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PDF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PDF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10:14:07

文档简介

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在题后括号内。)
1—5 DABBA 6—10 ACCBC 11—15 BCDDD 16—20 ADBB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9分,第23小题8分,第24小题13分,共40分。)
21.(1)说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早期农业得到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劳动启迪智慧等)(2分)
(2)①牛耕;②争霸。(2分)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变革的时代)。(1分)
(3)商鞅;(1分)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耕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4)百家争鸣;(1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答出其中一个即可,1分)
22.(1)秦朝:实行郡县制。(2分)
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2分)
(2)统一文字;设置西域都护。(2分)
(3)丝绸之路。(1分)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分)
23.(1)公元前3世纪20年代。(2分)
(2)【示例】观点: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2分)
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综上所述,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4分)
(以上只是参考示例,不拘泥于此答案,其他言之有理的观点和阐述亦可,观点2分,论述4分,酌情给分。)
24.(1)春秋时期。(1分)
(2)由和亲演变为武力征伐。(2分)原因:匈奴威胁汉朝的统治,影响汉朝的大一统;西汉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2分)
(3)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4)①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②政治制度: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③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④民族心理: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逐渐减少。(2分,答出两方面即可)
(5)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观。(2分)石城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答题卷 作 用: (2分)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考 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 [0] [0] [0] [0] [0] [0] [0] [0] [0]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 [1] [1] [1] [1] [1] [1] [1] [1] [1]
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 [2] [2] [2] [2]
3.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3] [3] [3] [3] [3] [3] [3] [3] [3]
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23.(1)时间: (2分)
[6] [6] [6] [6] [6] [6] [6] [6] [6]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7] [7] [7] [7] [7] [7] [7] [7] [7] ( 2)观点: (2分)
[8]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9]
论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9分,第23题8分,第24题13分,共40分。) (4分)
21. (1)说明了: (2分)
(2)①: ; (1分)② ;(1分)
24.(1)历史时期: (1分)
时代特征: (1分)
(2)变化: (2分)
(3)(商君): (1分)
原因: (2分)
措施: (2分)
(3)意义: (2分)
(4)局面: ;(1分)学派: (1分)
改革: ( 2分)
(4)体 现: (2分)
( 5)民族观: (2分)
22.(1)措施: (4分)
(2)文化举措: (1分)
如 何管辖: (1分)
(3)(这条路): (1分)
第1页 共2页 第2页 共2页
{#{QQABTQSAggioAAJAAAgCQwnaCkAQkAAACIoGgFAMIAAACANABAA=}#}石城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闭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通过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及烧石和烧骨等,可以推测出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 )
A.北京人遗址内涵丰富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北京人进入农耕时代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内容纳入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4.《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 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 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 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 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5.下面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叔虞、康叔受封,因为他们的身份是( )
A.宗亲 B.殷商贵族后代 C.功臣 D.周王母系亲戚
6.赵一同学为孔子设计了如下人物名片,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姓名 孔子
时代 春秋时期
著作 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
主要思想
身份 儒家学派创始人
A.仁者爱人 B.顺应自然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7.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遗址(位于今河北)出土了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同时期的燕国遗址(位于今辽宁)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证明( )
A.南方地区没有使用铁器 B.北方地区已经淘汰石器、青铜器
C.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南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8.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给人们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请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 )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9.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的军团。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尊崇儒术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0.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1.下侧地图表现的史实是 ( )
A.秦灭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西汉的建立
12.下面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巩固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3.由表格内容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政策是( )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盐铁专卖 B.提倡节俭 C.减免刑罚 D.轻徭薄赋14.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秦朝 西汉
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在县设置郡监,监察各县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 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的官吏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6.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7.甘肃旱滩坡东汉末年的古墓(等级规格不高)中出土了牛车模型,车厢裱有三层纸,纸面平整,经过了洗涤、蒸煮、打浆、抄纸等工序。考古发现反映出( )
A.东汉时期纸的价格昂贵 B.纸完全取代简帛成为书写材料
C.造纸术辗转流传到西方 D.造纸术的改进推广了纸的使用
18.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19.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
政权 民族 史书记述 出处
汉(刘渊) 匈奴 汉氏之甥① 《晋书·刘元海载记》
夏(赫连勃勃) 匈奴 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北燕(慕容氏) 鲜卑 有熊氏(炎帝)之苗裔②,世居北夷 《晋书·慕容廆载记》
北魏(拓跋氏) 鲜卑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注:①古代为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夫的通称;②后代子孙。
上述记述可以说明( )
A.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C.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9分,第23小题8分,第24小题13分,共40分。)
21.(10分)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的进步注入了持续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明想了解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生产情况,以下是他收集到的相关考古资料。
①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 ②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③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④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1)根据以上资料并结合所学,这些生产工具的演进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二:小明学习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后,将本课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小明将思维导图中①②处补充完整。(2分)根据思维导图,说说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1分)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3)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谁?(1分)材料三反映了“商君”的哪些改革举措?(写两项)(2分)
材料四: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1分)结合所学,请列出一个当时的主要学派。(1分)
22.(9分)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一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再也无力和中央抗衡。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举措是什么?(1分)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西汉政府是怎样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1分)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材料三中所指的“这条路”指什么?(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条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2分)
2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公元前681年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建立秦朝。
公元494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到499年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
(1)根据材料,按世纪、年代的方式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2分)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
24.(13分)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动荡时代的相遇】
材料一 如图 春秋争霸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往来与斗争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1分)
【统一时期的相遇】
材料二 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配送嫁妆……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议……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 ——摘自王书熙编著《汉武帝刘彻传》
材料三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匈奴主力丧失怠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映了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分裂时期的相交】
材料四 如图
图1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图2
(3)材料四图1反映的事件有什么意义?根据所学指出,与图2恩格斯的论述最吻合的一次改革是什么?(4分)
材料五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方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4)根据材料五分析归纳,北方民族大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答出两方面即可)
【复兴时期的相望】
材料六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2023年的重要讲话
