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二中高2022级高二下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可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即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一致;二是言行一致,即理论与实践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由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有删减)
材料二:
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诚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因此,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辞立其诚”虽早在两千年以前提出,但现在仍是发言著论为文的一个原则。
B.“立其诚”的意思是坚持真实性。“诚”是道家追求的境界,现代称之为“真”。
C.在观察现象时,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但是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干扰。
D.野蛮人不是恶人,不知道什么是善。防止他们作恶的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运用唯心主义观点,分析“立其诚”存在的问题,强调做人要“讲真话”。
B.材料二采用破立结合,立论公允,持之有据,文气沛然,思辨有道,富有感染力。
C.材料一引用经典论述,使文章厚重,说服力强:材料二举例论证,娓娓道来。
D.两则材料都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又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在人的心中没有原始的罪恶。
B.人之生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D.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5.当今网络上存在诸多乱象,如驱利性媒体标题惊悚,内容空虚;非理性网民演绎的网络暴力常常引发严重后果,酿成悲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些事件的看法。(4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注】
郭沫若
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开坐着,表白了自己的来历。
“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
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
“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的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我到江心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死了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
自充亭长的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着了。
“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于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是在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的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者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烧的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而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
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钟离昧也沉默着,深深地把头垂着。
“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
钟离昧这时候撑着了自己的腰杆,好容易跪下去了。
“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你请等着我。”
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
“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的工夫,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所以把船摇回了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着有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
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消失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
“亭长”到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
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气,被扶上了马背。
……
【注】短篇历史小说《楚霸王自杀》取材于《史记》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到“亭长”告知其真实身份后,钟离昧“按剑”的细节描写既符合他的身份,又表明他对“亭长”产生了警惕之心。
B.“亭长”是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对项羽心怀怨恨想和他同归于尽,主要是因为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
C.面对“亭长”对项羽失败的评价,钟离昧两次“把头垂着”,这一动作描写表明他内心也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D.“亭长”把项羽对待钟离昧和乌雅马的态度与刘邦对待自己的儿女的态度进行对比,意在表达对项羽最终失败的惋惜。
7.关于文中“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自寻短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离昧想要自寻短见,这说明他对自己“武人”的身份和作用产生了怀疑。
B.“亭长”认为项羽的死只是把自己装饰成“英雄”,对利人救世毫无作用。
C.“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要承担起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责任。
D.钟离昧最终被“亭长”的话打动,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
8.小说中划横线句子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乌江亭长只是凸显项羽恪守信义的一个模糊的陪衬人物,到了郭沫若笔下却变得鲜活、生动,郭沫若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有意刻画、增补有什么文学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伊尹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拍然而作,哑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于是接履而趣,遂适汤,汤立为相。故伊尹去官入殷,殷王而夏亡。
魏襄王将起中天台,令曰:“敢谏者死。”许绾负蔂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是,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趾。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材木之积,人徒之众,仓廪之储,数以万亿。度八千里之外,当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以备,乃可以作。”魏王默然无以应,乃罢起台。
