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按要求答题。
寒食
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下面对韩栩的《寒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无处不” 用双重否定烘托出春意浓浓、满城沉醉其间的富丽盛况。
B.诗的第二句,转而描摹皇宫垂柳随风摇曳之态,一个“斜”字,明写柳而暗写花。
C.诗的第三句,一个“传”字,既是形象的动态描绘,又意味着依照等级次序,逐一分赐,封建制度下的森严的等级次第昭然在目。
D.诗的第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袅袅的轻烟在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飘散开,表现出一派太平气象。
古诗阅读。
夏意
(宋)苏舜钦
別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夏:夏天的席子。透帘:穿透帘子。觉:睡醒。
2.诗中席子、 、 、流莺等景物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夏意。
3.石榴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 ”字而不觉得刺眼。
4.从“别院深深”“树阴满地”可以看出盛夏小院 的特点。
5.说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6.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 。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
阅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8.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①这是《浣溪沙》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 ,其中的主要景物是 ,景物的最大特点是 。
②这个小序为词中的“ ”这一句作了铺垫。
9.山下兰芽短漫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幕雨子规啼。
①请你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词中呈现的三幅图。
A. 图
B. 图
C. 图
②请你想象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解释词语。无再少: 唱黄鸡: 。
②下阕表达了作者 的性格。
③与下阕所表达的思想相近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古诗词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董庭兰,当时著名的琴师,作者的朋友。②曛:天色昏暗。
11.全诗共四句,这是一首 诗,描写的季节是 ,描写的景物有 、 、 等。
12.诗中的千古名,是 , 。
13.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前两句写景,北风呼啸,大雁南飞,雪花纷飞,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B.本诗后两句抒情,诗人在送别朋友时不但表达了离别之情,而且还劝慰朋友,情感直率而真切,使人感训格外温暖。
C.这首诗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心中的悲凉,在与朋友依依惜别,难分难舍之际,表现了许人颓废、无奈、悲苦的心情。
D.这首诗描绘了朋友董庭兰要走,高适前来送别,“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君"在这里指董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15.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欢乐岛。
我想知道,
哪里是云儿的家,
为什么不管在什么地方,
都能看到它?
16.这一节有 句话。
17.“我”想知道什么?
18.仿照课文的句式,写一写。
我想知道,
风儿长得什么样,
为什么 ,
我却找不到它?
我想知道,
,
为什么 ,
?
阅读快乐屋。
劝 学 诗
(唐) 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19.“患”的意思是 。
20.诗人对读书有四“患”:一患 ;
二患 ;
三患 ;
四患 。
21.结合本册书中两首阐明读书道理的古诗和自己读书的实际情况,写写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
课内外比较阅读。
雪梅
[宋]卢钺
梅雪①未肯降,骚人阁笔②。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①凌寒:冒着严寒。②遥:远远地。③知:知道。④为(wèi):因为。⑤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22.读《雪梅》完成下面练习。
①把《雪梅》这首诗补充完整。① ②
②在诗人笔下,“ ”这一句表明了梅雪争春,谁也不肯相让。而诗人也无法评判,这是因为二者各有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 ,雪没有梅 。
23.读《梅花》,完成下面练习。
①“ ”一词点明了梅花生长的地点,“ ”一词说明了当时的天气情况。
②诗人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 。
24.比较这两首诗,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赞颂了梅花的洁白与清香。
B.卢钺写道“梅雪争春”,王安石写道“独自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C.《梅花》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D.《雪梅》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要谦虚礼让,和睦相处。
25.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 (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 (咏物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 ”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 ”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 ”(诗句),由此发出赞叹: , 。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6.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7.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多选)
A.路上没有人和动物的踪迹。
B.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
C.百花盛开,江水缓缓地流着。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9.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0.下列与这首诗说明的道理相符的一项是( )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1.写出这首诗中的两组反义词。
—— ——
3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3.诗人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
A.自己没有好好看。
B.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C.庐山太大了。
34.这首诗中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 。
阅读《题西林壁》,完成下面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5.这首诗是 朝大文学家 写的。
36.诗中“缘”是 的意思。
37.要说明立足点和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也不同的道理可以引用本诗中“ , ”两句。
3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这样一个道理。
诗歌阅读
咏月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39.这首诗从“山近月远”时月亮显得“ ”,与其实是“ ”来写月的,这样对照着写,写出了新鲜的意思。
40.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在描写月的形象大与小时,还说出了世间万物 ,很多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 的道理。
4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朱熹。
(3)“等闲”一词的意思与本诗中的“等闲”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阅读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2.默写古诗。
43.解释下列字、词。
①题: ②缘:
③不识: ③西林:
44.《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代诗人苏轼。前两句诗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在 、 、 、 不同位置观看 的感觉。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
45.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
46.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7.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48.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49.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诗词曲鉴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0.找出这首诗中至少两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5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位置观看 山的感觉。
52.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道理?选一选。( )
A.对复杂事物,只要抓住主要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要看事物,也要像看庐山一样,从几个方面去看,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古诗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3.把古诗补充完整
54.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他是“ 八大家之一”。
55.用自己的话说说所填诗句的意思。
56.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7.这首诗的作者是 。
58.翻译后两句诗: 。
59.这首诗蕴含着什么哲理?
