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种群和群落
1.(2023·南通高三期末)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存环境恶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对长江江豚成功实施迁地保护,并利用水下生态声学记录仪对其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存在合作捕食的行为,它们会采用翻转身体的方式扩大声呐信号的探测范围来寻找更多的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凡是影响长江江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长江江豚种群的数量
B.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则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下降
C.长江江豚捕食时以翻转身体的方式给同伴传递物理信息
D.长江江豚的合作捕食行为属于原始合作
2.(2023·泰州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种群13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温、干旱等是该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1~4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0.5
C.4~5年,种群数量下降
D.9~11年,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种群数量上升
3.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0~t3,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的种群数量
B.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
C.t4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
D.甲、乙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终甲种群将被乙种群完全排除
4.(2023·徐州高三联考)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这种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是无法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的
B.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度降低
C.菜粉蝶幼虫啃食叶片,而成虫吸食花蜜不属于同域共存
D.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
5.(2023·江苏南京师大高三模拟)桔小实蝇在某芒果园的周年发生规律如图所示,芒果成熟期为7~8月,8月下旬果实基本采收完毕,桔小实蝇开始寻找新寄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采用诱捕的方法调查桔小实蝇种群的数量
B.桔小实蝇周年暴发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图中7~8月份,桔小实蝇的增长率最大
D.可利用桔小实蝇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6.(2023·常州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一年四季会发生周期性演替
B.种群多样性必然导致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
C.可以利用粪堆数、鸣叫声、活动痕迹等对长臂猿进行野外种群数量监测
D.迁地保护濒危动物后,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增大,受食物缺乏的影响变小
7.(2023·南通海安市高三期末)在自然水体中,水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研究发现,水体升温会对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产生影响,可引起水体的优势藻种发生更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温可通过影响藻类的酶促反应,从而影响藻类的代谢
B.水体中动物出现垂直分层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光照的强弱
C.浮游藻类的种类及其数量变化对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D.推测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会使水体中的群落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8.(2023·江苏常州高三统考)下列与蝗害治理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旱气候是影响蝗虫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蝗虫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昆虫的生态位相似
C.喷洒化学农药会导致部分蝗虫产生抗药性的突变
D.“改治结合、 根除蝗害”体现生态工程整体原理
9.(多选)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海岸线岩石上共同生活的两种藤壶。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退潮时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寒仿藤壶栖息地更深些,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将寒仿藤壶人为移除,星光小藤壶能够很快占领深水区域;但将星光小藤壶移除后,寒仿藤壶不能在浅水区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上的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构成一个种群
B.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
C.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是与寒仿藤壶竞争的结果
D.限制寒仿藤壶只生活在深水区的因素是星光小藤壶
10.(多选)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 Nt,K对策生物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B.K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或等于零
C.r对策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小、数量多、繁殖率高的特点
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11.(多选)(2023·苏州高三模拟)唐鱼是华南地区的小型濒危杂食性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会捕食唐鱼。研究人员调查比较了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注: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体长与鱼龄相关。
A.食蚊鱼入侵初期,种群数量可能呈类似“J”形增长
B.相同生境里,食蚊鱼入侵会改变取样点中唐鱼种群的K值
C.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有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
D.入侵初期,食蚊鱼在溪流生境比在农田生境中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
12.(多选)(2023·徐州高三期末)稻蝗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稻蝗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是水稻的重大害虫。某研究小组从6月1日起开始调查某农场内稻蝗跳蝻(稻蝗幼虫)的密度,每次调查后隔3天再调查一次,所得数据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调查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稻蝗跳蝻 1.8×103 3.7×103 7.5×103 1.6×104 3×104 3×104
A.由于跳蝻跳跃能力强,调查跳蝻密度时宜用标志重捕法
B.根据跳蝻的密度,可预测稻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6月9号到13号左右稻蝗种群出现过最大增长速率
