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22: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甲】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乙】动作急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_______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丙】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_______过来,【丁】“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这时,整个游泳场沸腾了,________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而望(qiào) 急如流星
B.屏息敛声(bǐng) 眼花撩乱
C.悄然不惊(qiǎo) 震耳欲聋
D.刹那(shà) 潇洒自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容不迫 反映 恍然大悟
B.从容不迫 反应 如梦初醒
C.慢条斯理 反应 如梦初醒
D.慢条斯理 反映 恍然大悟
3.将“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句还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下面句子运用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比喻)
B.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比拟)
C.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比喻)
D.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拟人)
二、综合性学习
5.综合性学习。
下雨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雨的风韵雅致、奔涌气势……
(1)【活动一:听雨】雨啊,大自然中一个跳跃的音符。不同的季节,雨给我们的感受都不一样,给人的心情也颇不同。请根据自己在生活中对雨的所见所闻,找出一些描写各个季节的雨的声音的词语。
春季的雨:( ) 夏季的雨:( )
秋季的雨:( ) 冬季的雨:( )
(2)【活动二:说雨】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农人眼中的雨是可贵而喜悦的,灾民眼中的雨是充满无助的。这就是大自然的雨——变化无穷。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请你讲述你心目中雨的别样情形。
我眼中的雨: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
B.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描写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C.“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再加“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结尾两句借用典故,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忘身报国之情。
7.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的诗句。
四、现代文阅读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④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⑦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⑧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⑨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⑩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信。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回忆我的母亲》)
8.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例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例来写呢?这此事例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9.任选下列语句中的一句,分析本文语言特点。
①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②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骗术
①自然界一些动物为了生存竞争、繁衍子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其技巧之高超,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②装死是动物的一大伎俩,桩象、金龟子只要稍动它一下,立刻会装死,从农作物上掉落地面,过会儿又活动开来。鸭子似乎是傻乎乎的,但当其被红狐追捕时,会翻着白眼装死。有人曾做试验,用红狐追捕养鸭场的50只鸭子,竟有29只在狐爪下逃生。喜欢装死的狐狸,其装死的技艺更高。一次,一只狐狸被猎人击中,它迅即原地躺倒,全身瘫软,一动不动,猎人以为狐狸已死,就暂放原处,转到他处行猎。待到归来收拾猎物时,狐狸早已溜之大吉,猎人上了狐狸的当。
③蟹、壁虎、水螅等能施用分身术,迷惑对方,保护自己。人们有时会发现有些蟹的蟹足一大一小,有的壁虎的尾巴粗细与身子相差悬殊,这绝不是先天的畸形,也不是什么稀有品种,而是当它们遇到了强敌使出断足截尾的绝招,来一个“舍车保帅”,新的足或尾还未长成原来大小的缘故。水螅的分身术更高出一筹,它被切成数段之后,每一段都可像蚯蚓那样,长出新的完整的个体来。
④变色法是动物的又一招式。栖息在北极圈的白狐、北欧山区的雪兔、日本北部的高山兔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的雷鸟,能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颜色。如雷鸟,白雪皑皑的时候,便银装素裹;当春暖花开时,又着上淡黄色的“春装”;盛夏炎暑,浑身又换成栗褐之色;当秋风萧瑟的时节来到,便穿上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暗棕色羽裳。
⑤见过竹节虫、枯叶蝶的人,无不为它们的形态与所附着的茎叶是那么相似而叫绝,这是一种生就的拟态。生活在澳洲的叶海马,其体态能模拟周围物体,全身生出许多叶形突出物和丝状物,好似马尾藻一样,在海水中缓缓飘落,使对手极难辨别。
⑥有的动物甚至会“诈术”。一位学者曾发现,一只苍鹭为觅食,颇费了一番脑筋:它嘴叼一根小羽毛,在小溪岸边踱着方步,两眼扫视着浅浅的溪水。随即突然止步,有意让羽毛掉进水里面;小鱼误以为是饵料,游近羽毛,苍鹭便以闪电般的动作扑向水面,吞掉美味。
⑦动物在面临它的对手或要达到某一目的时,决不是简单的屈从或毫不掩饰其真面目。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动物时,务必要注意到这点。
10.阅读短文,可看出动物玩弄骗术的方式有 、 、 、 、 、等几种。
11.说说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2.摘录原文语句回答,加点的“这点”是指 。
13.第②段加点词“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五、作文
14.分享是奇妙的,分享是美丽的。培根就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请你以《我学会了分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①,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②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④、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①过洞庭:这篇文章是作者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湖时所写。②沙:指金沙堆。③相夺:相映争辉。④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官: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点明了作者起行的缘由。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遂”是“于是,就”的意思,直言二人趣味相投。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是“只是”的意思,增添了“闲人”的意蕴。
D.“当亦如是而止耳”中的“耳”是“罢了”的意思,表现出作者的失望悲观之情。
1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7.甲文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微妙而复杂,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18.甲乙两文写月光时运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争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 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9.下列每组加点词语的解释一致的是( )
A.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止:河曲智雯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C.惧:一怒而诸侯惧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诚: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0.翻译下面句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1.河曲智臾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作者为什么还要这么写?
