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07: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春季开学考历史试题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请自行放好。
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2.“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3.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集中体现。下列语句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C.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4.“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西汉政论家主父偃的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应是(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全国文字的统一 B.纸的发明与改进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雕版印刷的成熟
6.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秦半两钱唐开元通宝契丹货币西夏货币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7.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8.明末学者黄道周曾这样评述某位历史人物:“因练三军,短长互组。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浙东,岛夷时吼。”该历史人物应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渥巴锡
9.“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再这段话称颂的是(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0.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西欧手工工场兴起 B.世界贸易总额骤减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1.“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2.《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写道:“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______________。”文中横线处的内容应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3.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共御外侮 B.铭记国耻 C.抵制日货 D.寻找外援
14.下面是我国民政部2014年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统计表。据此表可知,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是( )
群体类别 八路军 新四军 东北抗日联军 党政工作人员 国民革命军陆军 外籍抗日烈士 其他抗日群体和个人
占总数的比例 32% 9% 7% 10% 29% 0.02% 12.98%
A.持久战 B.大兵团作战 C.游击战 D.全民族抗战
15.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航空航天技术 D.贯彻落实双百方针
16.1953年,毛泽东指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为此,党和政府( )
A.开展了士地改革运动 B.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D.发出了“大跃进”的号召
17.西部12省(区、市)的人均GDP,1990年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左右,2000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年的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国家全面实施了( )
A.科教兴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三步走”发展战略
18.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 )
A.独立自主 B.不结盟 C.“一边倒” D.睦邻友好
19.“所有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编撰的法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代的法典很大程度上可视作查士丁尼之不朽罗马法典的再次出版—它们只是与新的时代相适应了,并且穿上了新的语言学的外衣。”这段话讲述的主要是罗马法的( )
A.内容 B.性质 C.影响 D.缺陷
20.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传入欧、亚、非等大洲;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水稻等。促使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阿拉伯帝国扩张
21.“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这段话赞誉的是(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十月革命 D.华夫脱运动
22.19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3.“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氛围中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德国法西斯上台
C.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苏联模式形成
24.列宁说:“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这是不是一种错误呢?当然是一种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苏俄(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2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 )
A.美苏国家实力的消长 B.联合国影响的扩大
C.发展中国家的壮大 D.西欧国家的联合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26.东汉时,宦官______________改进造纸术。11世纪中期,匠人___________发明活字印刷术。
27.1895年,《______________》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_____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8. ______________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______________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29.1973年,中国农业科学家______________选育杂交水稻成功。2015年,中国药学家______________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0. ______________年,联合国成立。______________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某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搜集到如下图片。读图,回答问题。
图1筒车示意图图2唐蕃会盟碑
图3唐女子骑马俑图4颜真卿作品
(1)以上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分别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什么内容?(8分)
(2)“盛唐气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村料二 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资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
名称 时间 参加国 主要内容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 中美英 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美英苏 决定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战后成立联合国
波获坦会议 1945年7-8月 美英苏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
材料二 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在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材料一、二均根据《中外历史纲要》等编制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三次会议所作历史贡献的相似之处。(4分)
(2)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有何现实意义。(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