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PDF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PDF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09:49:40

文档简介

9.右图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的政策。图中方框空
2023 年秋季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白框处应为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刀币 C.布币 D.蚁鼻钱
七年级历史 10.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下列与“霸
王”有关的战役是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同堂分卷,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本卷满分 75 分)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马陵之战 D.桂陵之战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 11.《史记·平淮书》记载“文景之治”之盛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
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因……。这段材料说明
A.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存在 B.确立中央机构
第 I 卷(选择题,共 40 分) C.西汉文化影响力 D.社会经济繁荣局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12.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的举措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共同的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文化繁荣
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C.选拔优秀官吏 D.推进学术交流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从专题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 13.下列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继位时的年龄。下列现象的出现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掌握人工取火的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2.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经济文化更加繁荣 B.政治更加清明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出现了光武中兴
14.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
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主要反映了
半坡·鱼纹彩陶盆 仰韶·人头型彩陶盆 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 A.两汉的医学成就 B.南朝江南的开发
A.开始农业种植 B.从事渔业生产 C.初具审美意识 D.出现阶级分化 C.南北朝的石窟艺术 D.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原则。 15.“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
中国最早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 至少需要 300 张羊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文中提到的技术是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项洞人生活的时期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C.河姆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16.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
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4.史学界一般称商朝为殷商,主要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商汤灭夏 D.平王东迁
17.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5.《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由此可推断,
A.农业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B.民族交融
6.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其目的是 C.政治革新
A.为争霸提供借口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文化繁荣
C.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7.“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18.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采购丝绸和瓷器,那么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C.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D.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19.某班举行故事会比赛,小明同学的故事涉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这个故
8.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昌盛,产生了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 事应该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繁荣局面。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A.中国古代读书人重视礼仪 B.政府重视文学艺术发展
①北方民族大交融 ②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C.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化 D.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七年级历史 第 1 页 共 4页 七年级历史 第 2 页 共 4页
{#{QQABLQQEggCoQAIAAQgCQw2oCgCQkBGAACoGQBAMsAAAiAFABA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35 分) 材料四 观察下图图片,回答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1 题 13 分,22 题 11 分,23 题 11 分,共 35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 夏桀统治时期,他自诩为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指着天上的太阳骂道:“你这个太
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愿和你同归于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封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
而盈钜桥之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图一:《史记》书影 图二:祖冲之像 图三:《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桀和商纣王最后被推翻的共同原因。导致商纣王灭亡的战役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图一作者是谁?(1 分)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历史?(1 分)图二人物的杰出贡献是
什么?(1 分)图三的作者是谁?(1 分)他被后人誉为什么?(1 分)
材料二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
几乎家给人足矣。”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南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写出两点即可)。(2 分) 材料一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
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
材料三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 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1)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作
——钱穆《国史大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 分) 用。(2 分)
材料四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 材料二
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到汉武帝后期,盐铁专卖已经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
(4)材料四中的张骞出西域的目的及其影响是什么?(2 分) 决了武帝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盐铁专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强望族对黎
民百姓的肆意兼并蚕食,桑弘羊称盐铁政策“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
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
(5)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2 分)这条“道路”上
——摘编自刘再起《汉代盐铁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启示》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请举一例。(1 分)以古丝路为基础,为实现中国梦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决
策是什么?(1 分)有何意义?(1 分) (2)材料二图中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 (1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
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产生的影响。(1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 分)
材料一 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 材料三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
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 景象。南宋诗人陈亮亦称“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摘编自臧嵘《关于光武中兴》
——摘编自王巍《中华 5000 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举措,促成了“光武中兴”局面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1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社会
形成 (2 分)
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标志是什么?(1 分)
材料四 “夫农,天下之本也。”这是汉文帝的名言,也是他的行政宣言,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
材料二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鼓励生产,亲自参加农耕活动,命皇后养蚕,垂范天下。为了恢复生产,文帝十二年改为三十税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土 第二年,干脆免除天下田租,直到景帝三年才复收,此后维持在三十税一。一系列宽松的赋税政策,
(2)材料二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教育智慧”?(2 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了景帝后期,粮仓里的储粮陈陈相因,流出
分) 仓外,府库的钱太多,堆积多年,以致穿钱的绳子烂掉。因此,盛世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经济高速
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材料三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 ——摘编自赵威《中国古代的治世》
然”是中医养生的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理念。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名称。(1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体现“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名称。(1 分)现在
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东汉医学的哪一理论?(1 分) (5)阅读材料四,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
