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8 21: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课 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引导 合作 交流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昼、耘”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设计 批注
一、解诗题 1、学习单元导读页,明确主题和语文要素。让我们走进古诗中的童年,做一个古诗小达人。 2、古诗引入:看图猜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夜书所见》) 3、放纸鸢、追黄蝶、挑促织,都么有趣的童年呀!古代的孩子们还会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吧!板书课题,齐读。 4、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题目。 “兴”,第四声,由眼前景发生感受、想法的一种诗歌表现手法。比如白居易《晚兴》、陆游《春兴》。 “杂” 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随感。 “四时” 四季 诗题: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受。四季每季创作12首,一共60首,本诗是第31首。 (教学以学生为主,不清楚处教师补充。) 二、读诗意 1、回顾学习古诗方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懂内容,借助内容、插图读出画面。 2、反复诵读。(指名读,相机表扬朗读有节奏的同学,引导读出节奏) 3、理解关键字能帮我们读得更好。 出示“昼”,猜什么时间?(白天)为什么?(组词、猜字、想象……)出示象形字,观察“手握毛笔画太阳记录日起日落的一天”。 “耘” 联系下文“耕耘”,“耒”认识吗?像什么?第三声,农具。(出示) 田字格中练写“昼、耘” “供”,为什么读第四声呢?根据意思确定读音,意思是“从事”。举一反三:从事“采桑、养蚕”叫?书生从事书画叫?(供书画或者供教书),多音字组词,写在语文书上。 4、猜这首诗写于哪个季节?出示全诗,读,“从“耘田”“桑阴”猜出“夏天”。田字格练写“桑”。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读懂了季节,诗中的人和事你读懂了吗?自读,指名。 2、村庄儿女?村里的?男男女女,包括儿童吗?“童孙” 3、做什么?自读,借注释,想画面,说一说。 4、交流。(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耘田”“绩麻”,昼夜不停。创设情景:他们劳做时会说什么?除了除草、搓麻还有可能干嘛?(了解农村生活吗?)插秧、养蚕、织布、担水……)如果用一个赞美?( )的村庄儿女 5、指名,有感情朗读。 6、小结学法:读诗词,圈关键字、想画面。 7、学习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借助注释说诗意。 8、这些儿童会种地吗?那他们怎么种?他们会把什么埋进土里?(想象种瓜画面)也送一个词?(天真可爱) 四、读懂作者 1、齐诵整首诗。引导诵读:看到了勤劳能干的人们……天真可爱的儿童……和谐的田园生活。 2、谈感受:读着读着,大家读懂了诗人吗?诗人想借这首诗表达什么?(对儿童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尝试背诵。 4、扩展:《饮酒》(其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稚”1个生字,会写“晓”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稚子弄冰》。 3.理解古诗《稚子弄冰》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设计 批注
课前谈话:聊印象深刻的童年故事。 同学们,冰心奶奶曾说,童年往事,无论是快乐还是心酸,都是让人印象深刻。咱们也来聊聊,令你印象深刻的童年故事。 一、情境创设 明确单元的学习任务群 同学们:咱们班级要成立一个编辑部,共同出版一本书:《童年故事集》。出版这本书,需要搜集整理许多的童年故事。该怎么做呢? 我们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搜集到的童年故事分三个章节编辑:《探秘古代儿童生活》、《追忆名家的童年时光》、《探寻你我的成长故事》。 那么这节课,我们先编辑第一章《探秘古代儿童生活》,就让我们穿越回一千年前的宋代,看看那个时候小孩子们在冬天都玩什么游戏呢? 二、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一)解诗题,知大意。 1.指名读诗题《稚子弄冰》,纠音“稚”。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诗题,我们就能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在玩冰)你是如何知道的? (结合注释;稚嫩、稚气的组词。) 3.出示“弄”的字典解释。 4.说说诗题的意思。 5.任务发布:将《稚子弄冰》改写成一篇小短文,编入我们的《探秘古代儿童生活》章节中。 (二)读准字音,理解难懂的词。 1. 读诗 小朋友们是怎么玩冰的呢?走进古诗。 (1)单独读。纠正“当”的读音。 图片辨析”银钲、玉磬”;再强化“银钲、玉磬”的读音。 (2)上述词语放回诗句中,齐读古诗。 (出示评价单“读准字音 一星”) (3)诗的字音都读对了,我们来试着读出节奏。请学生示范读。 (4)出示评价单“读对节奏 一星”,带着这样的节奏,齐读古诗。 (三)任务驱动,体会弄冰乐趣。 过渡:古诗读到这儿,《稚子弄冰》中稚子到底是如何玩冰的? 1.出示学习任务一 2.子任务一:教师(板贴)脱晓冰——穿彩丝——敲“玉磬” 3.子任务二:教师引导学生配合道具,边玩边说一说玩冰的顺序。 在玩冰过程中,补充玩冰的动作:抠、凿、提…… 过渡:冰好玩吗?其实诗人早就把这份好玩写在诗里啦! 1.出示学习任务二 预设一:声音,玉磬穿林响(播放音频),玻璃碎地声。(出示玻璃图片) 预设二:表示颜色的词语非常丰富:金、彩。(出示图片) 2. 结合王维和杜甫的诗句,了解诗人对色彩的敏感。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3.诗人为什么要加入这些表示颜色和声音的词呢? 古诗最重要的是意境,意境的营造来自文字。