60.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61.诗歌鉴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 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
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62.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哪些景色?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3.背一背,填一填,选一选。
解落______秋叶,能______ ______ ______花。
过江千______浪,入______万竿斜。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写 (风 雨)的,是 (唐 宋)代诗人 (李峤 李白)写的。
64.诗歌阅读。
望天门①山
李白
天门中断②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④出,孤帆⑤一片日边⑥来。
【注】①天门:指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好像是天设的门户。②中断:指两山从中间断开。③至此回:指长江流至天门山,猛地转变,向北流去。④相对:互相争比。⑤孤帆:指一只小船。⑥日边:指太阳偏西。
(1)填空。
A这首诗用“ ”描写山的险峻,用“ ”描写山的秀美。
B这首诗用“ ”描写水的湍急,用“ ”描写一叶孤舟。
(2)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6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1)先解释划线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
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6.阅读《七子之歌——台湾》,完成练习。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yūn yīn)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注释】氲氤着郑氏的英魂:指台湾还留着郑成功消灭外族的豪壮气息。
夏日要晒死我了:指不甘被侵略者(日本)蹂躏。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誓死保卫家乡。
(1)你认为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
(2)读完诗歌,你想对台湾人民说些什么?
67.诗歌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课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 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 快) ,声音应稍(低缓 高昂) 。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 。
68.古诗练习。
寒 食
寒食东风御柳斜。_________________
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解释下列词语。
春城:
御柳:
汉宫: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写的内容和 节日有关,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节日的诗句,请写两句。
6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他在诗中将 和 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 之情。
(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 ”二字描写出春草的茂盛。
(3)人们常用“ , ”一句来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 ”和“ ”两个动词描绘出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 ”和“ ”点出友人即将经过的处所。
(5)最后两句用 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
1.B
2.石榴;树阴
3.明
4.清凉
5.中午时分,小院里满地树阴,一觉醒来,耳边传来一声声黄莺的歌唱。
6.梦觉流莺时一声
7.悠然自得
8.清泉寺;兰溪;溪水西流;门前流水尚能西
9.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子规;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10.不能回到少年时代;感慨时光的流逝;热爱生活、旷达乐观;B
11.离别;冬季;黄云;北风;大雁
1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C
14.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15.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16.1
17.哪里是云儿的家?
18.不管在什么地方;蚂蚁的家在哪里;不管在哪里;我总能见到辛勤的它
19.担心
20.自己读的书不够多;思考书中的意思思考不明白;自己骄傲自满不努力去学;学到了知识不去应用
21.要多读书,读书中要多思考,明白书中的意思;同时还要不满足,不断地学习,最后学到的知识要努力地去应用。
22.争春;费评章;梅雪争春未肯降;白;香
23.墙角;凌寒;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4.D
25.(1)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
(2)春天;哲理
(3)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6.唐;柳宗元
27.A;B
28.宋;苏轼
2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30.C
31.远;近;高;低
32.宋;苏轼
33.B
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5.宋;苏轼
36.因为
3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8.身处具体的环境之中往往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39.小;山小月更阔
40.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相互转换位置
41.(1)万紫千红总是春
(2)宋代
(3)A
(4)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4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3.书写,题写。;因为。;不知道。;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44.宋;横;侧;远;近;高;低;庐山;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4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6.C
47.B
48.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49.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或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50.远;近;高;低
51.庐山
52.B
5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4.宋;苏轼;唐宋
55.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56.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7.苏轼
58.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59.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0.(1)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D
61.(1)横、侧、远、近、高、低
(2)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C
62.(1)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2)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
63.(1)三;开;二;月;尺;竹
(2)风;唐;李峤
64.(1)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碧水东流至此回;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天门山紧锁江面,绝壁千仞,势如斧劈。长江流至天门山,猛地转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争比地出来,仿佛在欢迎那从西边驶来的一叶孤舟。
(3)新鲜喜悦
65.(1)不一定要;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2)表达了作者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66.(1)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亲切、感人。
(2)我想对台湾人民说,我们一直在盼望你们回来,希望你们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67.(1)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
(2)思念亲人;慢;低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8.(1)春晨无处不飞花;轻烟散入五侯家。
(2)春天的京城;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这里用汉朝皇宫指唐朝皇宫。
(3)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69.(1)唐;白居易;野草;送别;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2)离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侵;接;古道;荒城
(5)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