D.该农场中出现的稻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为K值
13.(多选)某科研小组通过践踏实验来模拟人类活动对高山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选用5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处理,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5名不同体重的实验员分别对5块草甸区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
B.由实验结果可推测适度放牧可使植被物种丰富度增加
C.据图分析可知,践踏区植被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践踏使植物平均株高降低导致
D.放牧不同类型的牲畜会对高山草甸植被造成不同影响,只是因为践踏频度不同
14.(多选)羊草和针茅为某草原的主要牧草,牲畜的适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发育。为确定草原植被类型与亚洲小车蝗爆发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将1 m×1 m×1 m无底罩笼固定在已选好的8处样地,每处设置5个罩笼,每个罩笼内放置20只发育期相同的亚洲小车蝗跳蝻(蝗虫幼虫),每天定时记录跳蝻的存活数量、发育情况,统计结果如图(注:发育历期指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调查仿照样方法在每个样地中植被丰茂处随机放置罩笼
B.实验中设置多处样地、多个罩笼及一定数量的跳蝻可以减小误差
C.亚洲小车蝗在针茅草地的存活率高、发育历期短,更容易爆发
D.过度放牧会加速针茅草地向羊草草地演替,降低亚洲小车蝗的爆发
专题(十) 种群和群落
1.D [原始合作是种间关系,而长江江豚的合作捕食属于同一物种内的互助行为,D错误。]
2.C [气温、干旱等环境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1~4年,该种群的λ值为1.5,是定值,故该种群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λ-1=0.5,B正确;4~5年,λ>1,故种群数量增长,C错误;9~11年,λ<1,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λ>1,种群数量上升,D正确。]
3.C [图示为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无法比较二者的种群数量大小,A错误;在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零,二者的种群数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故二者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B错误;t4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仍大于零,且呈上升的趋势,故乙种群的数量将继续增加,C正确;t0~t4,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其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t4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加,在t4后维持稳定,即乙种群的数量持续增加,二者不是种间竞争关系,且甲种群并不会被乙种群完全排除,D错误。]
4.A [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可能会发生生态位分化从而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即同域共存,A错误。]
5.C [调查农业害虫时,可采用诱捕的方法调查害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由图可知,芒果成熟期为7~8月,此时桔小实蝇的数量保持在最高水平,其增长率最小,8月下旬果实基本采收完毕,桔小实蝇数量急速减少,说明桔小实蝇周年暴发主要受食物的影响,B正确,C错误;对农业害虫进行防治时,可考虑引入其天敌进行生物防治,D正确。]
6.C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会随着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但该变化是群落内部的可逆变化,一般不会发生物种的定向代替,即不会发生周期性演替,A错误;种群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可能形成不同的种群,而新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生殖隔离,故种群多样性不一定导致物种多样性,B错误;除样方法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外,目前还可以利用其他技术,如可以利用粪堆数、鸣叫声、活动痕迹等对长臂猿进行野外种群数量监测,C正确;迁地保护濒危动物后,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增大,受食物缺乏的影响变大,D错误。]
7.B [水体中植物垂直分层与光照的强弱直接相关,动物垂直分层与食物、栖息环境直接相关,B错误。]
8.C [突变具有自发性,蝗虫可自发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不是由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的,C错误。]
9.BC [某海岸线岩石上共同生活着两种藤壶,所以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构成两个种群,A错误;寒仿藤壶的生态位主要是由该物种的生理因素和资源需求决定的,D错误。]
10.ACD [r对策的有害生物只有稳定平衡点(S点),没有绝灭点(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A正确;当种群基数低于绝灭点(X点)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可能为负值,B错误;r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增长快,且没有绝灭点(X点),说明该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小、数量多、繁殖率高的特点,C正确。]
11.CD [食蚊鱼入侵初期,由于食物资源丰富,缺少天敌等,其种群数量可能呈类似“J”形增长,A正确;相同生境里,食蚊鱼入侵会增加唐鱼的生存压力,因此会改变取样点中唐鱼种群的K值,B正确;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说明幼小个体的唐鱼被捕食的概率更大,即食蚊鱼的入侵会使唐鱼的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不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C错误;无食蚊鱼入侵时,农田生境中唐鱼的平均体长小于溪流生境中唐鱼的平均体长,因此可说明农田生境中幼体唐鱼个体较多,所以入侵初期,食蚊鱼在农田生境比溪流生境中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D错误。]
12.ABD [跳蝻活动能力弱,且体积小,不适宜进行标记,因此调查跳蝻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A错误;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稻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的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该农场中出现的稻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一定能保持,因此不一定是K值,D错误。]
13.BC [对照组不作践踏处理,让5名不同体重的实验员分别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对4块草甸区域进行践踏处理,A错误;对草地的践踏频度25次即对草甸的轻度践踏,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抑制优势种群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物种丰富度增加,B正确;放牧不同类型的牲畜会对高山草甸植被造成不同影响,除了践踏频度不同外,也可能受放牧的方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D错误。]
14.AD [应随机取样,不能只在植被丰茂处取样,A错误;结合题意“牲畜的适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发育”可知,适度放牧可使针茅草地向羊草草地转变,但过度放牧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一定降低亚洲小车蝗的爆发,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