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2023年秋期期终质量评估七年级试卷
历 史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选择题(共20 小题, 20分)
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 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运用以下如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拟定的主题是
A.早期人类代表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神话传说 D.早期国家建立
3.从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如图为某地区考古出土的石器,可以用此说明该地区原始居民
A.以捕鱼狩猎为主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过上了定居生活 D.学会了饲养家畜
4.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5.成语典故中藏着很多史实,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其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反映的史实是
A.春秋争霸 B.七雄争霸 C.楚汉战争 D.三家分晋
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6页)
6. 西周时期, 用鼎制度明确规定: “天子九鼎, 诸侯七鼎, 大夫五鼎,土二鼎成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7.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歌以及痼疫等内容,这表明甲骨文
A.印证当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B.影响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
C.反映当时社会的等级界限 D.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学创作
8.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中,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深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按功授爵 D.建立县制
9.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修建干
A.公元前 3 世纪 B.公元前2 世纪 C.公元前1世纪 D.公元3 世纪
10.“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11.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汉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东汉初年, 也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 )皇帝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12.以下卡片描述了两件史事,它们所起到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孔子创办私学,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培养三千弟子。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培养儒学人才。
A.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B.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实现了思想领域统一 D.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13. 以下史实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 全国初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A. 维护了领土完整 B.促进了文化传播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加强了地方控制
1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反映了汉初
A.经济萧条 B.战乱不断 C.土地兼并 D.赋税沉重
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6页)
15.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起义军头裹黄巾,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材料中的“民变”
A.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地位 B.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C.使西晋从此走向衰落 D.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
16.此书共130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该书是
A. 《论语》 B. 《伤寒杂病论》 C. 《史记》 D. 《齐民要术》
17.成语传承历史信息。“投鞭断流”“风声鹤唉”“草木皆兵”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班超经营西域 B.卫温到达夷洲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18.2011年, 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圆周率日。 中国古代有一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 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钟繇 D.王羲之
19.南朝是东晋之后,先后建立于南方的4个朝代的总称,这4个朝代是
A.韩、 燕、 赵、 魏 B.宋、 齐、 梁、 陈
C.秦、 汉、 东晋、 西晋 D.魏、 蜀、 吴、 前秦
20.外国人称中国的书法艺术是“翰墨飘香传神韵”。他将中国的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是
A.祖冲之 B.王羲之 C.锤繇 D.顾恺之
非选择题(共5 小题, 30分)
21. (6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的人物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提出“仁者爱人”。
材料二:如上图。
请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他开创了哪个学派 (1分)
七年级历史第3页(共6页)
(2) 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1分)
(3) 他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分)
(4) 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二,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1分)
(5)观察材料二中的图二,写出分封制的贵族等级是有哪些 (1分)
22.(6分)“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正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了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文明和友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 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沦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 安定的大道, 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二:丝绸之路线路图
材材三: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建都长安,西汉盛大。极盛汉朝,经济繁华……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 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教, 纺织日杂……阔眼界,来往驼驾。 ——何朝东《丝绸之路》
材料四: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具体是指创立了什么制度 (1分)
(2) 材料二中丝绸之路的开创者是谁 (1分)
七年级历史第4页(共6页)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政府为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做出了什么努力 (1分)
(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条丝绸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5)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指的是什么 (1分)
23. (6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正度量、 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教民耕战”对秦国的影响。 (2分)
(2) 根据材料二,简述四方古印文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
(3) 材料三,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所以,这场改革是失败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请你写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2分)
24.(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
七年级历史第5页(共6页)
材料二:汉武帝富有雄才大略,他重用人才, 削除侯国, 建立太学, 尊崇儒术, 兴修求利,北击匈奴。 汉武帝在位54年, 西汉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1) 根据材料一示意图,分别写出①、 ②、 ③处的名称。 (3分)
(2) 阅读材料二结合书本知识回答汉武帝在加强政治、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3) 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 (1分)
25. (6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入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 到梁代, (姑孰) 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 “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崤函帝宅, 河洛 (今洛阳一带) 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1) 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1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分)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1分)
(3)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分)
七年级历史第6页(共6页)新野县2023年秋期终质量评估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5 CBBCA 6-10 AADAB 11-15 CADAB 16-20 CDAB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1)孔子、儒家(1分)
(2)“仁”、(1分)
(3)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等(2分)等.
(4)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1分)
(5)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分)
22.(6分)(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分)
(2)张骞.(1分)
(3)设置西域都护.(1分)
(4)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2分)
(5)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分)
23.(6分)(1)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
(2)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文字。(答出两点即可)(2分)
(3)不认同。改革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应该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或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等等。(2分)
24.(6分)(1)①商朝;②秦朝;③西晋;(3分)
(2)实行推恩令;采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2分)
(3)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1分)
25.(6分)(1)战役:赤壁之战。(1分)
(2)原因:北方的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等.(2分)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1分)
(3)举措: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