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七年级下册历史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七年级下册历史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12: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新课标】
新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1)军事上(集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①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1.措施:(1)重视文官:①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②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名额,提高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文教措施的意义影响: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重文轻武政策利弊(影响)。
(1)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④(文教措施的意义影响)
(2)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④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
4、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易错提醒】
1)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国的王朝,与它并立的还有辽、夏等政权。
2)宋朝政治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历史解释】
1.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③遇有战事,由文官挂帅出征。
④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较少。
2.如何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
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频发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繁荣,封建文明发展到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但也导致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三年真题】
(一)、2022年中考真题
1.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延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现象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2.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消除“内患”,宋朝( )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3.如表是张敏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内容: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A.诸侯争霸 B.独尊儒术 C.闭关锁国 D.重文轻武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5.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A. 促进阶层流动B. 强化中央集权C. 推动教育发展D. 加强思想控制
6.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7.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8.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9.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汉初,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造成严重威胁。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进行巡视监察。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收回齐国等诸侯国的私铸权,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这些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图二:北宋建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后者有统兵权、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1)上述两幅图片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有关政策(措施)方面的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3)根据以上图文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 “陈桥兵变”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王朝”的奇迹。这个“大王朝”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杨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2.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定都东京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削弱相权
3.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是
A.扩大疆域 B.整顿吏治 C.创新行政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4.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政权的是( )
A.朱温 B.赵国胤 C.元昊 D.赵构
5.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外重内轻 C.君弱臣强 D.重文轻武
6.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7.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8.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9.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20人,宋代占9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
A.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政治、文化中心南移
C.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文人注重学思考
10.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①郡县制度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八股取士 ⑤行省制度⑥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 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如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3.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4.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5.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密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6.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重文轻武 B.等级森严 C.商业繁荣 D.休养生息
7. 2020年复学后出现在校园园中的“礼物”(左图),它的设计来源于于宋朝的长翅帽(右图)。宋朝出现这种特定服饰是( )
A.为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 B.服饰结构发展令核化、域仪化的象
C.为了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身份 D.宋朝官员为了防疫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8.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 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
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 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
9.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币共有1金4银5枚金银币,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那1枚金币如图所示。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
A.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B.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使北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10.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唐宋两个朝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接续的,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文明是如何在“整合中创新”政治制度的?
参考答案
(一)、2022年中考真题
1. 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实现重文轻武的政策,即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因此题干描述体现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B项正确;汉朝初年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文化专制是文化方面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对外关系上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 C
【详解】依据“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认为外患不如内忧,这内忧指的是北宋统治者担心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局面的重演,所以北宋初年控制军权,削弱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A项;明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实行“八股取士”,清朝也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3. D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据题干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敏同学学习的内容是重文轻武,D项正确;诸侯争霸、独尊儒术和闭关锁国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4. D
【解析】依据题干“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
5. B
【解析】根据材料“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赵匡胤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排除A项;赵匡胤的措施主要是政治领域的集权措施,并没有涉及教育发展、加强思想控制等信息,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6. B
【解析】依据题干“《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的信息可知,同一历史事实不同的著作会有不同历史记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 D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表明宋朝战斗力弱,结合所学可知,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表明宋朝军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D项正确;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意思是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B项;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反映的是意思是文官廉洁奉公,武将不怕牺牲,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 B
【解析】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1)A
(2)强化中央集权的朝代名称;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具体措施或内容;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等
(3)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两幅图片中的文物属于与当事人直接相关的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资料。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可获取相关的朝代名称;依据“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相……”可获取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内容;依据“这些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获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等等。
(3)根据以上图文内容可知,从西汉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到北宋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可得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 D
【解析】根据材料“陈桥兵变”“不流血而建立一个王朝”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项正确;刘邦建立的是西汉政权,排除A项;杨坚建立的是隋朝,排除B项;李世民是唐朝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2. C
【解析】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重文轻武,削弱武将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抽掉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C项正确;定都东京属于政权的建立,与消除“兵强马壮者为之”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西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制度,排除B项;削弱相权是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3. 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是为了削弱武将,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其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综上所述可知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4. 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建立北宋政权的是赵国胤,B项符合题意;A项建立了后梁政权,排除;C项建立的是西夏政权,排除;D项建立的是南宋政权,排除。故选B。
5. 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的是北宋的重文轻武的特点,D正确;无为而治、外重内轻、君弱臣强都不是题干体现的北宋的政治特点,排除ABC。故选D。
6. 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故选A。
7. D
【详解】由题干中的“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8. B
【详解】宋代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匡胤为了解除禁军初级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B符合题意;ACD项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故选择B。
9. 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因此推动“丽水地区的进士数量增加”,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0. (1)秦朝①;汉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
(2)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②汉朝设立刺史制度; ③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明朝推行八股取士; ⑤元朝创立行省制度;⑥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明代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因此序号填入表格,秦朝①;汉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
(2)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与科举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由“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可知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注重改革;由“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重用贤能、实行改革、发展经济。因此“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在于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根据材料四“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 D
【解答】题干材料主要是让地方与中央总兵力上保持平衡,在总体上保持了对局部的地方的优势有利于控制地方,D项正确;导致了武将专权,与上述布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北宋的军事布局反映了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特点,加强中央禁军也是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军制改革事关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文官地位,排除C项。
2.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127年,金灭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1276年,元灭南宋。故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宋朝,故C符合题意;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建立,排除A;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排除B;清朝是1636年建立,排除D。故选C。
3. C
【解析】考查点:重文轻武。解题思路:题干的“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题干的“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表明北宋的文臣受到重用,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C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排除A;兵民合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外重内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C。
4. 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选:C。
5. 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男人如果想实现生平最大的志向,就得勤快地抱着六经在窗前读。由此可知,宋代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科举成绩。A正确;科举采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以才能作为选拔的标准,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
6. A
【解析】考查点:北宋的统治。解题思路:据“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等信息可知,北宋读书人地位高,军人的地位很低,表明宋朝重文轻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错误;宋代商业经济发达,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休养生息是指大动乱、大变革之后王朝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综上故选A。
7.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发明了宋朝官帽“长翅帽”,其原因是宋太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8.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七国并存,兼并战争不断,所以需要奖励军功,提高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王朝攸兴忽亡的局面重演,不得不推行并坚持“重文轻武”政策。所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9. B
【解析】由图片信息“赵匡胤金币”并结合所学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是赵匡胤的主要历史功绩,排除。故选B。
10. (2)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宋朝“重文轻武”政策。
【解析】(2)依据材料二“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结合课本所学,唐朝贞观年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朝实行集体宰相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监督,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为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