魏文侯见箕季,其墙坏而不筑。文侯曰:“何为不筑?”对曰:“不时。”其墙枉而不端,问曰:“何不端?”曰:“固然。”从者食其园之桃,箕季禁之。少焉日晏,进粝餐之食,瓜瓠之羹。文侯出,其仆曰:“君亦无得于箕季矣。”文侯曰:“吾何无得于季也?吾一见季而得四焉。其墙坏不筑,云待时者,教我无夺农时也。墙枉而不端,对曰固然者,是教我无侵封疆也。从者食园桃,箕季禁之,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侵上也。食我以粝餐者,季岂不能具五味哉?教我无多敛于百姓,以省饮食之养也。”
(节选自《新序·刺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B.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C.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D.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适汤”与“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B.“殷王而夏亡”与“魏襄王将起中天台”两句中的“王”字含义不同。
C.“乃可以作”与“乃罢起台”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从者食其园之桃”与“食我以粝餐者”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桀骄奢淫逸,面对伊尹的劝诫,夏桀毫不反省、刚愎自用,他甚至以太阳自比,认为就像天上永远有太阳一样,自己会永远拥有天下。
B.魏王主意已定,打算建造中天台,为吓退群臣劝谏,就先发布命令说会处死劝谏者。最终他不但没有处死劝谏的许绾,还放弃了建台计划。
C.箕季生活简朴,院墙坏了也没有去维修,用粗粝的食物招待魏文侯。魏文侯对箕季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到箕季家看望有多方面的收获。
D.三则故事都批评了君王的奢侈淫靡之风,以简练的笔墨刻画了三位形象各异的国君,夏桀怙恶不悛,魏襄王从善如流,魏文侯善于自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度八千里之外,当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
(2)从者食园桃,箕季禁之,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侵上也。
14.伊尹、许绾、箕季的劝谏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送梅龙图公仪知杭州
欧阳修
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有余闲。
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注】间。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
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
【注】樽俎:古代盛酒食的器具。后常代称宴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盛赞朋友要去的地方,并以“羡”字表达对朋友能力与才华的赞美。
B.颔联实写送别时眼前所见,渔樵人乐享民生,朋友相约诗酒谈笑言欢。
C.尾联先以比喻写对书信频繁往来的期待,再写对朋友多寄送新写诗作的希望。
D.虽写送别,本诗却全无愁情而一派轻松欢悦,语言细腻传神,格调清新。
16.本诗的颈联和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和“ ”。
(2)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以“ , ”的道理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不可玩物丧志。
(3)在唐宋诗词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如“ ,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第一次在书店翻阅《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书页散发出来的诱人墨香,我第一次产生了购买这部书的强烈欲望,领略了书香醉人的奇妙感觉。可我当时__①_,最后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了书。
回家的路上,我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凭自己的力气,挣够这份买书的钱。我算了算,只有每天割上七八十斤青草,才能在半个月内把买书的钱挣足。盛夏季节,太阳当空,火辣辣地晒在背上,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每次背起七八十斤的筐子,吃力地往生产队走,路上要走半个小时,两根背绳使劲往肉里勒,火辣辣地疼。可每当拿到当天挣的三四毛钱,那个辛苦劲儿马上就__② 。
13天后,买书的钱终于挣足了。我急不可耐地跑到乡镇那个商店,女售货员微笑地将那部书交给了我。回家的路上,我的脚好像安了弹簧,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回到家。
那个夏天,我几乎沉浸在这部书里。在树荫下,在灯光下,我废寝忘食地读书,那是一段回味无穷的时光。等到这部书读完了,我的大学入学通知书也来了,看到自己读的是中文系,感觉这辈子_③ 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多次运用数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 ),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寄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宋儒教人体会颜子所乐何在,我们现在的人不但不能了解这种体会的重要,而且把它看成道学家的迂腐。这在民族文化上是一个极严重的病象,必须趁早设法医治。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学问上如果一个人有浓厚的兴趣 B.在学问上一个人如果有浓厚的兴趣
C.一个人在学问上如果有浓厚的兴趣 D.一个人对学问如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2.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③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四章》)
⑤今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诸子百家散文,虽产生于两千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此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或阐释。阅读上面6个课文中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兴文二中高2022级高二下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B 4.①论证结构上:总分总(或层进式)。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引用理论论证观点,最后阐明“修辞立其诚“的必要性,强调其现实意义。
②论证方法上:引用论证,如引用《管子》中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其他引用也可) 5.①媒体要“修辞立其诚“,其标题、言辞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坚持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
②个人(网民)要做到“修辞立其诚“,为人要“真“,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应当保持一颗怜悯心,善待他人。
6.B 7.D 8.①表明普通百姓虽然不是刘邦的奸细,但同样反对项羽,站在项羽的对立面;
