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D A A B A C A C D D B
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C B B C A C C A D A B C /
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7分,共50分)
26.(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分)郡县制。(2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实行推恩令。(2分)
(2)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2分)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3)特点:交流内容丰富,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或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分)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或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4)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奠定了基础。(2分)
27.(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2分)
(2)局面:“文景之治”。(2分)原因:吸取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4分,任意2点即可)
(3)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重视兴修水利;人民的辛勤劳动.(3分;任意3点即可)
(4)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2分;任意2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8.(1)条件: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2分)史实:张骞通西域。(2分)
(2)举措: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2分,任意2点即可)
(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分,每点1分)
(4)建议: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促进民族和平交往,避免民族冲突等。(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9.(1)核心思想:“仁”。(1分)教育领域的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分,任意一点即可)
(2)评分标准
等级 观点 史实 结论
一等 (4分) 观点正确,1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清晰,2 分。 有总结提升,1 分。
二等 (3分) 观点正确,1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 正确,条理清晰,2 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 没有提升,不赋分。
观点正确,1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1分。 有总结提升,1 分。
三等 (2分) 观点正确,1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1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 没有提升,不赋分。
观点正确,1分。 两个史实运用都不正确,不赋分。 有总结提升,1 分。
四等(1-0分) 观点、两个史实、结论四个要点中只有一个正确,1 分。四个要点都不正确,不赋分。
示例:
观点: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泽被后世。(1分)
论述: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于人民。(2分)
结论: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1分)
其他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如有错误请自行更正)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 18分,第27题 13分,第28题 12分,第29题 7分,共50分)
26.(1)(8分)
(2)(4分)
特点(2分):
作用(2分):
(2分):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各题目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1)(2分)
局面:(2分)
原因:(4分)
(3)原因:(3分)
(4)(2分)
28.(1)条件(2分):
史实(2分):
(2)举措(2分):
措施(2分):
(3)影响(3分):
(4)建议(1分):
29.(1)核心思想(3分):
教育领域的贡献(4分):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各题目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贴条形码
校:
慈秋鞋棉配鹏装轮江得茗程德定
注意事项
魔牌.韩
姓
名:
及清接照号产在务袋目的管圈经城内作管续提尖
考生请勿在此区域作答!
准考证号:000 □ □
9999999
鞋流不最分缘登:并柱感号
禁满襟的口四四
]此方根为考生标记。由鱼考员用2出船笔填,考生禁填。
单项选择题(请用2B铅笔均匀填涂)
■■■■■■■■■■■■■■■■■■■■■■■■■■■■■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a1m1Ic1m1
11 [ACB]LC]LD]
16A3B]LC]LD]
2
IBCD
12 LA DB]CC
D
17 [A CB]C]OD
图知8
B四
3AIB四ID四
8AIB四ID四
13A0B四D
18■A DBI■CMDI
23 [B]C]D
4 BICD
ABICD
14A08C]D]
190BICD
24AB]C]D
s A [B [CLD
10[A][B]C]D
15 [][C]LD]
200BD
25 LA LB][C]LD
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在备题目的指定区城作答)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2页)
历史答题卡第2页(共2页)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检测试题
历 史(七年级)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温馨提示: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做题时要求将全部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评分时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准,在试题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来填涂在对应的答题卡上。(本卷共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2. 右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生产工具
B. 生活习惯
C. 自然条件
D. 劳动技术 半地穴建筑复原图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3. “长江流域河姆渡,石器代新风貌呈。榫卯干栏奇迹术,木方水井妙才英。”据此可知,最先发明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A. 北京人 B. 半坡原始居民
C. 大汶口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4. 《史记 黄帝本纪》中记载:“尧之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5.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 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 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 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6. 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A. 祭祀活动很盛行 B. 竞技体育已出现
C. 军备竞赛已开始 D. 分封制度已建立
7. 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 货币 B. 礼器 C. 食器 D. 酒具
8. 炎帝、黄帝部落的联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占据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是在什么时期
A. 夏商周时期 B. 河姆渡时期 C. 春秋时期 D. 西周时期
9. 商周时期,爵是身份的象征,用以排列贵族、士人地位的高下。在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利于改变爵位世袭与庶民无缘的局面
