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新课标】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思维导学】唐朝政局概览
【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易错易混】
1.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2.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并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3.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期的政权是先后出现的,而十国是同时并存的。
【历史解释】安史之乱的影响。
(1)战乱使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此后统一的中央王朝实际上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
(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后期农民起义的高潮。
(4)经过安史之乱,唐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三年真题】
(一)、2022年中考真题
1.下图是某班王同学整理的历史资料,请为他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
主题: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噶尔丹叛乱
3.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4.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5. “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官吏冗余 D. 宦官专权
6.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
A. 频繁战乱B. 北人南迁 C. 自然灾害D. 统治残酷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2. “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3.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4.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
5.下图是哪一历史时期形势图( )
A.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后周时期) D.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杜甫(712﹣770年)在《垂老别》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诗中所描述社会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五代十国B.藩镇割据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
2.一场持续八年的大规模动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大规模动乱”是指( )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噶尔丹叛乱 D.大、小和卓叛乱
3.《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4.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费干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参考答案
(一)、2022年中考真题
1. D
【详解】由历史资料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因此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繁荣和开放,D项正确;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2. 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755年,安禄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A;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噶尔丹叛乱,发生在清朝时期,排除D。故选C。
3.D
【解析】根据题干“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权的信息,排除AB项;东汉中期以后以后,继位的皇帝多年幼,掌握大权的太后重用亲戚,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为亲自执政,依赖宦官,造成宦官专权现象,这样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解析】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可知,《忆昔》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况,《无家别》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因此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由繁荣转衰落,D项正确;从这两首诗歌从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君主的统治思想,A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5. B
【解析】根据“节度使……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可知,节度使有很大的自主权,随着实力的增强,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最终演变为叛乱,唐朝节度使实力的膨胀,就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B项正确;唐朝时出现节度使,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吏冗余”“宦官专权”方面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6. 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 B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唐朝由盛转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C项发生在唐朝末年,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故选B。
2. 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唐肃宗继位并反击叛军。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事从此由盛转衰,C正确;ABD与题干信息年代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C。
3. B
【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一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A排除;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C排除;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排除。故选择B。
4. C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并结合所学可知,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覆亡,唐朝灭亡后,中国开始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分裂时期,C项正确;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而非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
5. 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中有后周和辽,后周是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C项正确;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有秦国和赵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蜀汉和曹魏,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金已经取代辽,排除ABD三项。选C项。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 C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安史之乱时的惨状。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 B
【解析】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是使唐朝由衰转盛。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发生七国之后,A排除;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发生在清朝,CD排除。故选择B。
3. 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该战乱是安史之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选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史实的危害的评价和认识,属于历史观点,故C符合题意;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是对唐朝建立的陈述,是史实,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费干,这是对唐和吐蕃和亲的陈述,是史实,故B不符合题意;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这是对鉴真东渡的陈述,是史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