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09:16:4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
历 史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资料包中,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是
项目主题: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选项 资料
A 视频: 《人类起源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上下五千年》
B 地图: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C 书籍:《中国通史》
D 化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盖骨
A. A B. B C. C D. D
2.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 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可能是下列哪一远古居民的遗迹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居民
3.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A. 能够饲养家畜 B. 广泛使用石器 C. 过着定居生活 D. 从事农业生产
4.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5.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7.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A.早期国家的初步建立 B.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 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8.下图甲骨文所采取的造字方法是
A. 形声 B. 象形 C. 会意 D. 假借
9.2023年3月在北京召开十四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各方代表发表各自建议,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 墨子———无为而治 D. 庄子——以“法”治国
10.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使国力逐渐恢复。法家主张“法治”,秦朝统治者实施严刑峻法。以上说明:
A.道家的主张适用所有时期
B. 法家的主张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应当禁绝
C. 百家争鸣影响后世政治
D.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1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
13.秦朝时,田赋为“三分取其二”。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汉文帝时,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这体现了汉初的
A. 勤俭治国 B.以德化民
C. 与民休息 D. 以武立国
15.下图分别是在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17.小明在学习完某个朝代的历史大事后,制作了一条知识线索(如下图所示)。小明刚学习完的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18.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9.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
交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孙刘联军—曹操 5万—20万(号称80万) 曹操战败, 退回北方
A. 导致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B. 使曹操最终统一黄河流域
C.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使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0.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西晋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 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2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3.识读下表,对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西汉初年 西汉末年 东汉初年 东汉后期 南北朝后期 唐朝前期. 五代十国 两宋时期
人口 (万) 1500 6000 3000 6000 3000 8000 3000 10000
A. 人口增减受社会治乱影响 B.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北方人口一直多于南方 D.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稳定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5.卡片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卡片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二、非选择题: (26题16分, 27题17分,28题17分, 共50分)
26.(16分) 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区的人类,至晚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发展了农业,也发展了定居的聚落。北方的粟作农业及黄土房屋,与南方的稻作农业及竹木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各有特色。
————许倬云《万古江河》
(1) 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粟作农业”与“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2分)
材料二如下图
(2)分别写出图1、图2的名称以及它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4分)
材料三
前元二年(前178年)九月, 汉文帝特别下 诏, 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为减轻农民负担, 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 168年),文 帝再次下诏, 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 ——《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曹魏时期, 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 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 自南而北, 重要 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 河、戾陵堨、车箱渠等。 ----《中华文明史》
(3) 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共同作用。 (4分)
材料四 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和魏晋时期中原蔬菜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分)
(5)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
27.(17分) 丝绸之路与对外交往
材料一
材料二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新疆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 的设立,使中原通往新疆地区和欧亚各国的道路有了制度保障。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以绿洲、草原和海上干线为主的网状交通系统逐渐形成,并在唐代达到鼎盛。
————摘编自《简明新疆地方史》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材料二“ ”处内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5分)
材料三 今天的甘肃、新疆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这里发现了很多遗址遗迹,出土了很多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
地点 悬泉 尼雅 高昌
出土 发现 出土农具、铁制的牛车 零件、筷子、谷物、核 桃、杏仁、有汉字的木 简、公元前1世纪的纸 张残片 出土蚕茧、桑树种子、织有“延 年益寿大宜子孙”的锦缎、印有 铭文“君宜高官”的铜镜, 发现 炼铁工人的住所和炼铁炉残 迹, 及一座佛塔 出土最古老的伊朗萨珊王朝 的银币, 出土公元5世纪左 右的基督教壁画“圣枝图”, 出土公元399年至423年古 抄本《论语》《孝经》
(3) 悬泉、尼雅和高昌是亚欧各地文明的交汇之处。阅读上表,挑选符合下列表格要求的文物或遗址(每个类别挑选三件)。 (6分)
类别 遗址遗迹与文物
体现中原文明传入
体现域外文明传入
材料四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
————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演讲
(4)依据材料四指出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形成了怎样的核心精神。 (2分)
28.(17分)杰出人物在历史的星河中熠熠生辉,历史也因他们而更加丰富多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圣哲】
(1)图片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他的哪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 由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主要措施。 (4分)
【改革先锋】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中哪项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事件中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关键措施 (4分)
(3) 观察上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中的哪项改革措施 (2分)
【杰出帝王】
(4)结合示意图回答,秦朝开创了什么制度 有何特点 其中在地方上开创了什么行政模式 (3分)
(5) 据材料三概括,当时统治者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2024.1七年级期末答案
1--25 DDCDC ADBAC DACDB ACDCA CBABB
26.(16分)(1)半坡原始居民(1分)河姆渡原始居民(1分)
(2)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分)都江堰;灌溉了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2分)(3)西汉:轻徭薄赋;曹魏:开凿沟渠。(2分)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任答两点即可)(2分)
(4)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魏晋:五胡内迁(或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4分)
(5)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 (任答两点即可)(2分)
27.(17分)(1) ①;②③;①;③。(每空1分,共4分)
(2)西域都护(1分)。影响:密切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影响应写出两点,4分)
(3)体现中原文明传入:出土农具、铁制的牛车零件、筷子等(3分)
体现域外文明传入:出土最古老的伊朗萨珊王朝的银币;出土公元5世纪左右的基督教壁画“圣枝图”;佛塔等(3分)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蠃。(2分)
(17分)(1)“仁”的学说(1分);创办私学(1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
商鞅变法(2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或奖励军功(1分);废除井田制(1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汉服(2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皇权至上;郡县制(3分)
诸侯势力威胁到中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