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14:14:11

文档简介

民勤一中23—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时间: 75分钟 总分: 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1 .商代的征伐, 只是迫使被征服者屈服,没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同族子弟 统治;而周人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周人的封国(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确立了贵族世袭权利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2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 “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 为了达到此目的, 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
A. 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B. 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 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D. 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 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C.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 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4 .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B.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C.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5 .据《后汉书》记载, 纸由东汉蔡伦初创。但在一些西汉遗址出土了纸,如:新疆罗布淖尔地 区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的纸、灞桥纸等, 这些纸张的出土让人们对蔡伦初创造纸术产生了怀疑。这 说明( )
A. 考古发掘丰富历史研究 B. 纸在西汉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 历史研究难以形成定论 D. 纸由蔡伦初创属于虚构历史
6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 都督杨敬述 改制、加工, 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 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 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 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 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7、南北朝时期, 钱币流通在江南地区变得较为普遍,只有边远的岭南地区,直到陈朝末年,仍 然"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但在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 盛行。这反映出当时
第 1 页 共 6 页
A .南北方商品经济程度不同 B .重义轻利思想影响较深
C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过北方 D .北方政府货币发行减少
8.唐贞观三年, 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 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讨论结束后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 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
A. 旨在提高中枢系统的行政效率 B. 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
C. 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D. 折射出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9.唐朝前期的财政收入约 1053 万贯, 其中铜钱 200 万贯, 粮、绢、布等实物折合成铜钱 853 万贯。两税法推行后,财政收入超过 1900 万贯,其中两税约 1200 贯,盐税 600 贯。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实物是唐代税赋主要形式 B. 表明政府控制的人口在持续增加
C. 折射出了政治局势日益动荡不安 D. 推动了社会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10.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 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 唐代,科举共取士 6603 人;宋代, 进士达 43000 人。 宋代共有 135 位宰相, 其中 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
A. 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11.宋太宗常谓侍臣曰: 国若无内患, 必有外忧, 若无外忧, 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 为防之。惟奸邪无状, 若为内患, 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与此。其意为( )
A. 民用足而国富饶 B.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C. 吏治清而政策明 D. 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12.有学者认为, 宋夏战争中, 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 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 关闭 了榷场, 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 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 物价飞涨, 引起各族 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 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
C. 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 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
13.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 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 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
A. 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 B.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 D. 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14 .据宋代《梦粱录》记载:“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每日凌晨, 两街巷门上行 百市, 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 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 灯火照天, 每至四鼓罢”。据此可知,宋代 ( )
A. 坊市界限仍然普遍存在 B. 交易仍受官府直接监管
C .“市”打破了时空限制 D. 民间娱乐场所开始出现
15. 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在宠臣江彬的唆使下,明武宗自封“镇 国公”,以平乱为由,下诏南巡, 遭到朝廷官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余位官员受刑或贬迁,明武 宗收回成命而告终。这一事件反映出明朝( )
A.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B. 官员结党营私成风
C. 政治危机逐渐加深 D.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16.郑和下西洋时, 每次都带去大量的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锦绮和金银等各类商品,
第 2 页 共 6 页
每到一地, 即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谕, 邀请各国派使臣到中国, 赏赐锦绮纱罗和金 银货币等,并接受当地贡品,然后就用船队所载货物进行互市交易。这反映明朝( )
A. 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B. 具有朝贡贸易特征
C. 具有海洋主权意识 D. 熟知近代外交准则
17.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 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 不合体制。此后, 乾隆帝多次晓 谕各省督抚, 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 只有“案关重大, 决不待时者”才可 用奏折。由此判断( )
A. 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 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 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 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18.如图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的读书笔记。若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
A.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牛耕普遍推广 B. 国家推行了均属平准干预民间贸易
C.在西南地区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D .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
19.在《南京条约》签订过程中,清政府最在意的就是割地赔款,这极大损害了天朝上国的面子, 而英国人最看重的却是关税贸易和自由居住,但清政府却最不在意。这反映了( )
A. 清政府缺乏主权意识 B. 中西方对条约内容认识不同
C. 新思想萌发极其不易 D. 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20. 1873 年,李鸿章札委唐廷枢任轮船招商局总办,重订“局规”和“章程”。“局规”规定: 增招新股必须“集众商办”,重大事情应该“邀在股众人商议”,商董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可以联名请 求更换商局总办。这些举措表明( )
