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复习
重点字词
mù
吟(吟唱)
yín
幕 (日暮)
cè
侧(侧面)
庐(庐山)
lú
tí
题(题目)
fēng
峰(山峰)
yuán
缘(缘分)
阁(阁楼)
gé
xiáng
降(投降)
fèi
须(必须)
xū
费(费用)
shū
输(认输)
xùn
逊(逊色)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主题总结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从 到 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 之情。
主题总结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入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句子赏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赏析: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一道残阳铺水中
赏析:“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全诗赏析
赏析:构思妙绝,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诗句中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也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主题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诗赞美了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写景中寓有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的立场上。
主题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写景中寓有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赏析: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重点句子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两句诗蕴含的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全诗赏析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主题总结
《雪梅》借 和 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正确认识 ,学会取长补短的道理。
主题总结
《雪梅》借雪和梅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学会取长补短的道理。
梅雪争春未肯降
赏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同时也写出了梅雪在初春尽现的热闹景象。这种写法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重点句子赏析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先从颜色的角度来写,梅花比不上雪花晶莹洁白。再从气味的角度来写,雪花不及梅花清香。
hǔ
操(操场)
cāo
虎 (爬山虎)
nèn
嫩(嫩绿)
顺(顺下)
shùn
zhàn
占(占满)
shū
舒(舒服)
jūn
均(均匀)
隙(空隙)
xì
dié
叠(重叠)
重点字词
jīng
柄(叶柄)
bǐng
茎(根茎)
qiáo
瞧(瞧不起)
wěi
萎(枯萎)
gù
固(牢固)
主题总结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 的生长位置、叶子的特点和 及特点,以及它爬墙的过程,使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发了我们 的强烈兴趣。
主题总结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的特点和脚的形状及特点,以及它爬墙的过程,使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发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占了一大片地方。
赏析:作为伏笔,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为下文写爬山虎的脚爬墙埋下伏笔。
重点句子赏析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使句子生动形象。
写作手法赏析
zhái
临(临时)
lín
宅(住宅)
zhǐ
址(住宅)
穴(洞穴)
xué
xuǎn z é
选 择
liáng
良(优良)
tīng
厅(大厅)
专(专家)
zhuā
wò
卧(卧室)
重点字词
cùn
卫(卫生)
wèi
寸(尺寸)
jiào
较(较大)
qián
钳(钳子)
jù
锯(锯齿)
主题总结
本文围绕“ ”这个新奇的题目展开,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 及 的过程,赞扬了蟋蟀 和 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主题总结
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个新奇的题目展开,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及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蟋蟀的鸣叫说成唱歌,使语言富有趣味性。
重点句子赏析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豪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赏析:对比,说明了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写作手法赏析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赏析:列数字,运用数字清晰而准确地介绍出蟋蟀住宅的空间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