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一)
■第一部分:热现象 物态变化
【知识结构】
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度
温度 规定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
将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度
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若液体受冷凝固后将不能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使用
测量工具:温度计 使用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1)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仍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几种温度计对比:
量程 分度值 适用场所 说明
实验用温度计 -20~110℃ 1℃ 实验室 测液温
体温计 35~42℃ 0.1℃ 医院、家庭 测体温(每次使用前要向下甩)
寒暑表 -30~50℃ 1℃ 家庭 测气温
熔点和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熔化和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体具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不断吸热; 特点:温度不变,需吸热
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熔化曲线 凝固曲线
物态变化 蒸发 因吸热而具有致冷作用
汽化两种方式 沸腾曲线
条件: (1)达到沸点
汽化和液化 沸腾 (2)不断吸热
特点:温度不变,但仍需吸热
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例子:(1)剥开冰棍冒出的“白气”
(2)液化石油气
升华和凝华 常见例子:(1)在北方冬天里冰冻的衣服干了(升华)
(2)用“干冰”保鲜、人工降雨(升华)
(3)冬天早晨瓦上的霜或下的雪(凝华)▲注:早晨的雾、露(液化)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二)
■ 第二部分:分子动理论 内能 比热容 热量 热值 热机 能源
【知识结构】
物质由分子组成
分子动理论 一切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影响因素:温度,物质质量
内能 改变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都能达到同样效果,即“等效”)
注意: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即内能不可能为0。
直接加热物体 如:生火煮饭、炒菜、烧水等
内能的利用
用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如:柴油机发动后可以运转、汽车起动后行驶等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 (用字母“C”表示)
单位:J/(kg*0C)
注意: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比热容 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3 J/(kg*0C)
物理意义:表示每1Kg的水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kg*0C)
水比热较大的应用:调节气温、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等
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那部分能量
热量 c=____
计算:Q=cm△t m=____ 其中“△t”是指变化的温度
△t=____
单位:J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 (用字母“Q”表示)
注意: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热值 单位:J
物理意义:表示每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是多少J
计算:Q放=mq
热机:把内能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内燃机、蒸汽机、汽轮机等
热机 内燃机
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只是形式间的转化或物质间的转移
温度/℃
时间/min
时间/min
温度/℃
温度/℃
时间/min
闻到花香、汤放盐后变咸等
表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___
工作原理:燃料(汽油或柴油)在汽缸里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使燃气推动活塞做做功。
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
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机械功的那部分能量跟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这比。
汽油机的效率为20%-30%,柴油机的效率为30%-45%。
一次能源(直接):风能、太阳能、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二次能源(间接):电能
核能
太阳能
能
源
分类
应用
革命
开发与
可持续
发展
按“获取的直、间接性”分类
按“短期内可否再生”分类
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如
木柴、食物等)
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
直接加热物质:如太阳能热水器
转化为电能:如太阳电池
裂变:如核电站、原子弹
聚变:如太阳内部释放能量、中子弹
第一次:以“钻木取火”为标志,以“柴薪”为主要能源(持续了近万年)
第二次: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18世纪中叶开始)
第三次:以“反应堆的发明”为标志,以“核能”为主要能源(20世纪40年代开始)
开发原因: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并对环境造成破坏,需要开发新能源来补充。
未来理想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