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归纳+学科素养提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归纳+学科素养提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5 21:02:43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单元归纳提升
学科素养提升
(教师用书独具)
历史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含义
考核目标
解题对策
学生通过阅读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围,理解问题的用意和目的。(1)从整体上了解该试题探讨的问题。(2)从结构上了解试题情境涉及的环节。(3)从要求上了解试题要求回答的内容与程度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1)“有效信息”:对回答具体问题是有效的;对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是有效的;对论证说明观点是有效的。(2)获取有效信息需要:通晓全部材料,注意细节(正文、出处、标点符号、注解、层次等);抓住关键字、词、句(圈划);重视材料之间关联,抓住中心问题。(3)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要穷尽材料中的有效内容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
(1)首先要依据试题主旨,对材料进行分析,全面判断和提取其中有效信息。(2)其次要在“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明确它们各自在答题中的意义和作用。(3)最后要依托相关的知识储备,对信息进行整合,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典题印证] 
1.(2014·上海高考)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解析】 材料理解与要求:本题以“桐叶封弟”的故事为背景材料,以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为考查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有效信息:周公旦 、成王→西周;封赏、封叔虞于唐→分封制
有效信息解读: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是属于分封制的内容,但和题目联系不是太紧密,故A项非最佳选项;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题中不能反映,故B项错误;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不能全面反映题中的信息,故C项非最佳选项;“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体现了分封是国家的意志,故D项是最佳选项。
【答案】 D
[培养策略] 
1.全面获取试题信息。既要注意解读情景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揭示其背后的隐性信息,准确把握题中信息指向与暗示;既要注意关键词和句,抓住重点,又不能忽视其他信息,不能遗漏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出试题的中心主旨。
2.识别排除无效信息。要根据设问中提出的问题与要求,排除与问题无关或与要求不符的信息。
[跟踪训练] 
1. (2014·泸州三诊)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王室子弟
今山西

