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期期终学情调研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两大题25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答题卡上姓名、考号填写清楚,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涂在答题卡对应栏目内)
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2.据史书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A.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3.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从以上叙述中,我们能得到的确切的历史信息是()
A.禹是法力无边的天神下凡 B.禹因为黄河水患迁都到殷
C.上古时期,黄河曾经水患严重 D.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4.图1文物出土于二里头遗址,这体现了夏朝()
A.手工业水平较高 B.青铜工艺精美 C.分封制度已出现 D.社会动荡不安
5.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A.形成了禅让方式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
6.2022年,新华网文化频道推出“国宝有灵 文物日历”。其中3月26日的日历展示的文物是四川博物馆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查,钢壶的代饰从1个下,第一层是采桑和习射的场面。第一层是蹈射和输的场景。第三层是小战和攻域战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 )
战争顿繁社会动荡 B.青铜制造处于鼎盛时期
C.人们开始养蚕剿丝织稠 D.人们普遍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7.公元前223年,泰车将上黑大写给家人的木简家书(部分)“一定要告诉我们官用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书送到又有,如果漫送到色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文件就不会耽搁。”材料内容能印证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A.确立县制 B.改革户籍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
8.如图是小首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示意图,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A.七国个霸的原因 B.列国变法的主要内容
C.秦巩固统一措施 D.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9.小明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确了,爸爸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在春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0.“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追溯历史,秦朝设置的负责监察白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县长制
11.识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具反映的社会问题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若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工朝四分五裂
12.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其临终遗诏,“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治丧期尽量缩短。汉文帝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倡导()
A.勤俭治国B.无为而治C.以德化民D.轻徭薄赋
1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属于“秦皇汉武”共同点的是()
①都统一了货币 ②都实行了思想专制 ③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反击匈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疠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15.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A.重用宦官 B.控制外戚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16.据《宋书》记载:在东晋建立后的近百年时间中,基本没有战乱的警报,统治区域之内,平静安宁。上述史料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A.北方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D.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17.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发明耧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18.马小虎利用暑假时间阅读《史记》,他在书中不可能读到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19.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灵渠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20.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30分)
21.(6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代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传说中,他的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图文物堪称绝世精品。
材料三:
它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城,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材料四: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1)材料一所述是传说中谁的发明?(1分)后人尊称他为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领域的高超工艺?(1分)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哪一件吗?(1分)
(3)材料三中的“古老文字”的发现有何重要的历史价值?(1分)
(4)结合材料四说明,该“了不起的工程”有何影响?(1分)
2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原有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一统帝国(秦朝)就权力层面,至少有两大难题需要面对:一是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二是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不同朝代的文献中有关秦始皇的论述(部分)
朝代 作者及文献 有关秦始皇的论述
西汉 贾谊《过秦论》 “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 陆贾《新语·无为》 “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东汉 班固《汉书·晁错传》 “法令烦懵(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秦朝解决两大“难题”的方法,(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上述文献中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1分)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评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2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遮往沙漠地区。张骞通西城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凸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进。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立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一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条件。(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1分)
24.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未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能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混然无迹,良非偶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极居干威,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国兹大举,尤宅中原。”
--魏收《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迁移的历史影响。(3分)
(3)材料三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2分)
25.(6分)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某校七年级一班对中国古代的杰出人物这一主题展开了探究。
(1)请你仿照示例从以下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位,为其制作名片。(不得选示例)(4分)
人物:蔡伦 人物:
朝代:东汉 朝代:
主要事迹:总结前人经验,改进 造纸工艺,制造出原料易得价格 便宜的纸;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 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 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主要事迹:
(2)抽丝剥茧,历史人物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着在③⑤或①⑥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通过相关史实,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2分)
①孔子 ②司马迁 ③商鞅 ④汉武帝
⑤秦始皇 ⑥董仲舒 ⑦张骞 ⑧蔡伦2023年秋期期末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C A B A D D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D A B D B D C 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 (6分)
(1)炎帝(1分)人文初祖(1分)
(2)青铜器(或:青铜铸造)(1分)司母戊鼎(1分)
(3)历史价值: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4)影响: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1分)
22.( 7分 )
(1)措施: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时代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周王室权威下降,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和推动。(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方法: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统一推行郡县制。(2分)
(3)共同点:实施暴政。(1分)
示例一:我同意他们的说法。(1分)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是暴政的表现。(1分,任意一点即可)
示例二: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1分)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还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尽管秦始皇性格上急于求成,秦朝法律严苛,但是不能仅用暴政来对秦始皇进行评价,需要全面看待秦始皇。(1分言之有理即可)
(6分)
(1)条件:汉代丝织业的发展;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每点1分)
(3)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4.(6分)(1)原因: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1分)
(2)特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地区人民南迁。(2分)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迁都洛阳;(1分)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5.(5分)(1)名片:人物(1分)朝代(1分)主要事迹或影响(任意两点即可,2分)
答案示例: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司马迁;西汉;其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商鞅;战国;在秦国主持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汉武帝;西汉;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或者其他措施任意两点即可)
秦始皇;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建长城。
董仲舒;西汉;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张骞;西汉;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答案一:③⑤
联系: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分)
答案二:①⑥
联系: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