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09:19:2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题卡
姓名:
准考证号:
学校:

号: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座号填写清楚,
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
(正面圆上,切勿贴出嘘线方燕)
留痕迹。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
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时,必须用2B铅笔,并描浓。
正确填涂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单选题
1[A][B][C][D]
6[A][B][C][D]
11[A][B][C][D]
16[A][B][C][D]
21[A][B][C][D]
2[A][B][C][D]
7[A][B][C][D]
12[A][B][C][D]
17[A][B][C][D]
22[A][B][C][D]
3[A][B][C][D]
8[A][B][C][D]
13[A][B][C][D]
18[A][B][C][D]
23[A][B][C][D]
4[A][B][C][D]
9[A][B][C][D]
14[A][B][C][D]
19[A][B][C][D]
24[A][B][C][D]
5[A][B][C][D]
10 [A][B][c][D]
15[A][B][C][D]
20[A][B][C][D]25[AJ[B][C][D]
解答题
26.(1)(10分)中国之教:
中国之政:
中国之境:
理解:
(2)
(6分)事件:
艰难:
精神:
(3)(10分)论述:
总结:
囚囚■

27.(1)(3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2)(6分)汉武帝被评价为“功越百王”的原因:
积极影响:
(3)(2分)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28.(1)(3分)事件:
影响:
(2)(4分)王朝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治世局面:①

(3)(4分)历史现象:
影响:
(4)(2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囚■囚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5 AACBB 6-10 BBBCB 11-15 BBDBC 16-20 AABDB 21-25 DBAB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6分,27题11分,28题13分,共50分)
26.【答案】
1.中国之教:儒家思想;(2分)中国之政:中央集权制度;(2分)中国之境:大一统的中国疆域。(2分)
理解:一:“中国之教”: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以外的思想受到排斥,并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两千多年。二:“中国之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此统一帝国成为统治者追求的目标,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一直为中国历代王朝所仿效。(4分,意思对即可)
2.事件:张骞出使西域。(2分)
艰难: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2分)
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2分,答出两方面即可)
3.题目:中华文明成就辉煌,科技文化灿若星河。
论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掀起书写材料的革命,一纸泽四方、惠世人;东汉“医圣”张仲景注重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东汉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发明“麻沸散”等,中医国粹,时代传承;南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千年。(介绍一人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总结: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创新领先世界,文化多元自信中国。(2分,意思对即可)
27.【答案】
1.原因: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超群;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等,积极策划;秦王重视人才;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前两项每项1分,后两项答出一方面即可,1分,共3分)
2.原因:政治上:“推恩令”的实施;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4分)积极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这几个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2分)
3.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分)
28.【答案】
1.事件1,名称:商鞅变法;(1分)影响:国力增强,为统一奠定基础。(2分)
事件2,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影响:实力增强,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2.原因:皇帝个人励精图治;采取休养生息措施(减税/减轻人民负担、节俭)等。(2分,意思对即可)
治世局面: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2分)
3.现象:北民南迁(2分,意思对即可)
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意思对即可)
4.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2分)试卷类型:A
4.对下图所示权力交接情况的理解,正确的是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川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乙处传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丁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中规定的位置上。
5.2023年3月28日,洛阳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
3.第〡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现。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这种道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路网络,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这种
4.第川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二里头文化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
是当时
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表现
B.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C.全国南北交通网络发达的体现
D.青铜文明发展的重要佐证
6.学者张帆指出,商朝青铜文化不仅出现于殷商统治的中心地区,很多距离较远的方国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都有青铜器出土。这些青铜器程度不一地表现出一些地域特色,但就主体而言与中原青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铜文化存在联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1.截止到2022年11月初,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共清理出土石制品、骨牙角制品等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B.华夏文明逐渐四向延伸
5000余件,测年数据显示遗址中上部堆积年代为距今7万-5万年。其中石制品包括锤
C.分封制得以普遍推行
D.诸侯征战推动文化交流
击、砸击石核,工具可见石球、石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据此判断,该
7.据《论语》描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
遗址属于
这表明春秋时期
A.旧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铁器时代
①周王室日益衰落
②周天子名义上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下列三幅图片中的考古遗存反映了我国先民
③诸侯操控政治局面
④分封制逐步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
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
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上述材料说明都江堰
A.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B.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贾湖遗址中的碳化稻米粒,裴李岗遗址石磨盘及磨棒河姆渡遗址骨耜
C.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D.使成都平原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距今约8000年)(距今约70008000年)(距今约7000年)
9.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比较,表
A.很早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B.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种植的农作物多种多样
D.己经有较高审美观念
3.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
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
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韶时代”。这说明
法家:“尚法”,依法治国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A.照搬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B.是外来思想的中国化价值观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C.源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体现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