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老王》 课件 (两课时,共27+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老王》 课件 (两课时,共27+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09:37:30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11.老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中心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感受平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学会同情、关爱弱者。
第1课时
◎重点:感知人物特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多年过去,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她一如既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多年前,钱锺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个温润的慰藉,她就是杨绛。
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对杨绛特别喜爱,而杨绛也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书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杨绛原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 ”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诚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通过叙述自己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道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杨绛女士的《老王》,去关爱弱势群体吧!
·导学建议·
教师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弱势群体的图片、事例,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拉近时空距离,为更好地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做铺垫。
【走近作者】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短篇小说集《倒影集》,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1939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1.重点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干校( )   肿胀( )
滞笨( ) 取缔( )
骷髅( ) 荒僻( )
降格( ) 捉摸( )
侮辱( ) 愧怍( )
惶恐( ) 镶嵌( )
kuì zuò
xiāng qiàn
huáng

zhuō mō
jiàng

kū lóu

zhì
zhǒng zhàng
gàn
“干”字另一个字音读    ,可以组词为“   ” ;“降”字另一个字音读   ,可以组词为“  ”。
投降
xiáng
外强中干
gān
2.重要词语,解释下列词语。
(1)塌败:
(2)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
塌陷破败。
(3)滞笨:

(4)愧怍:

(5)失群落伍:
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
惭愧。
呆滞笨拙。
3.阅读文章,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 你从文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老王 请用几个词简要概括。
线索: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顺序: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老王形象:穷苦,卑微,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底层劳动者……
4.你认为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表现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第5~7段):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表达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第一层(第5段):回忆老王愿意给“我们”带送冰,车费减半的往事。
  
