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二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二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22:3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二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páo,pán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__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微倾( ) ②拭干( )
(2)根据给出的拼音写出汉字。
①棉páo( ) ②pán跚( )
(3)依次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蹲 攀 B.伸 抓 C.探 爬 D.探 攀
二、综合性学习
2.《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礼赞”含有 之意。
三、诗歌鉴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4.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②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③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④“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⑤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⑥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⑦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⑧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⑨“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⑩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选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的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件,请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
6.在鲁迅眼中,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7.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告别藤野先生,不再学医?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改变?
8.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A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B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是酒醉似的喝彩,——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①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②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③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篱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选自毛宁《梦回繁华》)
【材料三】
北宋时代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六十多年是并不“太平”的。首先是出兵削平各小国,统一“天下”。其次是和辽及西夏做了长期的斗争,终于不得以“高价买了和议”。每一年都得赠送给辽国以大量的金钱和丝绢等物。年年如此,不能不有“民穷财尽”之感。王安石的变法,招来了国内的政治斗争,吃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赵佶(宋徽宗)在东京起造寿山,集中了国内的奇花异木、珍禽怪兽,还有玲珑多姿的山石、湖石——号称“花石纲”。也骚扰人民过甚。这只是一件使农民起义爆发起来的近因。实际上,那火山口永远是待机要大爆发的。
人民受压迫、受剥削,他们日夜在水深火热之间,到了赵佶的时候就更深了。《清明上河图》所描写的正是这个火山将爆发的当儿的社会景象,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是熙熙攘攘的,但在这里,就明明白白地摆列着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及被剥削之间的关系的真情实证。我们那些勤劳苦作的老百姓是怎样地艰辛奔走以求一饱啊!而那些乘轿的、骑马的地主官僚们和他们的眷属,是那样的奢华放佚。但有剥削人民的可能的人,就能在高楼巨厦里豪饮高歌,谈情说爱。他们饮的乃是“人血”,吃的何尝不是“人肉”!我们可以说,这个阶级社会的本质,即封建社会的本质,在这个长卷里是表现得很具体、很明显。在一片都市繁华的“锦被”的遮盖下,有多多少少的人民在吞声饮泣啊!
(选自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
9.【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第②段都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语言特点各有不同,请指出。
10.【材料二】中的第③段,采用了 的说明顺序,分别写出了“开卷处”画面内容 的特点,“中段”画面内容忙碌紧张的特点,“后段”画面内容 的特点。
11.结合【材料三】,解说【材料二】第①段中加横线句子的具体内容。
五、作文
12.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沟坎,畏惧不前;明知犯错,不敢正视;心中有疑,害怕问询;面对丑恶,选择沉默……其实,只要鼓起勇气,向前再迈一步,就可以突破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请以“别怕,向前再迈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六、文言文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房①尝宴见②,问上③曰:“幽、厉④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房:指京房,汉元帝时为郎、魏郡太守。②宴见:在皇帝公余时被召见,有别于朝见。③上:指汉元帝。④幽、厉:周幽王和周厉王,周朝的昏君。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拂:
(2)曾益其所不能 曾:
(3)房尝宴见 尝:
(4)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安: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
15.【甲】【乙】两文都论述了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孟子认为是“ , ”;京房认为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16.结合【甲】【乙】两文,谈谈文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作者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作者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即施行仁政。
七、名著阅读
阅读以下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在十五军团呆了五天,发现时时刻刻都是极为有意思的,而对于我这个“红区调查员”(他们在预旺县是这样叫我的)来说,所有这些事情,没有比他本人的故事是更好的材料了。每天晚上他完成工作以后,我就同他谈话。我骑了马同他一起去七十三师前线,我同他一起去红军剧社看演出。他第一次告诉我关于鄂豫皖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这在以前还从来没有为外人充分知道过的。那个苏区在面积上仅次于江西中央苏区,作为这个广大地区的第一支游击队的组织者,他对它的发展详情,几乎无不了若指掌。
