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单元归纳提升
学科素养提升
(教师用书独具)
开放探究类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开放探究类试题,命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学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这种题型符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题型。
[典题印证]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材料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 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材料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1)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4)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解析】 第(1)题,第一问考查的是学生概括、归纳史料的能力,可以从原产地、饮茶风俗、商品交易等方面考虑;第二问考查的是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因,可以从交通的改善、商品经济的发展考虑。第(2)题考查的是中国的茶叶商品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第一问可以从商品、市场、资本角度考虑;第二问可以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出发,由于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而引发茶叶产量激增,从而打破了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理解。第(3)题考查的是对北美独立战争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理解。第一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内因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自身的自由权利;外因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回答。第二问可以从激化了矛盾,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角度考虑。第(4)题考查的是中国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第一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从企业发展角度、企业性质角度、企业经营角度任选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二问可以从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时代特征、政府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等方面作答。
【答案】 (1)史实:唐朝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经济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3)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4)发展阶段:
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25年
创业阶段
1925-1956年
扩展阶段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a.1956-1999年
b.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a.国营(有)企业
b.股份制企业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培养策略]
模板1 提炼观点型开放题
(1)设问方式一般是“评析材料中关于……的观点”“提炼一个观点(主题)并进行阐释”。
(2)解题基本方法: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
(3)解题步骤:①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②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③选择观点(判断表态),从提炼出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④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⑤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模板2 提供观点型开放题
(1)设问方式一般是“……(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解题基本方法: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解题步骤:①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②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③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跟踪训练]
(2015·成都一模)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在这里基本上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
——据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日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日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材料三
(1)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了货币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其中一项)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中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特区。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白银输入中国的直接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中国产品大量出口欧洲;第二问“原因”,解答关键是由“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得出答案。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提取梁启超的观点即可;第二问,需结合1945年以后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通货膨胀、赋税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多方面任选其一,解读与梁启超经济思想的关系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注意思想与政策的对应,言之有物。第(3)题“新现象”据图可得。观点为: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故需从自上而下即政府主导和自下而上民间推动两相配合合力作用的两方面去论述改革开放的措施及成就,要求史实恰当,论证合理。
【答案】 (1)事件:新航路开辟。
原因:当时中国市场化水平低(许多人与市场没联系),白银难以转化为资本;白银大多被囤积起来,成为权力、财富和礼仪的象征。
(2)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或义务);政府应办好公益事业;政府应扶助和保护私营经济;政府应处理好经济领域与人民的利益关系(或政府不应与民争利、假公济私)。(任答三点即可)
评述:答案示例
示例
政策
与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关系
后果
1
统制经济政策
未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未扶助和保护好私营经济,放任官僚资本扩张,违背了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导致官僚资本几乎囊括了各主要工业生产部门,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2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未处理好政府与人民利益关系,违背了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导致货币加速贬值,生产萧条,国统区出现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3
掠夺性的赋税政策
给工商业者带来沉重负担,导致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4
屈辱性的对外经济政策
导致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3)新现象:经济特区发挥试验田作用(或“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商品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等);个人经商潮流兴起(或就业途径增多;就业观念变化等);人民追求时尚渐成风气(社会风气更加开放等)。
佐证: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迅速在全国开展起米。同时,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推动中央不断制定和完善新的改革举措,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答案2:1978年安徽、四川等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要求取消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中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针的确立。
答案3:广东、福建要求中央给予对外经济活动的特殊政策,中央做出了设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推动了改革开放不断向前突破发展。
答案4:乡镇企业的发展、私人下海经商、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推动着中央出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的开展。
答案5:一些厂长、经理要求政府给企业松绑,推动着中央出台给企业减负、政企分开等决策,推动着改革深入发展。(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