“有声有色”是古诗常见的方法,即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地观察,让画面更生动,情感的表达更丰富。 一生示范,再四人小组合作说。 提示:这里可以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等方面丰富《稚子弄冰》的画面。 玩得正兴奋呢,忽然冰块落地,碎了。 (1)稚子会是怎样的?(愣住,难过、可能还是开心。) (2)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吟诵古诗。 了解了这首诗,也读了这么多遍,诗当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预设:智、乐、皮……) 三、吟诵其他儿童诗,体会更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是啊,诗中的儿童多聪明,多快乐,多顽皮啊!他们的生活总是这样丰富多彩,他们往往就地取材,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游戏场。抓蝴蝶、放风筝、垂钓、划船……就是他们的日常游戏。 回忆杨万里写儿童的诗:《宿新市徐公店》《舟过安仁》。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宿》《舟》两首诗中的儿童在做什么?这样的儿童给你什么感受?(预设:稚气、调皮活泼的行为。) 2.我们走进了杨万里笔下的古代儿童生活,感受到了那份清新自然的童真。而古代儿童生活还不止如此呢! 3.创设情境,齐读古诗。 池塘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地: 他们有时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钓鱼,让你想到了哪首诗? 放学了,他们的课后活动是什么? 这样的生活你们羡慕吗?这样的生活你们喜欢吗? 四、课后作业: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各位“小编辑”们:布置一个任务,把《稚子弄冰》这个儿童故事改写成小短文,存入我们的《童年故事集》中吧!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古诗《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设计 批注
任务一:回忆同类,导入古诗 1.导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给我们又增加了两首有关童趣的古诗,同学还知道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学生交流后,教师引读) 师:我们曾经怀念过这样一种指路——(生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曾经欣赏过这样一种垂钓——(生读):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们曾经笑看过这样一种玩耍——(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我们也曾经看过这样一种劳动——(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我们也曾经记得这样一种放飞——(生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将认识这样一个吹奏——(生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村晚》。(教师板书) 2.解读诗题 引导:看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3.了解作者 引导:这首诗描绘的是宋代乡村傍晚的美景,这段美景是一位叫雷霆的诗人带给我们的,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诗人。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过渡:乡村的傍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又有着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 任务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学习要求 l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l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陂”和“漪”的读音。 (2)古诗讲究韵律美,除了停顿和节奏,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读出什么呢?(重音、语调) (3)指读(读出陂,浸,横,背,信口)学生评议。注意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读得清晰、响亮。 (4)学生练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全班齐诵古诗。 3.全班交流汇报诗意的理解情况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4.教师小结:诗人抓住了对景物和人的描写。(板书 景:草、水、山、日;人:归、横、吹)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 任务三: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1.体会炼字,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结合注释说一说“陂”“漪”分别是什么意思。(池岸;水中的波纹) (3)古人作诗,在一首诗中,同一个字往往不会再用第二次。但第一句七个字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两次?你能说说这个字的好处吗? 预设: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景。 (4)第二句,还有哪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 预设:“山衔落日”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衔”写出了太阳落山时,两山像一张嘴一样,把太阳叼住了。