A. 清政府加强对洋务企业的管理 B. 洋务企业积极迎合时代需求
C. 官督商办形式不利于企业发展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21.在新文化运动中, 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 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 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 )
A. 批判传统文化的奴性思想 B. 引进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
C. 塑造自由平等的国民意识 D. 为建立共和国做思想准备
22. 图 2 为 1919 年 12 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A .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第 3 页 共 6 页
C .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23.据 1927 年 1 月湖南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北伐军入湘后,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 助, 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故此次我军长驱而北, 不两月已克复武汉, 进兵豫赣, 扑灭吴佩孚军阀。”这说明当时( )
A. 中共军队得到农民支持 B. 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C. 北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北洋军阀统治完全被推翻
24.华北沦陷后, 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 内交易。 1942 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C. 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初, 匈奴越过阴山, 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 统治者不得不以 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实力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 面对匈奴的不断侵扰, 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的统治权, 并进行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汉武帝对西北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 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 汉武帝先后收复了河南地、河西走廊等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 的长期威胁。西汉加强了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性的防御体系。朝廷还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 调发 数万人至西北挖渠引水, 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 供食宿, 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 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 基本模式。
——摘编自《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汉武帝开发西北的措施及影响。(12 分)
第 4 页 共 6 页
26.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诗词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表 3
为两宋时期部分诗词。
作者 诗句及出处
欧阳修(北宋)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 两地供赋租。 —— 《边户》
薛田(北宋) 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 —— 《成都书事百韵》
张耒(北宋) 歌吹酒家市,帆樯贾客津。 —— 《发金陵(今南京)折柳亭二首》
刘克庄(南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 剩栽 桑树养吴蚕。 —— 《戊辰即事》
虞俦(南宋) 夏税未毕秋税来, 县家小缓州家逼。拆东补西恐不免, 剜肉 医疮宁有极。 —— 《成均同舍饯别新安使君徐子宜太丞分韵》
毛珝(南宋) 去年一涝失冬收, 逋债于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 再供 租约赁耕牛。 —— 《吴门田家十咏》
——摘编自漆侠《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
从表 3 任选两组或多组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根据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结论明确, 史论 结合,表述清晰)(10 分)
第 5 页 共 6 页
2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人口统计表(单位:万)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676年 1700年 1734年 1741年 1762年
——南开大学历史系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
材料二 或者曰:"高、曾之时, 隙地未尽辟, 闲廛未尽居也。”冉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 或增三 倍五倍而止矣, 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
也。 ……曰: 天地有法乎?曰: 水旱疾疫, 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 之一二矣。曰: 君、相, 有法乎? 曰: 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 疆土之新辟者, 移种民以居之, 赋税 之繁重者, 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 抑其兼并, 遇有水旱疾疫, 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 已, 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 其游惰 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 何况供百人乎? 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 何况供百人乎?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选自洪亮吉《意言·治平篇》
(1)指出材料一中清朝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4 分) 并概括材料二中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 (6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认识。(4 分)
第 6 页 共 6 页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A 3 A 4 C 5 A 6 D 7 A 8 C
9 D 10 C 11 B 12 D 13 B 14 C 15 D 16 B
17 C 18 D 19 A 20 B 21 C 22 B 23 C 24 C
25.(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地方诸侯势力的削弱(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的严重威胁;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等。(8分)
(2)措施:构建军事防御体系;组织移民和屯田开发;设官加强地方管理。(4分)
影响: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外联系与交流;为后世边疆开发治理提供了模式。(8分)
26、示例: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3分)
“歌吹酒家市”体现了商业市场的发展,“转行交子颂轻便”体现了宋代纸币的使用,“帆樯贾客津”反映了金陵作为长江重要港口城市的兴盛景象。这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得10分,其中史实9分,结论1分。根据答案要点展开即可)
(以下主题也可以:边防压力使财政负担加重;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解析】
根据材料中所列举的宋朝时期诸多诗人的代表作品及其内容以及材料出处——漆侠《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可知其所论述的主题是宋代的经济。北宋欧阳修《边户》的主要反映澶州之盟之后,边地农民要缴纳两份租税,即农民负担沉重;北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张耒《发金陵(今南京)折柳亭二首》体现出城市商业的发展;南宋刘克庄《戊辰即事》反映出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导致农民负担沉重;南宋虞俦《成均同舍饯别新安使君徐子宜太丞分韵》反映出农民负担的沉重;南宋毛珝《吴门田家十咏》反映出农民负担的沉重。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把结论定位为以下三种皆可:“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负担沉重”“边防压力使财政负担加重”。在具体阐释阶段,首先要明确所论述的主题,如“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后要选择材料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如“歌吹酒家市”体现了商业市场的发展,“转行交子颂轻便”体现了宋代纸币的使用,“帆樯贾客津”反映了金陵作为长江重要港口城市的兴盛景象。最后,要做一个小结,其目的有二,一是呼应结论,深化主题,二是使得论述结构更加完整,如:这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27.(1)时期:1734年﹣1762年(或雍正和乾隆前期)。(2分)
原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种植不断推广;政府政策推动;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影响。(6分)
(2)问题:人多地少;水旱疾疫等灾害;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问题。(4分)
措施: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组织移民垦荒;减免赋税;倡导节约;抑制兼并;限制人口数量;政府赈济。(6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3)认识: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加强对人口问题的调控;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要合理;要提高人口的素质;促进人口国内外流动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