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七单元复习
重点字词
塞
秦
征
词
催
项
雄
亦
杰
醉
sài qín zhēng cí cuī
zuì jié yì xióng xiàng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词语解释
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秦:秦朝
汉:汉朝
关:边关
未还:没有回家
但使:只要,要是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百发百中,威震边疆,被誉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
胡马: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越过
主题总结
《出塞》通过对 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 的同情以及希望朝廷 ,平息 ,让人民早日过上 的美好愿望,洋溢着 激情。
主题总结
《出塞》通过对戍边将士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远离家乡的同情以及希望朝廷启用良将,平息边塞战争,让人民早日过上安定的日子的美好愿望,洋溢着爱国激情。
重点句子赏析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这里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赏析:“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赏析: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全诗赏析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出塞
同情
愿望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叙事
抒情
期盼良将
渴望太平
凉州词
(唐)王翰
美酒夜葡萄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词语解释
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
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我国,军中弹奏琵琶常在马上。
主题总结
《凉州词》是一首优美的 。写出了边塞将士们出征前 、 的情景,表现了战争的 ,反映将士们的生活,抒发反战之情。作者以 之笔,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主题总结
《凉州词》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写出了边塞将士们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的生活,抒发反战之情。作者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重点句子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赏析: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
赏析:“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醉卧沙场君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全诗赏析
赏析:该诗描写边塞生活,即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今朝有酒就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也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后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的豪放和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气概。
凉州词
饮酒作乐
杀敌豪情
美酒
琵琶
醉卧
几人回
为国而战
视死如归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词语解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主题总结
《夏日绝句》这首诗 ,讽刺南宋当权者 的无耻行径,提出“生当作人杰”,为国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 。
主题总结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提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重点句子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赏析:写出的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全诗赏析
赏析: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绝句
论人生
忆霸王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说理
怀古
重点字词
沈
肃
晰
振
胸
疑
租
效
赞
怀
shěn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zū yí
斥
训
顾
凡
惑
huò fán gù xùn chì
主题总结
本文通过描写 在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 欺辱却 的事,他深刻体会到 的分量,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他 和 。
主题总结
本文通过描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辱却无处说理的事,他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分量,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他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重点句子赏析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赏析:运用对比,“若有所思”说明这位同学在认真地思考,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暗示着他的回答会与众不同。
写作手法赏析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赏析:神态、语言描写,说明魏校长被这位学生的话震撼了。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赏析:设问,采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点明“这位同学”的身份,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赏析:反问句强调了人们的无奈与愤怒。人们有气不能出,有话不能说,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对比志向
初到奉天
外出见闻
深刻体会
同学读书——家父 明理 光耀门楣
周恩来读书——振兴中华
中华不振——难以忘怀
大不一样——热闹非凡
妇女喊冤——无处申辩
立志救国——如同烈火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识读字词
被迫
蓄须
纠 缠
邀请
xù
pò
jiū chán
yāo
签 订
拒绝
打扰
rǎo
jù
qiān dìng
wàng
狂妄
宁可
nìng
要求
yào
宁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小镇上的人们一直过着安宁的日子。
多音字
níng
nìng
要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
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yào
yāo
词语解释
纠缠:指相互缠绕或遭人烦扰不休。
本文是说梅兰芳被日本人不断烦扰。
骚扰:意指扰乱他人,使之不得安宁。
文中是说日本侵略者总是逼迫梅兰芳演戏。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主题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 时期,梅兰芳先生一再拒绝 邀请,不 的事,赞扬了梅兰芳高尚的 。他爱 ,更爱 ,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主题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先生一再拒绝日本人邀请,不登台演戏的事,赞扬了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他爱戏曲艺术,更爱中华民族,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重点句子赏析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赏析: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总起句,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写作手法赏析
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赏析:梅兰芳不再登台,体现了艺术大师用这种方式坚持对艺术的追求。
避港拒演
蓄须拒演
梅兰芳
卖房拒演
自伤拒演
民族气节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识读字词
延
昔
笋
茅
炕
媚
旦
煌
yán xī sǔn máo kàng
huáng dàn mèi
主题总结
本文是一首诗,通过对 、 、南泥湾等具体事务的歌颂,抒发了诗人追寻 的迫切心情。
主题总结
本文是一首诗,通过对延河、枣园、南泥湾等具体事务的歌颂,抒发了诗人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重点句子赏析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赏析:破旧的茅屋指过去贫穷落后的生活条件,
温热的土坑指的是那种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亲
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
写作手法赏析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赏析: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追寻
延河
枣园
杨家岭
信念
温暖
光明
南泥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