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30+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30+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10:51:27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21.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
◎重点:
1.学习情景交融及写景、叙事、抒情密切结合的方法。
2.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赏析作品中千古传诵的句子。
律诗与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登幽州台歌》,了解到诗人怀才不遇、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学习了《望岳》,体会到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了《登飞来峰》,感悟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一起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蕴含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吧!

【走近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曾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后投身军旅。曾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09)与世长辞,留绝笔诗《示儿》。
龚自珍,号定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后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
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组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
1.古诗填空。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
(2)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不畏浮云遮望眼,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自缘身在最高层
2.自读《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完成填空。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   等内容,诗人陶醉于山野风光和农村的淳朴风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 
 和   的情感。《己亥杂诗》(其五)主要写诗人 
 时的感受。
农村风光、农村生活习俗
辞官离京
喜爱 恋恋不舍
根据以往诗歌学习的经验,为自己设计一个自学方案。
设计自学方案
·学习小助手·
学习诗歌有哪些方法呢 诵读、品词、析句、探究诗情等都是主要的方法,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个方案,形式可以多样。
示例:1.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熟读诗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3.找出诗歌中生动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诗句进行多角度赏析,写几句评述性文字。
·导学建议·
在安排设计学习方案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然后小组内交流其合理性,最后确定。这实际是在教学生阅读一首诗歌的方法。
先根据设计的自学方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结果,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的景象。
交流自学成果
·学习小助手·
可以先直译句子,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充。例如:诗人漫步山间,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柳暗花明,他的眼前呈现出了怎样的图景 他的心情如何 然后试着让你的语言生动起来。
·导学建议·
这个练习是建立在对诗句意思的正确理解之上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在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其他学生是否在认真听;之后,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媒体使用·
教师可配以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形成美的享受。
 2.《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小助手·
可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首先通读全诗,从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锁定体现诗人情感态度的诗句来分析理解。
3.《游山西村》一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学习小助手·
朗读诗歌,感知基本内容,抓住诗句从写景、叙事、抒情角度分析。
4.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两句。
·学习小助手·
首先理解诗句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进行赏析。
1.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澈碧绿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加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柳暗花明,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2.《游山西村》一诗以一个“游”字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景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纯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己亥杂诗》(其五)一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虽然脱离官场仍然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3.首联记叙诗人漫游山村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颔联描绘了山水纡曲、繁花似锦的美丽风光,勾勒了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也是诗人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与首句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4.写村中所见所闻。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表现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了什么手法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
·学习小助手·
先找出诗句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最后结合句意、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想要投入更广阔的天地中开始新的奋斗,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
1.《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这两首诗中某些名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默写出来,并解释其后来衍生出的意义。
2.学习了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分享学习收获
·学习小助手·
此题要求分析诗文的写作方法,在分析之前,要了解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比喻手法”等。
1.示例:(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该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丽风光,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该句常用来歌颂不顾个人安危、无私奉献的精神。
·导学建议·
加强诵读和积累,也可设计运用诗句写一段话的练习。
  
2.示例: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寓情于景,寓理于景。③运用比喻手法。④直抒胸臆。⑤虚实结合。⑥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广为传诵,有的同学认为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有的同学认为这两句仅仅停留在描写山西村优美的景色上。你怎么看呢 请简要分析。
 观点一:我认为这两句只是停留在描写山西村优美的景色上。诗句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道上,信步而行,疑似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观点二:我认为这两句不仅仅停留在描写山西村优美的景色上。它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能够进入新的天地。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共34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21.古代诗歌五首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当堂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思,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理于景的表现手法;赏析佳句,体味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4.体会蕴含在诗词中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1课时
◎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和寓理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赏析作品中千古传诵的句子。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峰为第一。”据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被埋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让我们学习几首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导学建议·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杜甫、王安石的故事的视频,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走近作者】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代表作有《登泽州城北楼宴》《感遇三十八首》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朝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熟读前三首诗歌,完成填空。
《登幽州台歌》记述诗人登临   想到时间之   、空间之   、个人之   ,抒写由此产生的感慨。《望岳》的前三联分别从   、   、   的视觉角度写泰山的景象。《登飞来峰》抓住飞来峰上塔   的特点来抒发感慨。
幽州台