A. 奖励军功 B. 鼓励耕织 C. 确立县制 D.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0.“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材料旨在说明
A.秦商鞅变法的背景 B.秦灭六国的过程 C.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D.秦朝灭亡的原因
11. 秦始皇用法过度,“仁义不施”,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认同与否,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速亡。综合材料,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A. 繁重的徭役 B. 嬴政急于求成 C. 严酷的刑法 D. 秦朝的暴政
12.“汉景帝之孙刘贺墓中出土了‘孔子镜屏’和《易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简牍。”根据这些文物可以推断当时
A. 重文轻武政策实施 B. 四书五经十分盛行
C. 造纸推动文化传播 D.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13.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皇之治 D. 贞观之治
14. “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产生,都跟封建专制政体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封建专制的特殊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皇权至上,无人敢于从事监督……宦官、外戚易于利用宫禁的隐蔽性进行私图。”上述材料认为外戚宦官专权
A. 表现的形式是君主专制 B. 出现的原因是无人监督
C. 形成的特点是有隐蔽性 D. 导致的后果是东汉衰落
15.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论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麻沸散” B. 造纸术 C. 印刷术 D. 道教
16. 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哪一名医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A. 华佗 B. 张仲景 C. 司马炎 D. 司马懿
17. 马小虎利用暑假时间阅读《史记》,他在书中可能读到的是
A. 曹操 B. 北魏孝文帝 C. 汉武帝 D. 班超
18. 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犹户枢,终不朽也。”这表明华佗
A. 提倡劳动锻炼 B.长于用针灸治病 C. 擅长外科手术 D. 主张辨证分析病情
19. “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可能是
A. 涿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安史之乱
20. 如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的一部分,①处应该填的是
(
东
汉
魏
蜀
吴
①
)
A. 西汉 B. 北魏 C. 西晋 D. 东晋
21. 北朝时期,胡人和汉人墓志的追祖方式,均集中出现了将祖先追溯至华夏炎黄等上古神话人物的现象。这表明
A.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D.国家政权趋于统一
22. 下表展示了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曹魏建立前的几十年间的中原人口数量变化,引起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56年 208年 221年
人口(万人) 5648 约500 约200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23. 某古代农学著作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本著作是
A. 《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4. “他算出的“π”值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他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材料反映了
A. 我国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B.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C. 《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的历法 D. 古代世界数学体系已经成熟
25. “汉末,刘德升首创行书体。曹魏时,钟繇又创立真书(楷书)。……东晋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兼善隶、草、真、行,被称为书圣。”材料体现了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造字方法的多样
C. 文化的继承创新 D. 社会风气的开放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7分,共50分)
26. (18分)某中学历史小组开展以秦汉时期历史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清单。
【任务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备】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汉朝诸侯王墓室出土的金缕玉衣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所示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2分)这个朝代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2分)此制度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2分)图二金缕玉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的强大威胁中央权力,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分)
【任务二: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图三 秦朝疆域图 图四 西汉疆域图
(2)对比秦汉疆域图,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拓展了大片领土。当时西汉王朝设置什么机构来管理地图中A地区?(2分)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2分)
【任务三: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三: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3)根据材料三,请从交流内容方面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2分)
【任务四:历史地位与影响的总结】
材料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2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制农具 穿有鼻环的牛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汉朝兴起,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汉文帝,加之以恭俭,景帝遵循前业,五六十年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周朝赞美成康,汉代称道文景,美好的盛世啊!
——班固《汉书》
(2)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2分)根据材料概括该局面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三 西晋禅代,……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魏晋南北朝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原因。(3分)
综合上述材料,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28. (12分)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2分)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2)材料二中“大举”具体是指“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 (2分)结合所学,再举两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2分)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出处理民族关系的合理建议。(1分)
29.(7分)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 领域 贡 献
甲骨文 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论语》 思想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 建筑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