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09:51:24

文档简介

!
历史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
! 23. a b c d 29. a b c d 35. a b c d 41.(1)(3 分) 42.(1)(4 分)
! 24. a b c d 30. a b c d 36. a b c d
! 25. a b c d 31. a b c d 37. a b c d
! 26. a b c d 32. a b c d 38. a b c d
! 27. a b c d 33. a b c d 39. a b c d
! 28. a b c d 34. a b c d
(2)(4 分)
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题,共 41 分)
40.(1)(4 分)
(2)(4 分)
(3)(4 分) (2)(4 分)
(3)(3 分)
(3)(4 分)
(4)(2 分)
(4)(3 分)
(4)(2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 2 !
{#{QQABRQ4UggioABJAAQgCAwXoCAIQkAGAAIoGxAAEoAAACQFABAA=}#}七年级历史部分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23.北京人遗址从上至下的13层文化堆积中,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这表明北京人( )
A.已经会使用火 B.会制作工具
C.有爱美意识 D.过定居生活
24.他们“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因此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
A.舜帝、大禹 B.黄帝、尧帝
C.舜帝、炎帝 D.炎帝、黄帝
2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这一时间用世纪、年代的表达方式应为( )
A.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B.公元10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D.公元11世纪40年代
26.“通过分封制,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27.据统计,春秋259年间,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社会动荡 B.政治安定 C.王室衰微 D.农业发展
28.钱穆评价商鞅变法道:“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禁止私斗 B.鼓励耕织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29.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
A.有教无类 B.仁者爱人 C.以德治国 D.因材施教
30.南宁马头镇的古墓群遗址是广西首次发现跨越西周、春秋至战国三个时期的墓葬群,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壮族文化有着重大影响。这反映的历史研究途径是( )
A.口耳相传 B.查阅文献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理
31.《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是以陈涉(陈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这段史料可用于研究秦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32.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以东汉中期成书的《太平清领书》中“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无为而治,思想活跃 D.经济发展,民生安康
33.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34.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最终完成《史记》的著述。由此可见,司马迁著史( )
A.维护儒家正统史观 B.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C.全面采用民间传说 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35.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其中的“操遂能克绍”指的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6.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西晋
37.《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该记载表明当时( )
A.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D.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38.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
39.下列文化遗产中,既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传统,又吸收外来宗教造型特点的是( )
A.云冈石窟 B.秦兵马俑 C.医圣祠 D.青城山
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1分。)
40.(14分)秦汉时期许多治国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所创立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量衡制,实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多方面的高度统一。这些制度大体上得以延续下来,为中华民族的制度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启良《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制度及其作用。(4分)
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之路……汉文帝时下诏连续十二年租税减半,汉景帝时“三十而税一”。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减轻笞刑。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西汉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认为“兴邦之路”是什么?(2分)请归纳他们为此采取的措施。(2分)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思想混乱必然导致政治动乱,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儒学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建议将儒学“定为一尊”的理由。(2分)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秦汉时期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经验?(2分)
41.(13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铁制农具考古发现记录(部分)
出土地点 种类 用途