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4 分)
七年级历史 第 3 页 共 4页 七年级历史 第 4 页 共 4页
{#{QQABLQQEggCoQAIAAQgCQw2oCgCQkBGAACoGQBAMsAAAiAFABAA=}#}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七年级历史答题卡
(3)(2 分)
第 I 卷 (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4)(5 分)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35 分) 23.(1)(2 分)
21.(1)(2 分)
(2)(2 分) (2)(2 分)
(3)(2 分) (3)(2 分)
(4)(2 分) (4)(1 分)
(5)(4 分)
(5)(5 分)
22.(1)(2 分)
(2)(2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七年级道法与历史答题卡 第 2 页 (共 2 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QQABLQQEggCoQAIAAQgCQw2oCgCQkBGAACoGQBAMsAAAiAFABAA=}#}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七年级历史答题卡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七年级道法与历史答题卡 第2页 (共2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第 I 卷 (选择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35分)
21.(1)(2分)
(2)(2分)
(3)(2分)
(4)(2分)
(5)(5分)
22.(1)(2分)
(2)(2分)
(3)(2分)
(4)(5分)
23.(1)(2分)
(2)(2分)
(3)(2分)
(4)(1分)
(5)(4分)
PAGE2023年秋季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同堂分卷,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本卷满分 75 分)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从专题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
掌握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2.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半坡·鱼纹彩陶盆 仰韶·人头型彩陶盆 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
A.开始农业种植 B.从事渔业生产 C.初具审美意识 D.出现阶级分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原则。
中国最早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项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4.史学界一般称商朝为殷商,主要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商汤灭夏 D.平王东迁
5.《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由此可推断,
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其目的是
A.为争霸提供借口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7.“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C.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D.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8.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昌盛,产生了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
繁荣局面。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古代读书人重视礼仪 B.政府重视文学艺术发展
C.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化 D.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9.右图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的政策。图中方框空
白框处应为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刀币 C.布币 D.蚁鼻钱
10.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下列与“霸王”有关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马陵之战 D.桂陵之战
11.《史记·平淮书》记载“文景之治”之盛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这段材料说明
A.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存在 B.确立中央机构
C.西汉文化影响力 D.社会经济繁荣局面
12.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的举措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共同的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文化繁荣
C.选拔优秀官吏 D.推进学术交流
13.下列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继位时的年龄。下列现象的出现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经济文化更加繁荣 B.政治更加清明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出现了光武中兴
14.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主要反映了
A.两汉的医学成就 B.南朝江南的开发
C.南北朝的石窟艺术 D.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15.“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文中提到的技术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6.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7.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A.农业进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荣
18.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采购丝绸和瓷器,那么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19.某班举行故事会比赛,小明同学的故事涉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这个故事应该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北方民族大交融 ②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3分,22题11分,23题11分,共35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夏桀统治时期,他自诩为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指着天上的太阳骂道:“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愿和你同归于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封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桀和商纣王最后被推翻的共同原因。导致商纣王灭亡的战役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南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写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4)材料四中的张骞出西域的目的及其影响是什么?(2分)
(5)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2分)这条“道路”上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请举一例。(1分)以古丝路为基础,为实现中国梦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什么?(1分)有何意义?(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标志是什么?(1分)
材料二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土
(2)材料二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教育智慧”?(2分)
材料三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理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体现“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名称。(1分)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东汉医学的哪一理论?(1分)
材料四 观察下图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史记》书影 图二:祖冲之像 图三:《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4)材料四中,图一作者是谁?(1分)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历史?(1分)图二人物的杰出贡献是什么?(1分)图三的作者是谁?(1分)他被后人誉为什么?(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1)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作用。(2分)
材料二
到汉武帝后期,盐铁专卖已经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了武帝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盐铁专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强望族对黎民百姓的肆意兼并蚕食,桑弘羊称盐铁政策“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 ——摘编自刘再起《汉代盐铁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启示》
(2)材料二图中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产生的影响。(1分)
材料三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南宋诗人陈亮亦称“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摘编自臧嵘《关于光武中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举措,促成了“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2分)
材料四 “夫农,天下之本也。”这是汉文帝的名言,也是他的行政宣言,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生产,亲自参加农耕活动,命皇后养蚕,垂范天下。为了恢复生产,文帝十二年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干脆免除天下田租,直到景帝三年才复收,此后维持在三十税一。一系列宽松的赋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了景帝后期,粮仓里的储粮陈陈相因,流出仓外,府库的钱太多,堆积多年,以致穿钱的绳子烂掉。因此,盛世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摘编自赵威《中国古代的治世》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名称。(1分)
(5)阅读材料四,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4分)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A B A D C A B D A C D A C B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3分,22题11分,23题11分,共35分)
21.
(1)原因:统治残暴;(1分)战役:牧野之战(1分)
(2)原因: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社会比较安定;优越的自然条件(答出任意两点,2分)
(3)直接目的:移风易俗(1分);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1分)
(4)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1分)。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或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1分)
(5)起点:长安;终点:欧洲。(2分)举例:汉朝的丝绸等传到西域;西域的香料、核桃、葡萄、石榴传入中原等。(任一点,1分)决策:一带一路建设。(1分)意义:促进中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
(1)基础:原始农业的发展。(1分)标志: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1分)
(2)核心思想:“仁”。(1分)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任一点1分)
(3)“名称:五禽戏”。(1分)理论:“治未病”理论;(1分)
(4)图一作者:司马迁。(1分)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1分)贡献: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1分)图三作者:王羲之;(1分 )誉称:书圣。(1分)
23.
