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检测
七 年级历史 学科 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写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张华同学参观了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了解到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谷壳、稻叶和木屑等相间组成的混合堆积,经鉴定属人工栽培稻。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可推测河姆渡原始居民( )
A.食物来源丰富 B.已会制造石制工具 C.进入农耕生活 D.自然环境非常险恶
2.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正确区分神话传说与史实,下面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
A.女娲补天 B.大禹治水 C.阪泉大战 D.长平之战
3.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材料反映了(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禹是夏的开国君主
C.启是夏朝的第二位君主D.夏朝开始实行了分封制
4.社科院版《中国通史》记载:“鲁国(今山东曲阜),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原来商朝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爽的控制。”此材料说明( )
A.分封制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 B.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
C. 西周只在商朝故地进行分封 D. 周公创立了西周的分封制度
5.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为这一现象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是( )
A.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统一 B.商鞅变法效果显著,实现富国强兵
C.秦王赢政雄才大略,网罗天下英才 D.秦国战争策略得当,采取远交近攻
6.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 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7.《史记·平维书》中定较:“汉兴七十余年间.…京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大仓之果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颁布推恩令 B.汉初“文景之治” C.铸造五铢钱 D.实行盐铁专卖
8.如下图是西汉初年那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 《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
A. 《三国演义》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可信 B.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
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三国志》的描述单调乏味凭空杜撰
10.符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说明( )
A.民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已经消失 B. 前秦逐渐强大并且统一黄河流域
C.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 D.苻坚不断提高自身的汉文化修养
11.与秦末农民大起义相比,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创立太平道,得到了底层民众拥护 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
C.坚持20余年,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D.建立“张楚”农民革命政权
12.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域36国
东汉 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D.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13.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4.《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对材料中“凿空”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B.体现了张骞敢于冒险的精神
C.最大规模的扩大了西汉的疆域范围 D.见证了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
15.陕西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发现西汉麻纸残片。这些发现证明了(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经取代简帛
1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7.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 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 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18.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20.素有“石头史书”之称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云冈石窟,其中20号窟大佛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造型受古印度键陀罗风格影响,高鼻深目、袈裟右祖、衣纹突起,左臂衣纹雕刻得非常优美,唇上有两撇小胡子。这反映了这一时期佛像的创作风格是( )
A. 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B.追求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C. 宣扬汉民族与鲜卑族交融 D. 借鉴外来佛教的艺术潮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简答题(共12分)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替频繁。根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下面简图中的提示信息,在A、B、C、D处填写正确内容。(4分)
请在下面方框 处填写正确内容。(2分)
“ ”(战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西晋从此衰落。 “ ”(战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根据所学知识,在下图对应序号中填空,完善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并归纳其反映的阶段特征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6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1分)
17.民族友好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从此西城正式并入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汉统治时期,西城经济稳步发展,西城文化传入中原,中原先进文化也流入西城,并与西域文化融合发展。 《新疆的历史沿革》
材料一中的“它”指哪一管理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重要意义? (3分)
材料二
观察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当时人口的迁移方向,并分别简述两次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3分)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族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为什么要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采取哪些措施使鲜卑族实现“整体的汉化”?有何积极影响?(6分)
材料四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18.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经济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在继位第二年下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就末,……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文帝本纪》
(汉景命)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景帝本纪》
材料二
耧车 翻车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一,简述文景时期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楼车和翻车的功能,并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两幅形势图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影响。(6分)
(4)综上所述,归纳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7分)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设计了如下活动,并提出相关问题,请你也来参与,完成探究活动。
活动一【撰写简介—-考察名胜古迹】(6分)
考察历史遗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下列名胜古迹撰写解说词。
贾思勰故里山东寿光有关《齐民要术》的现代浮雕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说出图一图二书法绘画的名称,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分)
图一王羲之书法作品(摹本·局部) 图二顾恺之绘画作品(慕本·局部)
活动三【牢记初心—--承担使命】(7分)
(3)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杰出历史人物为了最初的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请以“初心·使命”为题,从下图中任选三个关键词,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学情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试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项 C D A B B D B C B C A C B A C B D
题号 18 19 20
选项 B A D
二、简答题(共 12 分)
16.(1)A 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 魏 D 西晋(各 1分,共 4分,写错字不给分)
(2)八王之乱、淝水之战(各 1 分,共 2 分,写错字不给分)
(3)①北魏 ②东晋 ③宋 ④梁(各 1 分,共 4 分,写错字不给分)
阶段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 分)历史发展趋势:分裂走向统一(1 分)
三、材料解析题(共 31 分)
17(1)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1 分)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
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简的民族交融等(答出任意
两点,共 2 分)
(2)迁移方向:由北向南;影响: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民南迁(中原人口南迁)带去
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旧的习俗;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统治。(答出任意的两点,2分)
措施: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联汉姻)(答出任意两点,共 2 分)
影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进程等(答出任意两点,共 2 分)
(4)角度:经济(生产经验)、社会生活(习俗)、政治制度、语言、文化、民族心理(答出任意 4 点,
共 4分)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
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任意一点 1分,共 2分)
18.(1)(1)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答出任意一
点 1分,共 2分)
(2)耧车:播种工具:(1 分)翻车:灌溉工具。(1 分)共同作用: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QQABTQiAggAgABJAAQgCQw3oCAMQkACACAoOxAAIMAAAyAFABAA=}#}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 分)
(3)变化:从汉朝时期的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到南朝时期经济得到了开发。(2分,答出变化前后的状
态,只答出一个状态,1 分)原因: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江南地区
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等。 (答出任意 3 点,
共 3 分)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答出任意一点,1 分)
(4)政府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答出任意两点,共 2分)
四、探究题(共 17 分)
19.(1)示例:贾思勰的故里位于山东潍坊,他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他著有《齐民要术》,汲取
农民的成产经验,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提出
多种生产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中国古代
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
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共 3 分)
示例:云冈石窟开始开凿于北魏,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是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石窟群内雕
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
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反映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它对
研究中国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享誉国内外,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2001 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答出任意三点,共 3分)
(2)图一:《兰亭集序》;(1分)图二:《女史箴图》;(1 分)原因:继承了前代书画艺术的优良传
统,并进行了创新;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民族交融,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杰
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人们对书法美、书画美的不懈追求等。(答出任意两点,共 2分)
(3)示例: 初心·使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为国家、民族、科学文化勇于担当使命的杰出
历史人物,时代赋予他们不同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努力奋斗,不断推动历史发展。
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遭受酷刑后,发愤著述,用十多年时间写出了不朽历史巨著《史记》,
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实事求是严谨的精神以及对史学的实
心,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突出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
到小数点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著有《缀术》一书。他创制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大
明历》,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只差 50 秒。他还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他
认真学习、刻苦专研、反复实践的精神,对科学的真心值得我们学习。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对症治疗;还发展了“治
{#{QQABTQiAggAgABJAAQgCQw3oCAMQkACACAoOxAAIMAAAyAFABAA=}#}
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本着医者仁心的精神,关心民间疾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医药
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医圣”。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也要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做时代新人,坚持文化自信,为国家和社会做
出应有的贡献。
评分说明: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观点论述与 3 个关键词及其影响建立联
系,并紧扣文章主题进行解释和扩展可得 7 分。之后按等级逐条赋分。
{#{QQABTQiAggAgABJAAQgCQw3oCAMQkACACAoOxAAIMAAAy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