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08: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EI SONG DE ZHENG ZHI
北宋的建立
BEI SONG DE JIAN LI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SONG TAI ZU QIANG HUA ZHONG YANG JI QUAN

重文轻武的政策
ZHONG WEN QING WU DE ZHENG CE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王安石变法
WANG AN SHI BIAN FA

第1节 陈桥兵变得天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周世宗
又见面啦!
还记得我周世宗吗?
“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永乐大典·卷八千九百八十四》
但历史只给了我五年多的时间……
影视剧中的柴宗训
啊这,我还只是个孩子啊!
老大你放心去吧,
小皇帝就交给我老赵了。
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
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
年轻时喜爱骑马射箭,胆量过人。
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成为后周禁军的统帅。
宋太祖·赵匡胤
宋王朝的开国皇帝!
陈桥
兵变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
北宋的建立
BEI SONG DE JIAN LI
时间 SHI JIAN
建立者 JIAN LI ZHE
都城 DU CHENG
国号 GUO HAO
960年
赵匡胤
开封(东京)

黄袍加身
北宋
东京
陈桥驿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65年
灭后蜀
970年
978年
979年
966年
北宋的统一
BEI SONG DE TONG YI
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果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963年
思考:当上皇帝之后的赵匡胤是否能够高枕无忧?
完成全国的统一了吗?
深夜加班
天选打工人
赵普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皇帝当不长久,咋办?)
大宋君臣交流群(…)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妥。
赵普
赵普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项目 目的 具体措施 影响
收其兵 中央
地方 夺其权 中央
地方
制其钱 中央
地方
请阅读课本29-30页,分小组讨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第2节 强化集权顺天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我当年就是武将,
谁能保证其他武将不想穿“黄袍子”呢?
材料一: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事不易之法。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
材料三:“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调兵权
统兵权
军事——收其兵-收回兵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统调分离
材料三:“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军事——收其兵-收回兵权
军队驻防地C
军队驻防地A
军队驻防地B
将领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项目 目的 具体措施 影响
收其兵 中央
地方 夺其权 中央
地方
制其钱 中央
地方
请阅读课本29-30页,分小组讨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防止
武将专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②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中央
地方
观察示意图,思考:
1.宰相数量有何变化?
2.宰相势力有何变化?
秦: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丞相是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三省的长官即为宰相,由多人共同行使决策权和执行权
嘿嘿~瞧好吧,
“收拾”宰相我有招!
数量多多多多多
权力小小小小小
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设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
宋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二府三司制
项目 目的 具体措施 影响
收其兵 中央
地方 夺其权 中央
地方
制其钱 中央
地方 请阅读课本29-30页,分小组讨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防止
武将专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②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削弱
宰相权力
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造成中央官僚机构臃
肿(冗官、冗费)

①设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妙啊~
地方上我也有招!
◎北宋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使司
转运使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知州(或知府)
通判
知县(或县令)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赵匡胤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宋史》
(1)派文臣担任各地方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2)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施三年一换制,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项目 目的 具体措施 影响
收其兵 中央
地方 夺其权 中央
地方
制其钱 中央
地方 请阅读课本29-30页,分小组讨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防止
武将专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②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削弱
宰相权力
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造成中央官僚机构臃
肿(冗官、冗费)

①设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官任地方
②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③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冗官、冗费)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地方经济
项目 目的 具体措施 影响
收其兵 中央
地方 夺其权 中央
地方
制其钱 中央
地方 防止
武将专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②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削弱
宰相权力
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造成中央官僚机构臃肿

①设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官任地方
②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③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冗官、冗费)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冗官、冗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割宰相财权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中 央
行政权
兵 权
财权
“强干弱枝”
“重文轻武”
宋太宗
宋太祖赵匡胤
本宝宝还是不放心武将…
那咱就把文官提拔提拔!
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第3节 重文抑武安天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神童诗》 (北宋)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尚武
重文
材料一: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材料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人”。
—太祖誓碑
表现:
①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②文臣统兵,牵制武将。武将需按“阵图”行军布阵。
1.官员结构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2.北宋时期,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臣担任,武将任职者极少,这反映了北宋王朝( )
A.加强对地方机构控制
B.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力
C.轻视军队和武备建设
D.坚持重文轻武的原则
北宋对军队极为重视。
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
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D
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我们特别重视军队建设并且不接受反驳!
2.官员选拔:
①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材料一: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 115427 人,平均每年 361 人。这个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 5 倍。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宋史宰辅表》
2.官员选拔:
思考: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技发达
人才辈出、文化昌盛
浓厚的读书风气
影响: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探究:重文轻武的政策会给宋朝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一: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材料二: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三: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外强内弱,人员冗杂
机构臃肿,设权重叠
耗资攀升,支出巨大
冗官
冗费
冗兵
严重危害了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积贫、积弱
第4节 积弊重重革天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我是教材新添内容哦!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庆历三年(1043年)他提出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改革措施,得到宋仁宗支持,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朕甚慌!救救我…
王安石像
官家莫慌,我来救你!
21岁,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等职
49岁,拜相,主持变法
53岁,罢相
54岁,拜相,又罢相
55岁,病逝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时间 目的 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结果 失败(原因是: ) 影响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启示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①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改革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③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④改革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实际出发。
1069年,宋神宗时
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增加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快去看课本31-32页,了解我的改革回来填空!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1.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3.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课后活动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武将只有领兵的权力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