②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后的所作所为导致民心离散,这是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③明确民心向背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告诫统治者要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9.①乌江亭长在小说中是一个睿智的读书人形象,通过他的话语,展示了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让项羽的英雄形象更丰满。
②乌江亭长以启蒙者的身份对钟离昧进行劝诫和教化,实际上是作者借“亭长”之口评述时政,号召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有意刻画、补充这一人物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具叙事效果和传奇色彩,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0.A 11.C 12.D 13.(1)推想八千里以外的地方,一定要确定作为耕作种植的田地,足以供给大王建台的需求。
(2)侍从吃园里的桃子,箕季制止了,难道是吝啬桃子吗?这是教我在下位的不可侵犯在上位的。 14.①伊尹:不绕弯子,直言后果。②许绾:正话反说,委婉相劝。③箕季:示以言行,委婉启发。
参考译文:
夏桀兴建瑶台,耗尽了民力,搜刮尽了民财,又建造酒池、糟堤,演奏靡靡之乐。伊尹举起酒杯劝诫夏桀说:“大王您要是不听我的劝谏,用不了多久就会亡国。”夏桀拍着手站起来,笑着说:“你胡说些什么?我拥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阳一样。太阳会消失吗?太阳若消失了,我才会灭亡。”于是伊尹赶紧拖着鞋子跑了,逃到了汤王那里,汤王立他为相国。因此,伊尹舍弃了夏朝去了殷朝,殷商成就了王业而夏朝就灭亡了。
魏襄王将要建造中天台,下令说:“谁敢劝阻就杀了他。”许绾背着土筐拿着铁锹进来说:“听说大王您要建造中天台,我愿意增加一份力。”魏王说:“你有什么力气呢?”许绾说:“我虽然没力气,但可以帮您谋划如何建造中天台。”魏王说:“有什么好见解呢?”许绾说.“我听说天和地相距一万五千里,现在您要取一半,就应该建一座七千五百里高的台子。高度已经定了,它的地基就要有八千里见方。您所有的土地都算上,也不够做高台的地基。古时候尧、舜分封诸侯,所有的土地才有五千里见方。您一定要建这个台子,就先要出兵征伐诸侯国,全部占有其土地。要是还不够,再征伐四夷的土地。土地八千里见方,才够中天台的地基。建台所需材料的积累,民众劳力的众多,仓库粮食的储备,都要以万亿来计算。推想八千里以外的地方,一定要确定作为耕作种植的田地,足以供给大王建台的需求。建台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才可以开始修建。”魏王听完默然不语,无言以对,于是放弃了建台。
魏文侯去看望箕季,他的院墙坏了却没有维修。文侯说:“为什么不维修呢?”箕季回答说:“不是时机。”他的院墙弯曲不直,文侯问道:“为什么不修直?”箕季说:“本来就是那样的。”文侯的侍从吃箕季园里的桃子,箕季制止了他。过了一会儿天色晚了,箕季端来了粗粮做的饭,瓠瓜做的汤。文侯从箕季家里出来以后,他的侍从说:“您在箕季家里真是一无所获。”文侯说:“我怎么从箕季那里一无所获呢?我一见到箕季就有四点收获。他的院墙坏了没有维修,说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这是教我不要占用百姓的农忙时节。他的墙弯曲而不直,回答说‘本来就那样”,是教我不要侵占其他诸侯的领土。侍从吃园里的桃子,箕季制止了,难道是吝啬桃子吗?这是教我在下位的不可侵犯在上位的。给我吃粗粮的饭食,箕季难道是置办不起美味的饭菜吗?是教我不要过度向百姓收取赋税,要减少饮食一类物品的花费啊。
15.B 16.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都做到了诗中有画,富于绘画美。本诗借描写梅龙图在杭州的如诗如画的生活场景抒发送别之情;崔诗借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如诗如画的美景,触发归思。
异同点:①本诗颈联为虚写,想象朋友在杭州的美好生活,天暖天寒都有应季的美景和美事,令人神往。②崔诗颈联为实写,兼用叠词,描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17. 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8.身无分文(不名一钱、不名一文、囊空如洗、囊中羞涩) 烟消云散 冥冥之中
19.第一次在书店翻阅《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书页散发出来的诱人墨香,使我第一次领略了书香醉人的奇妙感觉,产生了购买这部书的强烈欲望。
或第一次在书店翻阅《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书页散发出诱人墨香,我第一次领略了书香醉人的奇妙感觉,产生了购买这部书的强烈欲望。
20.“半个月”,强调凑钱时间之短,完成难度之大:“七八十斤”,强调每筐草的分量之重,背草很吃力:走“半个小时”路,强调了路途之远,任务之艰巨;“三四毛钱”,突出钱不多,来之不易。所有这些数字的运用,都突出了“我”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付出的努力,表达了“我”对它的深切渴望和由衷喜欢。
21.C
22.比喻(类比):把吃饱饭的肚子和用丰富的精神生活填满的心灵做类比,以人吃饱饭的充实比喻学问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并以一“更”字突出了学问、精神的重要性。
23.例文:
心中有道,何惧雨殇
“道”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含义颇丰。《荀子·天论》:“循道而不贰。”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背离,“道”在这里表示规律。《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道”在这里表示技能、才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在这里指大人之学的宗旨。在这诸多的“道”中,我更敬仰“大学之道”。
人生在世应当明德自律,不断完善自我。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我们中国人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杜甫自身穷困却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范仲淹无论进还是退,始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他们拥有美好的品德,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的道德修养是为“明德”。
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大学之道”仍有其现实意义。“德”与“才”的争论自古就有,但“德为先,能为上,行为善”始终得到人们的认可。现代社会有“才”者不乏其人,但随着利益至上观念的兴起,各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不断升级,“明德”“亲民”“至善”的“道”被人遗忘甚至抛弃。而今我们重拾“大学之道”,明确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那就是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一些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比如“三纲”之类已经过时,但儒家从完善自我道德做起,进而推行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建立一个理想之国的主张,直到今天,也还闪烁着高远的道德光辉。
“大学之道”应当成为当代青年修身立业之本,不仅如此,我们所追求的“道”还应该超出个人修养的范畴,而达到为国为民的更高的思想境界。但,既然古人对“道”的评价甚高,“道”必是不易获得之物。孔子曾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得到自己追求的“道”而矢志不渝,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样的人不更值得我们敬重吗?维和部队,中国青年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为国争光;体育赛场,女篮姑娘们绝地反击,奋勇争先,赢得赞誉;疫情期间,一批批青年逆行而上,担负起护佑苍生的重任;重庆山火,青年身影铸成一道蓝色的钢铁长城,将家园护在身后。
“朝闻道”之言已成历史之积淀,但为了追求我们心中的“道”,我们不惧困难,不怕牺牲,这种精神应该成为中国青年的标识。
心中有道,何惧雨殇;明确目标,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