近望
久远
阔大
渺小
远望
细望
·导学建议·
前三首诗歌的作者中,要求学生掌握杜甫的作品、生平,其他两位诗人简单了解即可。
1.读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感。用“/”在课文中标出朗读节奏。
  示例: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 见 古 人,后/不 见 来 者。
念/天 地/之 悠 悠,独/怆 然/而 涕 下!
诵读·解大意
望岳
杜 甫
岱 宗/夫 如 何 齐 鲁/青 未 了。
造 化/钟 神 秀,阴 阳/割 昏 晓。
荡 胸/生 曾 云,决 眦/入 归 鸟。
会 当/凌 绝 顶,一 览/众 山 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千 寻 塔,闻 说 鸡 鸣/见 日 升。
不 畏/浮 云/遮 望 眼,自 缘/身 在/最 高 层。
 2.借助注释理解《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歌的大意。
 
 (1)《登幽州台歌》:(追忆历史)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往未来)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独自凭吊,(我)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望岳》:巍峨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3)《登飞来峰》:飞来峰顶有座千寻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导学建议·
这一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只做必要强调即可,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达成这项活动的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时,书中有较详尽的注释,不必句句翻译,放手让学生自学即可。
【感知一】《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感知二】《望岳》全篇紧扣“望”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感知·品情理
·学习小助手·
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及诗人感情。
【感知三】《登飞来峰》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感知四】三首诗中蕴含的感情是否相同 同样与登高有关,为什么三首诗歌中体现的诗人情怀有如此大的差异
·学习小助手·
细读诗歌,抓住关键性的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感情。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怀,可以使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入一层。
【感知一】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感知二】景象:描绘了泰山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
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同时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感知三】内容: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哲理:这两句诗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感知四】不相同。①《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感觉自己那么渺小,顿感孤独、寂寞、悲凉。
②《望岳》以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③《登飞来峰》中,古人常有浮云蔽日的忧虑,而诗人却强调“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气度和决心,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有很大的关系,自然景观只是触发诗人内心感情的一个外在寄托,真正的差异在诗人的内心。正所谓“诗言志”,不同的诗歌表达了不同人的志向与愿望。
·导学建议·
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重点语句入手,防止“标签化”的理解。对于诗人情怀差异这一问题,学生只要了解过背景资料,就应该有一些感性认识,教师随机引导即可。
 1.三首诗都与登高有关,三位诗人看到的景各是什么样的
·导学建议·
学生能够概括出诗人所见之景即可,这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
2.掌握诗人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运用精妙的词语的写作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背诵·赏语言
·学习小助手·
什么样的词语是运用精妙的呢 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多方面来分析。
 1.①《登幽州台歌》中并未直接写所见之景,反而写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②《望岳》中诗人未登上泰山,描写的是诗人“望”见之景,写出了泰山的高耸、雄奇和秀丽。
③《登飞来峰》中诗人未详写所见景象,主要抓住了飞来峰上塔“高”的特点。
 2.示例:①《登幽州台歌》中,一个“独”字渲染出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
②《望岳》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有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③《登飞来峰》中,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峰上古塔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导学建议·
避免单一的讲解方式,可利用诵读比赛、赏析比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边赏边读,以读促赏,以赏促读。
【素养检测】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学习小助手·
诗句赏析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句式、内涵(哲理)等角度进行。本题中的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词准确形象,我们就可以从修辞和用词这些角度来赏析。
这两句诗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表现了因此而形成的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赏析诗句的要义
赏析诗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注意情、景、理的统一。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练等方面入手赏析。答题时先理解要赏析的诗句的内容,再扣住句子采用的手法或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其表现的内容;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模式: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情境,流露了作者……思想感情,蕴含了……哲理。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好处
  
示例:《登幽州台歌》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望岳》一诗,由远而近,虚实结合。全诗紧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实景,最后一联写想象中的景象。首联写远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绵延不断、雄伟宏阔的气势。颔联为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尾联想象在山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气概。
细读·悟写法
《登飞来峰》一诗,寓情于景,寓理于景。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景物,点明地点与时间,引入丰富的联想。前两句采用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后两句虚写在高塔上所见的旭日东升的景象。后两句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高峰的感情。

《登幽州台歌》虽篇幅短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歌写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诗歌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诗歌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阅读诗歌,完成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