(5)结合所学与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2分)石城县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闭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 每小题 2分, 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通过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及烧石和烧骨
等,可以推测出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
( )
A.北京人遗址内涵丰富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北京人进入农耕时代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
禹治水”等内容纳入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
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
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4.《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
为家”的含义是( )
A. 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 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 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 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5.下面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叔虞、康叔受封,因为他们的身份是( )
A.宗亲 B.殷商贵族后代 C.功臣 D.周王母系亲戚
6.赵一同学为孔子设计了如下人物名片,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姓名 孔子
时代 春秋时期
著作 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
主要思想
身份 儒家学派创始人
A.仁者爱人 B.顺应自然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1
{#{QQABTQSAggioAAJAAAgCQwnaCkAQkAAACIoGgFAMIAAACANABAA=}#}
7.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遗址(位于今河北)出土了大量农具,其中
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 65%;同时期的燕国遗址(位于今辽宁)出土的铁农具占全
部农具的 85%以上。这证明( )
A.南方地区没有使用铁器 B.北方地区已经淘汰石器、青铜器
C.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南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8.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给人们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
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
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
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请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
是( )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9.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
的基础。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
的军团。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尊崇儒术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0.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1.下侧地图表现的史实是 ( )
A.秦灭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西汉的建立
12.下面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A.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巩固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3.由表格内容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政策是( )
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2
{#{QQABTQSAggioAAJAAAgCQwnaCkAQkAAACIoGgFAMIAAACANABAA=}#}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A. 盐铁专卖 B.提倡节俭 C.减免刑罚 D. 轻 徭 薄 赋
14.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秦朝 西汉
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在县设 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
置郡监,监察各县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 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的官吏
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 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
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
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6.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6 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 30 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7.甘肃旱滩坡东汉末年的古墓(等级规格不高)中出土了牛车模型,车厢裱有
三层纸,纸面平整,经过了洗涤、蒸煮、打浆、抄纸等工序。考古发现反映出( )
A.东汉时期纸的价格昂贵 B.纸完全取代简帛成为书写材料
C.造纸术辗转流传到西方 D.造纸术的改进推广了纸的使用
18.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
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
229 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19.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
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汉]司马迁《史记》 ——[南朝]沈约《宋书》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3
{#{QQABTQSAggioAAJAAAgCQwnaCkAQkAAACIoGgFAMIAAACANABAA=}#}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
政权 民族 史书记述 出处
汉(刘渊) 匈奴 汉氏之甥① 《晋书·刘元海载记》
夏(赫连勃勃) 匈奴 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北燕(慕容氏) 鲜卑 有熊氏(炎帝)之苗裔②,世居北夷 《晋书·慕容廆载记》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
北魏(拓跋氏) 鲜卑 《魏书·序纪》
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注:①古代为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夫的通称;②后代子孙。
上述记述可以说明( )
A.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C.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9分,第23小题8分,第
24小题13分,共40分。)
21.(10 分)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政治
及思想文化的进步注入了持续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明想了解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生产情况,以下是他收集到的
相关考古资料。
①河姆渡人使用的骨 ②西周时期的青铜农 ③北京人使用的打制 ④战国时期的铁制
耜 具 石器 农具
(1)根据以上资料并结合所学,这些生产工具的演进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二:小明学习完第 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后,将本课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绘
制了如下思维导图。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小明将思维导图中①②处补充完整。(2 分)根
据思维导图,说说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1分)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
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4
{#{QQABTQSAggioAAJAAAgCQwnaCkAQkAAACIoGgFAMIAAACANABAA=}#}
(3)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谁?(1 分)材料三反映了“商君”的哪些改
革举措?(写两项)(2分)
材料四: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
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
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1 分)结合所
学,请列出一个当时的主要学派。(1分)
22.(9 分)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一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再也无力和中央抗衡。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
了什么措施?(4分)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
的。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
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
的文化举措是什么?(1分)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
西汉政府是怎样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1分)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
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材料三中所指的“这条路”指什么?(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
谈“这条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2分)
23.(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 685 到公元前 643 年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公元前 681 年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 356 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 221 年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建立秦朝。
公元 494 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 490 年到 499 年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
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5
{#{QQABTQSAggioAAJAAAgCQwnaCkAQkAAACIoGgFAMIAAACANABAA=}#}
(1)根据材料,按世纪、年代的方式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2分)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
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
24.(13 分)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
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动荡时代的相遇】
材料一 如图 春秋争霸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
夷等民族的往来与斗争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1分)
【统一时期的相遇】
材料二 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配送嫁妆……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
议……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 ——摘自王书熙编著《汉武帝刘彻传》
材料三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
粮草……此役,漠北匈奴主力丧失怠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映了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
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分裂时期的相交】
材料四 如图
图 1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
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图 2
(3)材料四图 1反映的事件有什么意义?根据所学指出,与图 2恩格斯的论述
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6
{#{QQABTQSAggioAAJAAAgCQwnaCkAQkAAACIoGgFAMIAAACANABAA=}#}
最吻合的一次改革是什么?(4分)
材料五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
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方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
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
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4)根据材料五分析归纳,北方民族大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答出
两方面即可)
【复兴时期的相望】
材料六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 2023年的重要讲话
(5)结合所学与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2
分)
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7
{#{QQABTQSAggioAAJAAAgCQwnaCkAQkAAACIoGgFAMIAAAC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