功臣
今山东北部

王室子弟
今河南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王室子弟
今山东南部

王室子弟
今北京一带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解析】 图表显示王室子弟在分封国中占有一半多的席位,故A项正确;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错误;图表显示晋、卫和鲁的封地都位于当时主要的农业区,故C项正确;从图表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可知,分封对象呈现多样性,故D项正确。
【答案】 B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含义
考核目标
解题对策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并根据试题要求,组织、再现和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历史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历史解释则属于主观认识的结果。学生需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辨别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主观的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
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体现,包含着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判等思维活动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需要调动和应用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合理地予以说明;历史观点因时代、因人物而异,学生需要掌握充分信息、应用科学观点和方法予以证明
[典题印证] 
2.(2013·重庆高考)《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 辨别史实: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 “内阁”形成,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票拟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而定。
理解分析:明朝内阁何时雏形出现、何时正式形成?大学士是否等同于丞相,有无统率六部百司之职权?
说明证明:“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A项;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两项。
【答案】 B
[培养策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调动运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拥有完备的知识储备且知识储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求。
1.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准确性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掌握要准确,同类知识点要区分清楚,不要张冠李戴,对历史概念的含义掌握要清晰。知识的完整性要求对课本前言、正文、小字、其他图表文字材料掌握要全面,不能遗漏,主意挖掘课本隐性知识点,全面把握史实、结论及相关理论。
2.知识的系统性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条理,建立在一定的框架的基础上,而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知识的浓缩化
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整合到一起,形成能够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具有综合思维价值的知识新体系。既点明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又注重揭示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更强调以热点为中心形成多角度、成系列、抱成团的知识新体系。这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主干知识,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把分散知识转化为组合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在遇到新情景时能自然顺畅用得上的活知识,从而积累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跟踪训练] 
2.(2015·天津南开区二模)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由此可见,元代行省是为了(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控制地方
C.缓解民族矛盾 D.提高汉族官僚地位
【解析】 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等于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行动的中书省”及“集中在中央”可知行省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民族关系无关,与提高汉族官僚地主地位无关,故排除C、D两项。
【答案】 B
3 描述与阐释事物
含义
考核目标
解题对策
描述是对历史事物所有要素进行表述;阐释事物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说。在试题要求之内,学生独立地审视历史事物并作出初步的史学评价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能够针对试题要求,用历史学科术语准确描述历史事物产生的环境、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等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历史事物的特征主要包括:历史事物形成的特定因素;与历史事物作用于社会或社会作用于历史事物有关的直接现象;历史事物自身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现象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通过动态考查、理性思维,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历史现象,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深刻认识
[典题印证] 
3.(2014·大纲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解析】 史实叙述:明代内阁——侍从顾问机构。
唐代宰相——法定行政机构首脑。
特征描述: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地位
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侍从兼咨询机构、顾问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起到一定制约皇权的作用
不能制约皇权
规律阐释:二者相同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答案】 B
[培养策略] 
1.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历史阐释归根到底是对历史事实阐释,离开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熟悉,就谈不上历史阐释。在我们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我们依然十分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当我们在强调历史的思辨与阐释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也还是要通过具体的历史知识、历史材料和历史过程来进行训练与培养,否则历史学的能力如何获得,历史学与别的学科有何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将有可能进行联系、比较、拓展和延伸的历史知识整合在一起,然后对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阐释,展示其具体的内容和过程,这就打通了历史发展的“时空隧道”,历史就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点,而是一个整体。
2.训练学生规范表达
高考是一种限时的纸笔测试。无论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有多翔实,思维能力有多活跃,高考时还是需要通过文字的方式在试卷上表达出来。“历史阐释是传达给他人的一种信息,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取得历史阐释的良好效果,准确地传递历史信息。”表达规范的前提是审题的准确,在许多的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的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这些限定词表明了设问内容的含义和考查的要求,只有在明确了相关的要求后才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答案的组织。在答案的表述上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跟踪训练] 
3.(2015·梅州高三质检)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解析】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A、B、C三项;唐代“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并且两种制度对中国传统政治影响深远,故选择D项。
【答案】 D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含义
考核目标
解题对策
论证问题是指用论据来证明问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论证能力包括: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讨问题就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其过程即对某问题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判断方法辨别历史现象,对相关联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关注和审视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1)注意所引用的观点、借鉴的历史事物必须真实可信,符合历史事实。(2)要把历史事物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评判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解答更具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1)探讨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秉持“论从史出”的学科原则。(2)论证、评论:提出的论据要充分,结论要合理。
[典题印证] 
4.(2014·安徽高考)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
观点的提取:观点的提取根据题干“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进行加工,也可以概括为“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也可以概括为“制度的僵化必然导致王朝的衰落”。
观点的论证:秉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可以举例唐朝的强大与制度创新如三省六部、科举制等有很大关系;“制度的僵化必然导致王朝的衰落”,可以举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闭关锁国”“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等都不能够创新结果导致了中国明清后被西方赶超。
【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等 次
论 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明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培养策略] 
1.重视已知条件和相关背景,有创意地论证和探讨
从已知条件和相关背景论证可能出现的条件和结果,从已知条件和观点出发探究条件的成熟性与否和观点的正确性与否。重视创新性思维,既按照常规思路进行论证和探讨问题,又尽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和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做出有创见的论证和探讨。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时一般要紧紧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概括与抽象、比较与分析、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等。
3.重视讲、练、评、导结合,加强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
力争做到规范作答、层次分明、语言准确。
[跟踪训练] 
4.(2015·南京、盐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书省管辖“腹里”的范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了哪些机构进行管辖。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解析】 本题以行省制为载体考查古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中的做法及效果。第(1)题的第一问考查“腹里”的范围。“腹里”指的是中书省直辖地区,结合材料一不难找出答案。第二问考查管理边远民族地区的机构,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第(2)题是一道小论文题,考查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提炼论点,然后围绕论点展开具体论述。从“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的这个主题中,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从地方分权和强化中央集权的两个角度确立观点,观点明确后,从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中寻找论据,最后总结。
【答案】 (1)范围: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机构:宣政院;宣慰司;行省。
(2)论文要点
观点
史实(论据)
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
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30%的财政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
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
总结:行省制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行文要有逻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