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土地的誓言》 课件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课件 (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09: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8.土地的誓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学习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3.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之情,感受充溢在字里行间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的推动下,组成的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当时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导学建议·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作家。他和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作家共同自发开展文学创作的群体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于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在1935年完成,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他另外著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背景介绍: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民的一员、“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自己愿意用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镐头(gǎo):
挚痛(zhì):
嗥鸣(háo):
斑斓(lán):
谰语(lán):
亘古(gèn):
刨土用的工具。
灿烂多彩。
(野兽)大声嚎叫。
诚恳而深切。
整个古代。这里指远古。
没有根据的话。
污秽(huì):
怪诞(dàn):
默契(qì):
田垄(lǒng):
丰饶(ráo):
肮脏的东西。
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荒诞离奇,古怪。
富饶。
①田埂,用来分界并蓄水。②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2.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 请摘抄有关句子。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土地的誓言”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应理解为“面向土地发出的誓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小助手·
朗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法画出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朗诵文章,理解情感
  “○”:圈关键性的词语或内容。
  “ ”:标在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标在需要注意或者有感想的地方。
  “△” :标在关键词下面,方便分析人物情感或人物形象。
  “  ”:画在优美语句或可赏析的句子下面。
 “ ”:画出相关内容的关键句。
 画在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总括句、中心句或者过渡句下面。
  “[]”或“{}”:标注重点段。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或物产 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景色或物产
 
 列举了白桦林、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景色及物产。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践踏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重建美好故乡的信念和决心。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语句:①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②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③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体会:热烈抒发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热爱、怀念及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导学建议·
可以通过详细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素养检测】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感情表达出来 请举例说明。
  
①运用大量富有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如“挚痛的热爱”“热情的默契”等。
②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
③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它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强化了抒情效果。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联系文章的背景,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理解、揣摩下列句子。
  (1)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赏析加点词)
  
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双重否定,突出强调真挚、深沉、强烈的感情。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第1段后半部分多次写到“这种声音”,为什么 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
  
这种声音:故乡召唤的声音;作者想回去的声音。表面写地底的岩浆(实),实则写作者内心深处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思乡之情(虚)。
 作者思念故乡,并不明说,而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示例:我的家乡是我的母亲,在我的梦里,我常常能看见一座座青山,一层层梯田,一块块土地,一条条潺潺小河欢快地唱着歌谣奔向远方……太美了,这里的春天,有充满生机的温暖。山坡上的野花、家里的盆景,竞相开放;河边的柳树早就像一位漂亮的姑娘在风中翩翩起舞,她尽情地展示着她的妩媚。这里的夏天,山上绿色成荫,鸟雀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最让我欢喜的还是山下的那条小河,里面的泥鳅、小虾多得一抓一大把。这里的秋天瓜果飘香,山上的柿子熟透了,就像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挂在树上,每一个都十分饱满,晶莹剔透。这里的冬天白雪皑皑,在河面上打雪仗的情景总也忘不掉。
1.如何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句话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悲愤,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对失去故乡的凄苦悲愤,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
2.“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表明作者愿意为故乡美丽的土地(故乡、祖国)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3.学习呼告手法的运用,分析和理解呼告的作用。
  (1)找出文中使用呼告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呼告: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作用:运用呼告手法,更有利于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念和眷恋。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第二段后半部分“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你”来称呼呢
  
运用呼告的手法,人称变化代表着情感变化,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第三人称,间接倾诉,感情平稳深沉;第二人称,直接交流,情感迫切强烈。
写作“移情”三法
①“移情”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作为人移之于物的思想感情,只能是作者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反映,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②“移情”离不开联想。作者在生活中见到某种景物,而这种景物的某种特征,与自己经历过的某种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相似之处,于是由联想产生“情”。
③“移情”离不开“比兴”。作者要言志抒情,必须要采取“因物喻志”“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
文章多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从下面句式中选择一组,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示例:A.当我疑惑的时候,他为我指明方向;当我灰心的时候,他为我加油;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和我共同承担。
  B.当小草慢慢穿上新衣的时候,当杨柳缓缓抽出新芽的时候,当风中弥漫着醉人花香的时候,我想起了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我看见了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我听见了春天伴着风声向我们走来的脚步声。
  C.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们生命,让我们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们力量,让我们知道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