第二层(第6段):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老王热心送钱先生看病的事。
第三层(第7段):回忆老王在“文化大革命”中生存愈加艰难。
第三部分(第8~22段):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鸡蛋,以及“我”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导学建议·
七年级的学生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要真正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旨就有些难度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和感悟。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地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对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因此应使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
1.初识老王。
  速读文章第1~4段,作者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知人物
·学习小助手·
初步认识一个人,可从这个人物的职业、外貌、家庭情况、居住条件、他人评价或态度等方面来了解。
从老王的职业看:三轮单干户。
从老王的外貌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 (生理缺陷)。
从老王的家庭看: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从老王的家境看:住在破落的大院,住的是塌败的小屋。
他人评价或态度:不愿坐他的车,叫他老光棍,恶意揣测他患眼疾的原因。
由此看来,老王是个不幸、凄苦,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2.深知老王。
  【探究目的】深入了解老王:在文中,作者回忆了关于老王哪些事情 体现了老王怎样的品质
  【探究范围】课文第5~22段。
  【探究方法】(1)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语段,用“从他      来看,老王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写一段话。
  (2)用表格形式列出关于老王的事件和由此体现出的人物品质。
·导学建议·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然后请一名学生代表回答。
【探究方法】(1)示例一:从他送冰这件事来看,老王是一个厚道老实的人。
  示例二:从他送钱先生去医院看病这件事来看,老王是一个有良心、不贪钱的人。
  示例三:从他送鸡蛋、香油给“我”这件事来看,老王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
 (2)示例:
事件 品质
带送冰,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心地善良,不图回报
改装三轮车 体贴乘客,为他人着想
临去世前拖着病体送来香油、鸡蛋 感谢关怀,知恩图报
·导学建议·
写法点拨:作者选取的都是一些典型的日常小事,以此来表现老王的品质。
教师选一位学生朗读作者写老王“送冰”和“送钱先生看病”这两个片段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对朗读技巧的掌握,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老王有着忠厚老实、知恩图报的美德,凸显了他善良的性格特点。
1.“我们”一家与老王关系怎样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体味情感
“我们”一家与老王关系好。
“我们”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我”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他的夜盲症;老王再客气,“我们”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我们”关心老王的生计——载客三轮取缔后,生意不好做,“我们”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老王送来香油、鸡蛋,“我”坚持给钱。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小助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找出人物的典型事例或言行,抓住文中表示感情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与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反映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境况以及善良厚道、知恩图报的品格,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关爱不幸者。
【素养检测】“我们”一家为什么要帮助老王 由此,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在“我们”看来,人是平等的,应该对不幸者有爱心和同情心。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纯朴、尊重他人的人。
文章写老王的死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侧面描写。通过“老王同院的老李”的介绍来写老王的死,一方面强烈地烘托了“我”心中的“不安”和“愧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文革”时期像老王这样的“小人物”无论生死都默默无闻的悲惨命运。(共23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11.老王
第2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黄包车,又名人力车,来自日本,又叫东洋车、洋车,为引人注目、招揽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
 民国初年,黄包车已风靡京、津、沪、汉等大都市。武进区于民国六年(1917)筹建人力车公司,民国七年(1918),第一家人力车公司合兴赁代所开始营业。至民国十五年(1926)已有中合兴、北合兴、老合兴三家人力车公司。民国十七年(1928),西门通新闸、北门通龙虎塘、南门通湖塘桥等处公路告竣,城区内有些街道拓宽,于是人力车通行范围大为扩展,人力车公司又有发展。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老王,那么,文章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呢 本节课,让我们继续分析课文内容。
1.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荒僻 僻静 偏僻)的小胡同。
荒僻
(2)(我们)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塌陷 塌败 破败)的小屋。
(3)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嵌入 贴入 镶嵌)在门框里。
塌败
镶嵌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
(2)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
(3)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仿照前文写句子。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假如我是    ,就要   ;假如我是   ,就要 
 。
一泓泉
一片云
给别人送去清凉
给别人送去甘霖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②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A组】①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②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B组】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C组】①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②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析语言
·导学建议·
学生读句子,找出两句不同之处,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示例:【A组】“前任”一词简练,且小词大用,又很风趣。
 【B组】“镶嵌”看似夸张,其实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描绘出老王病情极为严重,身体极度虚弱,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C组】“强笑”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出作者见到老王病得那么重,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悲伤和感动。
1.塑造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学习小助手·
找出描写老王的句子,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并据此分析其作用。
赏写法
示例一:“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状态。
  示例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运用外貌描写,写出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脱相,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示例三:“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运用神态、语言描写。“强笑”一词写出作者见到老王拖着病重的身体上门给“我们”送香油、鸡蛋,心中有说不出的悲伤和感动的样子。“我不吃”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了老王的忠厚老实。
刻画人物选材要点
典型的材料是指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更有代表性、说服力、表现力、感染力的材料。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
  1.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写。
  2.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的事例来写。
  3.从小事入手,选取真实的小事来写。
  4.选取印象深刻的事来写。
2.在学习了《老王》这篇散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启示示例:①材料安排要详略得当;②要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③要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
 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如“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愿意要钱”“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再现了一个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老王形象。
请你运用此法,写一写身边的人和事。
示例:“哦,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到中雪,你注意点,别冷感冒了。在学校不比在家,感冒了,也只有自己照顾自己。”妈妈边放下手中的东西边叮嘱我。
  我忙点点头,不耐烦地看着妈妈,嗔怪她的啰唆。妈妈显然意识到了,笑着摸摸我的脑袋,转过身,走下车去。车子正欲发动,妈妈忽然转过身来,急急忙忙地丢过一袋东西。
我发动了车子,回头一看,妈妈还站在原处,不停地朝我挥着手。外面的风非常大,妈妈那好看的发型此时已不成样了,随着狂风恣意地翻动。我的心不禁猛地抽搐了一下,有一种酸酸的液体滑过脸颊。我忙转过脸,默默地打开妈妈刚刚扔过来的东西。噢,是一条围巾,我翻了翻,角落里还有一双手套。我拿起手套,里面竟然滑落出一张小纸条,妈妈那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天冷了,注意身体。
  简评:文段首先选取典型事例,把叙事范围缩小到母亲关心“我”的点滴小事上,使得文章视角独特,选材真实,情感浓郁,感人至深。其次是描写具体,生动传神,抓住母亲言行举止,传神地展现了母亲的爱子之情。
善良老实的老王走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生意的杨绛为什么感到愧怍
  
质疑难
示例一: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也能过上好日子。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示例二:老王与杨绛一家的交往是不对等的,老王把杨绛一家当亲人,临终前拖着病重的身体给杨绛一家送香油、鸡蛋;杨绛却将此作为“交易”拿钱给老王,未把老王当作与自己地位相等的亲人看,让老王带着遗憾离世。作为一个有自省精神的知识分子,杨绛在过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而愧怍不已,写下此文。
 善良老实的老王走了,当“我”听到这一信息后,心里想到了什么 请发挥想象,写出“我”此时的心理。
 
巧想象
 略。
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 请简要说明。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其次是人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他人人格。作者一家都对不幸的老王怀有一颗爱心,都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