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5 16: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同步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1.小轩同学在历史活动课上表演“屈原”,应说的台词应是( )
A.治世不一道,便世不法古。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下列哪制度(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3.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平平同学在学完七年级历史上册后进行了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A.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B.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C.《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5.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都是
A.杰出的水利工程
B.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6.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7.齐门建在苏州的城北护城河边。相传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这段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秦灭六国 B、楚汉相争
C、武王伐纣 D、春秋争霸
8.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这个王朝的建立者应是( )
A.黄帝 B.禹 C.启 D.嬴政
9.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发展生产 ③整顿内政 ④注重军队建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 B.奴隶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1.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正如下列句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评价”的是( )
A. 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改革,召集诸侯会盟
B.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次子
C. 战国时期,今北京地区属于燕国
D. 战国时期,各国争相变法,大国兼并小国,战争频繁
12.“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哪次战役( )
A.城濮之战 B.围魏救赵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13.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王室衰微
14.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纷争与哪一政治制度有渊源(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15.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记述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
材料三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商君”在当时哪个国家实行变法?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的内容是历史上哪个朝代推行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完善于哪一朝代?
16.梦想召唤,改革扬帆
20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7周年。改革开放,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是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中国人民将开始一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出发。今天,我们一起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索那个时期的“中国梦”。
[改革,铸就霸主梦]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变法,奠定统一梦]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不,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4)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既有我们学习的经验,也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请你说说这对我们实现今天的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材料一反映出管仲改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3)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4)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D
8.B
9.B
10.D
11.D
12.D
13.D
14.B
15.
(1)秦国;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北魏;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科举制度;唐朝。
16.
(1)春秋时期。齐桓公作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2)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3)改革使泰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或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4)改革是强国之路,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
17.
(1)为齐桓公称霸奠定基础
(2)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奖励耕织(或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