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A C B A D B B D B D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C A B B C A B A B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或石器时代)。(2分)
特点:多元起源;多元一体。(4分,任答一点2分。)
(2)意义:促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或增强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或促进世界和谐;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或提升汉语影响力)等。
(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相应给分。)
32.(1)诸侯国数量减少;一些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任答一点2分)。
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任答一点2分)。
(2)①推恩令;②度量衡;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每点1分,共3分)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大一统局面局面形成)。(1分)
(3)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每点2分,共6分)
33.事例2分、观点2分、论述6分(每一事例的作用或影响各3分 )、结论2分。
示例一:
事件:河姆渡人使用骨耜;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 (每一事例1分,共2分)
观点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2分)
论述: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推动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耒耜耕种发展;(3分)春秋时期出现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小农经济产生。 (3分)
结论: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分)
示例二:
事件: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每一事例1分,共2分)
观点二: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2分)
论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轻徭薄赋,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汉朝国力也强大起来。(6分)
结论: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安定、国家强盛具有重要作用。 (2分)
示例三:
事件:秦国修建都江堰;三国曹魏大力兴修水利。(每一事例1分,共2分)
观点三: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 (2分)
论述: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三国曹魏大力兴修水利,促进北方地区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6分)
结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便利的灌溉条件,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 (2分)
注:其他事例及观点、论述合理均同等给分,历史名词、概念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密
封
线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科试卷
说明: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31 32 33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对应题号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藏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你知道这则新闻中的“这块土地”是哪个地方吗?
A.北京周口店 B.浙江河姆渡 C.云南元谋 D.山东大汶口
2. 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下列遗址同属于“稻作文明”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陶寺都城遗址 D.三星堆遗址
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4.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题
5
图
)5. 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右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6. 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大禹传启,天下为家 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7. 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
题
8
图
)8. 右图是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铜罍(léi),其内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燕)”的铭文。《史记·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史记》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了
A.禅让制的出现
B.夏朝的建立
C.武王伐纣
D.分封制的实行
9.《商君书》记载,能得(敌军)甲首(甲士之首级)一者,赏爵一级,益(增加)田一顷,益宅九亩。该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是
A.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B.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C.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10.“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描绘的场景出现的原因是
A.奖励耕织 B.修建都江堰 C.奖励军功 D.修建灵渠
(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①
_____
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②
_____
爱天下,倡兼爱非攻
③
_____
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11. 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小王领略了古代先贤的救世情怀,他以诸子百家的“爱”为主题整理笔记(见图)笔记中①②③依次可填
A.庄子、孔子、韩非子 B.庄子、韩非子、孔子
C.韩非子、孟子、墨子 D.孔子、墨子、韩非子
(
题
11
图
)12. 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春秋战国政权动荡
13.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其意在说明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4. 下面诗句反映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是
A.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B.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C.宁有种王侯,竿木足亡秦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5.《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6.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17. 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题18图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18. 以下材料论证了丝绸之路是2000多年前,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畜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
A.战争之路 B.贸易之路 C.变革之路 D.和平之路
(
题
19
图
)19. 学习中国古代史后,某同学制作了以下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应填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0. 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
题
21
漫画
)21. 下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发生在
西汉前期
东汉中后期
西晋前期
东晋中后期
22.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世界受蔡侯的恩惠”主要是蔡伦改进了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23. 某学术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
题
24
图
)24. 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题
25
图
)
25. 如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西汉形势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元朝形势图
明朝形势图
26. 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27. 右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战役。下列关于该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晋强征北方各族人民当兵
B.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进攻
C.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战后南方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28. 下列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历史特点的是
A.政权更替频繁 B.北方相对安定 C.江南获得较快发展 D.民族交融形成高潮
29. 中国书法于 2009 年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东晋时期,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顾恺之 B.钟繇 C.胡昭 D.王羲之
如下图,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
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 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境内出土的原始居民文物
河姆渡文化猪纹黑陶钵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红山文化碧玉龙 大汶口文化白陶鬻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良渚文化 玉琮
材料二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 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中医入门、剪纸、春节、太极拳等,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高远《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理念》
(1)指出材料一中的文物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远古时代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意义。(8分)
32.(1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
在春秋这个乱世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融合。主要参与者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土,也不断地收纳本来不归属于他们的族群,融合为新的族群国家。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1)观察材料一文字与图片材料,指出春秋前期和后期诸侯国形势的变化,并说说这一变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基本模式。
——摘自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实施①________,削弱诸侯国势力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和 ②_______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_______________
(2)将上表①②③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4分)
材料三
孝文帝(467年——499年)在位29年,是北魏改革最为频繁的历史阶段。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6分)
33.(12分)农业是天下根本,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魏晋南北朝)
时期 大事
距今约10000年 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战国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初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西汉 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西汉 出现了耧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东汉初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北朝时期 贾思勰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问题:选取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2分),提炼一个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