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油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09:25:11

文档简介

南阳油田2023年秋期
七年级历史期终质量评估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DADDA CADAA CDDDD
16---30; AABCC DDDCA CACDC
31.(8分)(1) 百家争鸣 (错别字不得分 2分)
(2) 纸的发明或者造纸术 (错别字不得分 2分)
(3) 武术、中医、戏剧、书法等等(举出1例,即可得分,2分)
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传承学习优秀文化;大力宣传优秀文化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32.(12分)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⑤ ⑥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①②③④
(2)与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相关的史料是: ① ③
表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史料是: ② ⑤ ⑥
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相关的史料是: ④
(3)(任选一) 选 ②: 龙门石窟,南北朝时期开凿,宣扬佛教,是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2分)
选⑤ ,《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2分)
33.(12分)(1) 丞相 (错别字不得分,题序答错为零分,2分) 封建帝制、万里长城、灵渠、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郡县制等(任答两例,即可得分,4分)
(2) 实施“推恩令”(错别字不得分 2分)
(3)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错别字不得分 2分) 从此儒学苦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 (2分)
34.(8分)
(1) 西安、张骞 (错别字不得分 4分)
(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3) 包容、创新、合作、共赢 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南阳油田2023年秋期七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2.考试为闭卷考试,不得翻阅图书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
母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已经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 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会使用火 B.会建房屋 C.种植蔬菜 D.饲料家畜
3.下列三幅图片所示文物共同呈现的主题是
A.中国汉字,历史悠久 B.古典音乐,唱响中国
C.青铜制造,技艺精湛 D.文化中原,厚重河南
4.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夏、商、周三朝的灭亡,给后任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
A.提倡改革 B.重视教育 C.发展经济 D.以民为本
5.利簋(lì guǐ)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纣王),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该铭文可用于研究
A.牧野之战 B.国人暴动 C.诸侯争霸 D.战国七雄
6.今河南郑州市因西周时郑国封地而得名,南阳市宛城区有世界谢氏之源,是因西周时的谢国封地。与这些地名、姓氏起源有关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7.下列学术思想最有可能记载于右下图(《论语》)所示书籍中的是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8.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文学艺术空前发达 B.学术思想非常活跃
C.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D.各诸侯国斗争激烈
9.小明查阅《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因为战国初期发生了
A.三家分晋 B.田氏代齐 C.晋楚争霸 D.秦灭六国
10.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李王”(李冰)的理由是他
A.修建了都江堰 B.建立了蜀汉政权
C.实现了分封制 D.创立了五斗米道
11.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字样,这来源于历史上的
A.盘庚迁殷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三国鼎立
1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一子为王、一功臣为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中央之于地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由此可知这种制度
不利于巩固统治 B.有效地避免农民起义
C.比分封制更优越 D.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13.2023年12月,里耶秦简亮相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首期节目。秦简中有一篇 ,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14.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展现的是秦国由弱变强,再由强转衰的整个历程。下列历史事件不能作为其剧情素材的是
A.商鞅变法 B.统一六国 C.定都咸阳 D.赤壁之战
15.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秦长城的起止地点是
A.临洮--北京 B.东海--陇西
C.临洮--函谷关 D.临洮--辽东
16.成语“贯朽粟陈”描绘了西汉早期国库钱粮富足的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原因是
A.文景之治的成果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盐铁专卖的推行
17.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役。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不正确的是
A.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B.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C.都与曹操有关 D.战争目的都是争夺统治权
18.右面方框中横线处应当填入
A.修筑长城 B.西通西域
C.削藩除王 D.班超经营
19.为我国古代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个,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定鼎(建国)帝王”与“中兴之君”两项头衔的皇帝。和他两个头衔相符合的历史事件是
A.西汉建立,文景之治 B.西汉建立,大破匈奴
C.东汉建立,光武中兴 D.东汉建立,黄巾起义
2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曹操的诗中,他的“壮心”指的是
A.打败袁绍 B.挟持天子 C.统一全国 D.消灭东吴
21.当前,天气寒冷,“甲流”盛行,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右下图中的人物被誉为“医圣”,他的代表作是
A.《齐民要术 》
B. 《史记》
C.《大明历》
D.《伤寒杂病论》
22.汉语成语丰富多彩,下列史实与成语搭配正确的是
A.牧野之战——揭竿而起 B.巨鹿之战——约法三章
C.长平之战——破釜沉舟 D.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23.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C.巨鹿之战 D.八王之乱
24.西晋卖官现象流行,如果前来买官的人穿着华丽,就会被热情引见,而穿着一般的人连达官贵人的门都进不了。这反映西晋
A.盛行享乐 B.地方割据 C.物价飞涨 D.统治腐朽
25.西晋末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动乱不断 B.南方地大人稀
C.全球气候变冷 D.江南经济开发
26.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根据历史事实,下图中A、B分别代表的朝代(政权)是
A.秦、西汉 B.东汉、西晋 C. 蜀、西晋 D.战国、西汉
27.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28.汉代王充说:“商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略》记载:“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29.如右下图,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中出现了具有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表明魏晋时期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
C. 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D.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
30.我国曾发行一套纪念中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的邮票,纪念他,是因为他在数学、天
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一项成果是
A.编订了二十四节气 B.《大明历》的创制
C.圆周率的计算 D. 发明了“麻沸散”
非选择题(共4小题,40分)
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有一项发明既能体现“变废为宝”的理念,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2分)
材料二中“变废为宝”的发明是什么?(2分)
请举出一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应当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
(12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都离不开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据此,对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多填或少填均不得分4分)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2)史料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将材料中的史料按照下列主题进行分类。(只填序号,多填或少填均不得分,6分)
与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相关的史料是:
表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史料是:
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相关的史料是:
(3)历史解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之一。依据范例,从图②或⑤中选取其中一则史料进行阐述。(2分)
范例:我选⑥《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主要记述了西汉到王莽时期的史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的图中①处应该填什么官职?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有哪些?(6分)
(2)为解决材料二中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2分)
(3)为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它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4分)
34.(8分)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丝绸之路路线中的起点A是今天的_______。为开通此路线作出重大贡献的西汉人是谁?(4分)
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有何意义?(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胸襟。 (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