七、名著阅读
23.活动三:名著阅读
幸运的是,当我捧着鸟蛋小心翼翼地踏上回家的路途时,我遇见了一位牧师。他说:“一枚漂亮的萨克锡克拉的蛋,你从哪里捡到这只蛋的?”我自豪地告诉他我如何在山坡的岩石上发现了那个舒适的鸟巢,并且打算两周后再次拜访以拿走其他的蛋,不过那是要等到雏鸟出生之后了。
……
从那以后我懂得了两件事情:第一,偷走鸟儿的蛋是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情;其次,无论鸟兽,都与人类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
在这段文字中,“萨克锡克拉”是一种什么鸟?“我”为什么觉得幸运呢?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 淅沥淅沥 哗啦哗啦 滴答滴答 噼噼啪啪 夏雨,热情而豪放。它既没有春雨的温柔,也不如春雨细腻。它常与狂风同行,常与雷闪相伴。它来得豪爽,来得痛快,雨后却是“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它考验着万物,磨炼着万物,使万物更加坚强。
6.A 7.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暮色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成紫色。
8.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例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例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9.示例: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情真意切。例句①体现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让“我”从小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回忆的是自己亲见亲闻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正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示例:平实如话,饱含深情。例句②“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这句话说明了母亲对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思念从未停止,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博大深沉的爱。而“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句话语言朴素但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10. 装死 分身术 变色 拟态 行诈术 11.举例子。画线句子列举了狐狸骗猎人而逃生一例,更加具体有力地说明狐狸装死的技艺高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12.动物在面临它的对手或要达到某一目的时,决不是简单的屈从或毫不掩饰其真面目 13.不能。“似乎”表猜测、估计,不确定。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台。“似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4.范文:
我学会了分享
突然冷下来的空气在这个城市降临之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冬天来得有点儿早。
一个人走在街上,没来由地觉得孤单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儿。如果有一个人可以拥抱,就不会觉得孤单了吧。就这样,暖暖,你这么轻易地就让我又想起了你,想起了你给我的温暖。暖暖说,温暖和别人分享不会变少,只会变得更加温暖。
我在超市买了很多东西,估计可以吃很多天。冬天里的动物都是懒的,懒得不想出门。拐过前面的街角就到了我租住的房子了。房子比起学校的宿舍来当然小多了,但是它有暖气,还有一个小小的厨房,而且房东人很好。只是缺少了我的那些叽叽喳喳的死党们,房子里有点寂寞。
拎了太多东西没法开门,我只好用脚轻轻踢了踢门。开门的人顶着一头蓬乱的头发,一张瘦瘦的脸,写满了倦倦的表情。开门之后她并没有接过我东西的意思,转身回了自己房间。
暖暖,上一个冬天的我也是这个样子的吧。你说当时我弄得你很难过,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暖暖从来不叫我的名字,开始的时候她叫我学姐,到后来就直接叫我姐了。她说叫我学姐的时候是因为觉得我不怎么喜欢她,等到我开始喜欢她的时候才改口叫我姐。
暖暖走的时候,担心得不知道怎么办,她一直觉得我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度过冬天的。看着她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忍不住提醒她:“别忘了你还管我叫姐呢,怎么这会儿像我妈似的啊!”
为了让她放心,我对她说,“你教我炒菜吧。”
暖暖不知道从哪篇文章里看到的,说白菜是冬天最温暖的东西,一棵白菜,可以让很多人一起变得不那么冷。那一天,她第一次把一盘不怎么好看的白菜炒肉小心翼翼地放到我的桌子上,说:“学姐,你不要再啃面包了,尝尝我炒的菜。”
我吃得满头大汗,一整个冬天我都没感觉这么温暖过。到后来我还吃出了眼泪,暖暖困惑地看着我,“我没有放辣椒,也没有放洋葱啊!”
我一边想着暖暖,一边把白菜倒进锅里。听着白菜在锅里“嗞——”地唱着歌,看着它们在我的指挥下跳着好看的舞蹈。一回头,看见那个瘦瘦的女生正对着昨天啃剩下的硬面包,一脸的落寞和无奈。
我端着菜走出厨房,在她面前坐下,把一双筷子塞进她手里。她惊讶地抬起了头,我学着暖暖的模样,把两手捧在胸口,神秘地问她:“你猜,一棵白菜能有多温暖?”
在蒸腾的热气里,她的表情有点儿模糊。我想,这个冬天我们应该都不会觉得冷了,因为分享了的温暖,已经开始升温!
15.D 16.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7.示例一:①由“解衣欲睡”的百无聊赖到看到美丽月光“欣然起行”的欣喜;②由“无与为乐者”的悲凉到“相与步于中庭”的悠闲;③最后“闲人”的议论,蕴含了复杂的人生感慨。 18.甲乙两文都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①甲文把“月光”比作“积水”,正面写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②乙文“月白如昼”一句,正面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水如玉盘,沙如金积” ,通过写湖水和沙滩放射出的光彩带给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月光的皎洁、清凉。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分析正确酌情给分。
19.C 20.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21.对比烘托,以智叟的目光短浅来衬托愚公的眼光长远和大智若愚。 22.愚公的胜利不是实践,而是精神,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是为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3.“萨克锡克拉”的意思便是“岩石中的居住者”,鸟儿叫作石鸟。我觉得幸运是因为鸟蛋里的鸟儿因此得救,从那以后我懂得了偷走鸟儿的蛋是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情,无论鸟兽,都与人类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