》)
(1)分析【片段一】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比较【片段一】和【片段二】关于战争的描写,你欣赏哪一种?说明理由。
七、作文
17.作文小练笔
在朱自清的笔下,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让无数人感动;在生活中,我们却忽视了灶台前母亲忙碌的背影。请结合自己平日的观察,写一下母亲的背影。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 琐 yù
(2) 晶滢 晶莹
(3)触目伤怀 发之于外 触他之怒
2. (1)示例:山水诗淡泊清新、边塞诗雄浑悲壮,构成了盛唐诗坛两种风貌。 (2)示例:《竹里馆》书写幽美 描绘士大夫诗意生活
3. 蓬草 归雁 荒凉苦寒 4.示例:“直”和“圆”准确地描写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一“直”一“圆”交相辉映,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景。
5.电头交代了时间、地点、新闻社。体现出新闻的准确,及时、真实的特点。 6.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作用: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7.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8.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绵延不绝。 9.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凯歌 10.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
11.(1)生藤蔓。(2)更加。(3)亲近而不庄重。(4)房舍。 12.(1)莲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13. 花之隐逸者也 采菊东篱下 14.【甲】文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乙】文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5.(1)D
(2)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3)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立天下之正位,采取排比的形式、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增强了说服力。
(4)文天祥能称得上“大丈夫”。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一身浩然正气,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16.(1)“一个个,第一个,第二个”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体现了战士们为了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选【片段一】,【片段一】运用了细节描写以及动作描写,从战士背上枪支开始,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战士的坚定以及不畏艰险的精神,后面对战争场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对现在的日子要更加珍惜。选【片段二】,【片段二】运用了语言描写以及环境描写,从语言描写中能够体会出战士的必胜的决心,以及战士们的万众一心;环境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反衬出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也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对现在的日子要更加珍惜。
17.示例:母亲把背影晃成岁月,岁月磨旧了那条从市场通向我家的小路。记忆中,母亲的背影是那样的高大、挺拔。那时,我还是一个未及豆蔻年华的小学生,母亲是做生意的。每天早上,我总能看到母亲挑着水果箱走在小路上。“咯吱”的扁担声唤醒了大地惺忪的睡眼。母亲那弯上弯下的背影成了春晨早耕的号声,那小踏的脚步和着夏的旋律,那肩头摆动的扁担呼唤着秋的风韵。路旁的树木落叶纷纷,随母亲的踪迹流连。每每这个时候,我便会驻足,看着母亲渐渐远去的背影,看着她与朝阳、霞光融为一体,幻化成心灵深处那道亮丽的风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