(1)制度:郡县制。(1分)作用: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分)
(2)货币:五铢钱。(1分)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经济的控制;解决了汉武帝时面临的财政危机(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抑制兼并,缩小了贫富差距。(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3)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4)盛世:文景之治(1分)
(5)示例观点:只有关注民生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1分)
论述 :①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深得民心;②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实行以农为本,减轻农民负担的清明政策,人民生活安定,国力不断增强,出现社会盛世。③东汉光武帝采取减轻农民的负担,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任两点即可得两分)
结论:综上所述,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1分)
(说明:非选择题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但不能超过该点赋分。)2023年秋季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同堂分卷,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本卷满分 75 分)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从专题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掌握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2.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开始农业种植 B.从事渔业生产 C.初具审美意识 D.出现阶级分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原则。中国最早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项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4.史学界一般称商朝为殷商,主要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商汤灭夏 D.平王东迁
5.《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由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其目的是
A.为争霸提供借口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7.“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C.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D.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8.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昌盛,产生了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局面。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古代读书人重视礼仪 B.政府重视文学艺术发展
C.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化 D.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9.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的政策。图中方框空白框处应为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刀币 C.布币 D.蚁鼻钱
10.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下列与“霸王”有关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马陵之战 D.桂陵之战
11.《史记·平淮书》记载“文景之治”之盛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这段材料说明
A.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存在 B.确立中央机构
C.西汉文化影响力 D.社会经济繁荣局面
12.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的举措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共同的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文化繁荣
C.选拔优秀官吏 D.推进学术交流
13.下列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继位时的年龄。下列现象的出现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经济文化更加繁荣 B.政治更加清明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出现了光武中兴
14.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主要反映了
A.两汉的医学成就 B.南朝江南的开发
C.南北朝的石窟艺术 D.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15.“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文中提到的技术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6.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7.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A.农业进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荣
18.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采购丝绸和瓷器,那么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19.某班举行故事会比赛,小明同学的故事涉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这个故事应该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北方民族大交融 ②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3分,22题11分,23题11分,共35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夏桀统治时期,他自诩为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指着天上的太阳骂道:“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愿和你同归于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封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桀和商纣王最后被推翻的共同原因。导致商纣王灭亡的战役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南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写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4)材料四中的张骞出西域的目的及其影响是什么?(2分)
(5)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2分)这条“道路”上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请举一例。(1分)以古丝路为基础,为实现中国梦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什么?(1分)有何意义?(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标志是什么?(1分)
材料二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土
(2)材料二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教育智慧”?(2分)
材料三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理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体现“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名称。(1分)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东汉医学的哪一理论?(1分)
材料四 观察下图图片,回答问题。
(4)图一作者是谁?(1分)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历史?(1分)图二人物的杰出贡献是什么?(1分)图三的作者是谁?(1分)他被后人誉为什么?(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1)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作用。(2分)
材料二
到汉武帝后期,盐铁专卖已经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了武帝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盐铁专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强望族对黎民百姓的肆意兼并蚕食,桑弘羊称盐铁政策“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 ——摘编自刘再起《汉代盐铁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启示》
(2)材料二图中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产生的影响。(1分)
材料三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南宋诗人陈亮亦称“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摘编自臧嵘《关于光武中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举措,促成了“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2分)
材料四 “夫农,天下之本也。”这是汉文帝的名言,也是他的行政宣言,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生产,亲自参加农耕活动,命皇后养蚕,垂范天下。为了恢复生产,文帝十二年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干脆免除天下田租,直到景帝三年才复收,此后维持在三十税一。一系列宽松的赋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了景帝后期,粮仓里的储粮陈陈相因,流出仓外,府库的钱太多,堆积多年,以致穿钱的绳子烂掉。因此,盛世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摘编自赵威《中国古代的治世》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名称。(1分)
(5)阅读材料四,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4分)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A B A D C A B D A C D A C B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3分,22题11分,23题11分,共35分)
21.
(1)原因:统治残暴;(1分)战役:牧野之战(1分)
(2)原因: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社会比较安定;优越的自然条件(答出任意两点,2分)
(3)直接目的:移风易俗(1分);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1分)
(4)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1分)。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或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1分)
(5)起点:长安;终点:欧洲。(2分)举例:汉朝的丝绸等传到西域;西域的香料、核桃、葡萄、石榴传入中原等。(任一点,1分)决策:一带一路建设。(1分)意义:促进中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
(1)基础:原始农业的发展。(1分)标志: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1分)
(2)核心思想:“仁”。(1分)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任一点1分)
(3)“名称:五禽戏”。(1分)理论:“治未病”理论;(1分)
(4)图一作者:司马迁。(1分)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1分)贡献: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1分)图三作者:王羲之;(1分 )誉称:书圣。(1分)
23.
(1)制度:郡县制。(1分)作用: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分)
(2)货币:五铢钱。(1分)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经济的控制;解决了汉武帝时面临的财政危机(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抑制兼并,缩小了贫富差距。(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3)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4)盛世:文景之治(1分)
(5)示例观点:只有关注民生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1分)
论述 :①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深得民心;②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实行以农为本,减轻农民负担的清明政策,人民生活安定,国力不断增强,出现社会盛世。③东汉光武帝采取减轻农民的负担,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任两点即可得两分)
结论:综上所述,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1分)
(说明:非选择题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但不能超过该点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