把夕阳落山一刹那的动态景象形象的表现出来。 ①教师简笔画画两座山,让学生画太阳位置。指出太阳可以落在这里,也可以落在那里,都是衔。 ②出示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的吐字。 教师小结:山既能衔日,也能吐月,古人用字非常精准、传神。这就是中国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5)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画面) 预设: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牧童”指什么人?“归去”是去哪?“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 预设:躺,撑,骑…… 适时出示诗句、对比: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说说你的理解?(体会“横”比“骑”更加自由。) 猜一猜:体现牧童活泼可爱自由自在,除了牧童横牛背,还可以怎么说?(坐,跪,趴……) (3)牛背上的牧童形象,是表现乡村儿童生活古诗中的典型意向,在后代画家的笔下也曾多次出现。他们姿态各异,充满童趣。在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笔下,更是出现了牛背上多种姿态的牧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PPT出示《牧童图》。 大家看到的图上是?(牧童 牛背)。(跪、趴、撑、坐) 学生说体会:牧童姿态不一样,但是是一样的天真可爱。同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 (4)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信口吹?(疲劳,放松,吃饱) (5)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拓展想象,感悟诗情 (1)引导想象: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题是村晚,想一想:村晚在哪?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补充) 预设:村晚在山衔落日中,村晚在牧童归途中,在昼出耘田的忙碌中,在滚滚麦浪中,在飞鸟投林中,在村子的小巷深处犬吠中,在悠扬无腔的笛声中,妈妈对孩子呼唤声中…… (2)继续引导:还在哪里?大家写一写。(相机出示,齐读:村晚在落日余晖中,在炊烟袅袅中,在声声蛙鸣中,在金色的田间小路上) (3)教师小结:“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乡村的晚景多么宁静美好!“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同学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那作者呢?(这样的乡村美景,就是诗人喜爱的,向往的) (4)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朗读提示:想要读出这首诗的恬静悠远,在读前两句的时候,语速稍慢一些,两个“满”字要重读。 任务四:对比阅读,改写古诗 1.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预设: ①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分别是“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 ②不同点: “学种瓜”一词写出了儿童虽然不懂得耕织这些农活怎样做,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表现出他们的天真可爱和对劳动的热爱。 “脱晓冰”表现出儿童活泼可爱,很招人喜欢。 “横牛背”的“横”字写出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吹笛子的调皮,表现出他的悠闲自在。 ③相同点:这些儿童都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2)组织学生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都很美,都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有趣可爱,古代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只是写的事情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夏天孩子们学着大人在桑树下种瓜的事情;《稚子弄冰》写了冬天孩子们剜冰,用彩线将冰穿起来当打击乐器,冰块摔碎了孩子们失落沮丧的事情;《村晚》写了傍晚,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归来的事情。 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的写法。 2.课堂练笔,改写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要点提示: ①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2)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3)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示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被父母耳濡目染,也都热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正在忙着学习种瓜呢!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首)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 →学种瓜 稚子弄冰 “脱”冰 → 当钲 → 敲 → 碎 村晚 景 → 草 池塘 山 落日 无拘无束、悠闲自在 物 →牧童 牛 吹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