②他给我的印象是我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虽然红军中的大多数下级军官出身于无产阶级,有许多高级指挥员出身于中产阶级或中农家庭,甚至出身于知识分子。
③他是个明显的例外。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你可以看出来,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善良、勇敢、无私、诚实,而有钱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我觉得,他就是认为问题是那么简单:他要为消灭这一切坏事而奋斗。这种绝对的信念使他对自己的大胆无畏,对他的部队的优势所说的自豪的话,听起来不至于使人有狂妄自大的感觉。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你可以看出,在他看来,他这话不过是说明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④他的自豪的热情未免有点幼稚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不论他们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战士、骑兵、革命者的能力。他对他们的列宁俱乐部,他们的艺术化的招贴的确很好——都感到自豪。他对他的几个师长——其中两个“像我一样是苦力”出身,一个只有二十一岁,当红军却有六年了——也很感到自豪。
⑤他很重视能够表现身体强壮的事,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使他感到很遗憾。他烟酒不沾,身体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象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
⑥我也打听清楚了门牙是怎么掉的。那是在骑马失事时碰掉的。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已嵌在那棵树上了。
20.上文节选自埃德加·斯诺所著的《 》,文中“他”的姓名是 。
21.你认为“他”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2.请结合本部著作,简要谈一谈阅读“纪实作品”应关注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1) qīng shì
(2) 袍 蹒
(3)D
2.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秋收 残冬 抒情散文 尊敬和赞美
3.C 4.“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5.①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解剖实习;④了解女人裹脚。 6.①对学术严谨认真的老师。修改我的讲义中脱漏之处,包括文法错误;指出我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询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②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认真地修改我的讲义,和蔼地指出我解剖图的错误,为我中途放弃学医而遗憾。 7.①直接原因是看电影事件,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不在于医学之类的落后;②中国的落后在于国人的麻木和愚昧;③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④他把内心对藤野先生的深情转化为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实际行动。 8.①A句比较B句,多了“何尝不”“呜呼,无法可想”两个短语,②“何尝”一词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表明作者心中的悲哀,③“呜呼,无法可想”一语,强烈地表达了心中难以抑制的激愤。④B句没有这两个短语,语气就减弱了许多。
9.材料一介绍《清明上河图》,“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语言平实、准确;材料二的第②段介绍《清明上河图》,“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运用比喻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10. 空间 热闹 行业繁华 11.老百姓对受压迫、剥削生活的痛苦和无奈;对社会的不平等和遭受阶级压迫表示痛恨。
12.别怕,向前再迈一步
我们家门前有条河,绕着村边走,我们村是一个小山村,村里小伙伴每天放学后,就在山上打闹或下河游水。小山村的人烧水煮饭都是烧柴草。
于是一 有空,我们就上山砍柴草。那正是暴雨肆虐的季节,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晴出雨归,我们灿烂出门,秃丧回家。当我们担着柴草走在的山路时,暴雨要么从后面追来;要么在前面拦着,想躲也躲不掉。此时,我们的心就像四合幕色,刹时黯谈。肩上的柴草这么重,离家的路又这么远。山路凹凸不平,雨水又加重了肩上的负担,阻碍着归家的步伐。雨幕中,我们越看家越显得家很遥远。
那年夏天,我独自担着柴草,走在黄昏的山路上,暴雨哇哇而来,如一张阴霾的网,一下子将找罩住,那棵孤寂而伤感的心,进而便更加绝望,豆大的雨点打湿了我头发,雨水和汗水浸透我的衣裤,暴雨就像黑寡妇,死活赖在我的柴草里,享受着她坐滑杆子的快乐,而我却痛苦不堪,柴草重若千斤,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我稚嫩的肩膀在重担的折腾下变得红肿变得火辣。我的双脚走在山路上不敢停,一停就颤抖得更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我被绊倒了,两捆柴草从担杆的两头先后滑落,担杆也被弹得老远。我瘫在湿滑泥泞的山路上放声大哭,暴雨哇哇无边冷漠至极,没有半点儿怜悯之情,我哭得越伤心,暴雨声就越像鬼叫声。我的哭声被暴雨声湮灭,我的哭声在群山里没有半点回音。群山座座,在暴雨里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觉得小小的我完全被大大的世界抛弃了。凹凸不平的山路上,我找不出丝毫解决的办法,仅剩下的一点力气也都耗尽。
父亲﹣﹣我的好父亲,此时从山峰的拐弯处背着猎枪,扛着一只大野猪从我身后狂奔而来,他的出现,一下子让我在恐惧与绝望的世界里看到了希望,我无法表达此刻心中的感受。那一刻,他神勇的壮举和温暖的笑容让我珍藏一辈子,感动一辈子;他神勇的壮举和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前行的勇气。
记得当时父亲见到我,立即放下肩上的野猪,像扶起一棵被暴雨淋趴的庄稼一样把我扶起,然后把我的担杆捡起来,把两捆柴草串在中间,一头架在我的肩上,另一头他用左手提着,接着蹲下,弯下腰用右肩扛起野猪,然后站起大声地对我说:“孩子别怕,勇敢往前走!”
这件事情,我 至今记忆犹新,它告诉我:只要勇敢的朝前走,离成功就会更进一步。
13. 违背 同“增”,增加 曾经 怎么 14.(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2)如此,那么如今为什么知道他们不是贤能的人才呢?(意思对即可) 15.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16.①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不能骄傲自满,要积极进取,努力拼搏;②要善于自我反省,明辨是非,善于发掘人才,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意思对即可)
17. 战国 孟轲 18.(1)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2)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19.B
20. 红星照耀中国 徐海东 21.示例一:他“阶级意识最强”。文中提到“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常常笑称自己为苦力”,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都是好人。这些内容都表明他把自己作为无产阶级的一员,认同自己所处的阶层,更愿意为自己的同一阶层人民奋斗。
示例二:他极其真诚。他对部队、对部下、对部署都非常自豪。这也是他赢得爱戴的重要因素。 22.示例:①关注作品中的事实。如作者采访“红色中国”的事实;“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等。②理解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作者在著作中的分析和评论会表现出作者的态度。③获得启迪,指导学习与生活。从著作中的人、事、作者的态度、与生活的联系几个方面获得精神营养,从而更好的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