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新疆、安徽、四川、广西等23个省、自治区。 战国铁农具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 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
——摘编自李建民《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地域分布、种类、用途三个角度概括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展特点。(3分)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各地区在文化面貌上存在差异,但军事征伐、人口迁徙等活动,为实现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了条件,从而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艺术的交融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哪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交流”?(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例相关史实加以证明。(2分)
材料三 北魏统一北方后,鲜汉民族之间语言的巨大差异阻碍了北魏王朝在中原地区的正常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禁用鲜卑语,一律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语言。显然,孝文帝洞察到了语言的统一是鲜卑汉化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鲜卑与汉族融合的一个必要条件。
——摘编自钱国旗《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下诏“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语言”的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北魏孝文帝促进“鲜卑与汉族融合”的其他举措。(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中华文明向多元一体发展的因素。(2分)
42.(14分)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打卡博物馆”的主题活动,请你来参与。
【展馆一:走进浙江省博物馆——了解生产生活】
碳化稻粒 猪纹陶钵 骨耜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上述文物出土的原始农耕遗址,(1分)并根据这些文物简要介绍该遗址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3分)
【展馆二: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品味历史文化】
王往逐咒涂朱卜骨刻辞 藏品说明:商朝时期甲骨文,这块卜骨硕大、完整,内容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 司母戊鼎 藏品说明:______
(2)上面这块卜骨刻辞内容涉及哪些方面?(2分)按照要求为司母戊鼎制作藏品说明。(要求:写出时代、地位,2分)
【展馆三: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感受中外交往】
角轮形玻璃环 合浦汉墓出土,造型与两广地区有角玉玦有关;从玻璃成分来判断应该是来自越南。 棱柱形水晶珠串 合浦汉墓出土,根据原料与器型,专家推测可能来自东南亚、南亚地区。
(3)上述文物展现了汉代广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亚洲其他地区交往的情况,根据上述展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注意史论结合,3分)
【打卡汇报——完成藏品布展】
佉卢文木简【北朝】 木简记载着一份法律判决书,使用的是西域鄯善、于阗诸国的一种古文字。 网纹玻璃杯【北朝】 这件玻璃杯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学者认为它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黑海地区。 陶碓【北朝】 碓是一种稻谷脱壳的工具,使用时踏碓人用足踏下杠杆将碓举起,利用重力作用为稻谷脱壳。
(4)打卡三个博物馆之后,需要同学们进行藏品布展。上面三件北朝文物为布展的备选藏品,请从中选取一件,再从前面三个展馆中选取任意一件藏品联合展出,并写出展览主题。(3分)
范例:选择网纹玻璃杯与展馆三中的角轮形玻璃环联合展出,主题为古代中外交往。
2023~2024学年度秋季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答案 A D C B A D A C A B B D C D B C A
四、非选择题(共41分)
40.(14分)
(1)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量衡制。(3分)
作用:实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多方面的高度统一;这些制度大体上得以延续下来,为中华民族的制度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任意一点,1分)
(2)兴邦之路: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2分)
措施:减轻赋税;减轻刑罚。(2分)
(3)理由:思想混乱会导致政治动乱;儒学讲求“大一统”。(2分)
变化:儒学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2分)
(4)经验:制度创新、与民休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维护国家统一。(围绕以上任意两个角度回答即可,2分)
41.(13分)
(1)发展特点:①地域:铁农具地域分布广。②种类:铁农具种类多。③用途:基本上能适应农业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每点1分,共3分)
(2)活动:军事征伐:人口迁徙。(2分)
举例:①军事征伐: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任答一例1分)②人口迁徙:西晋末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任答一例,1分)
(3)原因:北魏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受到了鲜卑族与汉族语言差异的阻碍;语言的统一有利于推进鲜卑族汉化历程;统一使用汉语是鲜卑族与汉族融合的必要条件。(任答两点,2分)举措: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任答两点,2分)
(4)因素:生产力的进步、统一局面的形成、立足国情的改革、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等。(任答两点,2分)
42.(14分)
(1)遗址:河姆渡遗址。(1分)
状况:种植水稻;使用磨制工具;原始手工制作有了一定的发展;饲养家畜;原始农业发展。(任意三点,3分)
(2)内容:祭祀、田猎、天象。(任答两点,2分)
藏品说明:商代:(1分)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1分)
(3)作用:合浦汉墓出土了来自越南的角轮形玻璃环和来自东南亚、南亚的棱柱形水晶珠串;(2分)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1分)
(4)①选择陶碓与展馆一中的骨耜联合展出,(2分)主题为生产工具的发展。(1分)
②选择佉卢文木简与展馆二中的王往逐咒涂朱卜骨刻辞联合展出,(2分)主题为多样的古代文字。(1分)
③选择陶碓和展馆一中的猪纹陶钵联合展出,(2分)主题为陶器的发展。(1分)
(选择的两件藏品有关联性才能得2分,布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