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归纳+学科素养提升):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归纳+学科素养提升):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5 21:10:15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单元归纳提升
学科素养提升
(教师用书独具)
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审清设问要求
审清设问
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解题方式: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3.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4.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通过问题设计应明确的解题目标
1.明白解题的任务,知道答题的方向。
2.清楚限制性条件,界定答题的范围。
3.把握解题的途径,确定是否要结合所学知识。
[典题印证] 
(2014·天津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 004~1 008年
450万贯
113
1 058年
700万贯
175
1 064~1 068年
846万贯
212
1 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审题技巧
问题序列
答案出处
解题方式
答题核心
内容限制
第(1)题
材料一(信息获取)
归纳(突出条理性地提炼信息点)
“认识”“背景”
孟子、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第(2)题
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信息获取和知识调动)
归纳(突出条理性地提炼信息点)
措施及其目的(第一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第二问结合当时的现实问题;第三问汉武帝收归官办,垄断经营的举措)
“抑商”“垄断”
第(3)题
材料三(信息获取理解问题)
①分析(旨在整合信息点,忌照搬材料原句原文)②说明(摆道理,明事理)
①分析(北宋初年商税额不断增加的趋势、商业地位)②说明(商税的征收从宽从简,表明重视商业的发展)。各起一段,以利于答题规范化
“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共参酌裁减”
第(4)题
所给四则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信息获取和知识调动)
认识(旨在史论结合)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也不是绝对化的
“重农抑商”“调整”“鼓励”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培养策略] 
主观题设问七类常用易混术语及应对
1.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2.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3.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
(1)评价类
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
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
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误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4.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5.简述、综述、概述
综述题和简述题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
6.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7.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跟踪训练] 
(2014·南通二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等关键信息作答。第(2)题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可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北方省份所产棉花……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和“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成为合法通货”可以得出白银的促进作用;第二问结合明清时期的思想和文学特点作答,思想上儒家学说受到冲击批判,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文学上《水浒传》、《红楼梦》等小说出现。第(3)题的第一问结合材料三的图表“占世界GDP份额”一栏,比较得出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人均GDP”一栏,比较得出人均GDP落后于西欧;第二问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西欧出现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相比较而言,同时代的明清经济出现了迟滞。
【答案】 (1)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2)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
影响: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3)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
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