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归纳+学科素养提升):第七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归纳+学科素养提升):第七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5 21:11:35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单元归纳提升
学科素养提升
(教师用书独具)
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规范答题方式
1 思路规范
1.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时间范围,根据时间范围并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2.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①原因(背景):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②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③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④变化(趋势):由……到……;越来越……。
3.先材料后所学知识;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2 表达规范
1.书写:单字清秀不潦草;整句成行不倾斜;全篇整洁无涂抹。
2.答题序号化(层级分明)、提示化(注明核心)、段落化(布局谋篇)。
3.语言表述学科化、准确化(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典题印证] 
(2014·杭州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节选)。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1866年
德国
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1875年
法国
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1876年
美国
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9年
德国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79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国的产品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在纽约市珍珠街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联成网络
1890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高达2 180万美元的产品
1902年
美国
已有发电厂3 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
德国
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材料二 1865年4月9日,持续四年之久的美国内战,以北方获得最后胜利而告结束,美国重新恢复了统一。……从1859至1899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由18.8亿美元增至114.07亿美元,增加近5倍。……轻重工业的比重,1860年为2.4∶1,1900年已改变1.2∶1……工农业的比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889年的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约2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但是,这种托拉斯一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陷于瓦解,正因为如此,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地域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电力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托拉斯”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及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中所列国家即可作答;根据材料一再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及电力发明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就可回答第二问。第(2)题由设问方式“根据材料一、二”可知本小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一、二。先归纳特点,由材料可知,美国在此阶段经济飞速发展,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颇为重视,据此可得出答案。根据材料中的提示以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第(3)题由材料中的“大生产者”“联合”“强制”等提示可知道“托拉斯”属于垄断组织。解答第二问时注意要分别从生产力和国际关系这两个角度来作答。
【答案】 (1)中心:欧洲及北美。(写美国、德国亦可)
影响: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为工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它使世界跃进了电气时代。推动了电气设备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连接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快,工业化基本完成,美国开始从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农业国家。
原因:美国的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形式:垄断组织。
影响:减少生产的无计划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导致大规模对外殖民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培养策略] 
主观题答题的失误与对策
1.失误
(1)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题,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丢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彻底读通读懂读明白,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才会有保证。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题,不能两者互补,致使思维不够辩证,答题内容不全面。
(3)答非所问或者遗漏知识点。答题中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楚。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要知道,判卷给分是各个设问分别给分的。
(4)观点的错误,立场的错误,使答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实事求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5)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因此,在答题中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
(6)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切忌答题只摆史实不讲道理,更忌空讲理论而没有史实做依据。
(7)论述杂乱无章,前后无序。克服的办法是要按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例清楚,语句通畅连贯。
(8)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因此在答题中一定要书写工整。
2.对策
类型一 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
再认再现型设问具有以下共性
(1)题干中包含“简述”“指出”和“结合所学知识”等提示性词汇和语句。
(2)试题的文字材料比较丰富,往往给考生作答提供一定的启发。
(3)要求回答“背景”“内容”和“表现”等陈述性知识,着重考查基础史实。
(4)答案主要来自教材,部分来自所给材料。
因此在复习和考试中需要注意
(1)全面夯实基础知识,重视主干知识以及细节部分的掌握和巩固。
(2)认真细致地审题,确定问题指向和性质,利用有关信息激发记忆,组织答案。
(3)留意分值,明确答案中可能出现的要点数量,突出重点。
类型二 史实和材料观点的比较
比较型题目的设问特征有
(1)主要从纵、横两个方向来命题,强调学科内综合与联系。
(2)提供比较对象、比较内容和比较点,指向性明确。
(3)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紧密结合,便于借助材料与课本迁移思考。
(4)立意清晰,要求通过比较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从知识来源看,比较型问题可分两种情况。
①答案主要来自教科书,学生要准确抓住题干所围绕的核心,按规定的比较角度和方向进行分析和阐释,避免离题偏题。
②大部分答案可依据材料本身获取,小部分来自教材,在这种情况下,读懂并理解材料,准确概括出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或观点至关重要。
类型三 史实和材料要点的概括
概括型问题的基本特征有
(1)设问多维展开,题目各问题之间基本上属于并列关系。具体而言,有的按照不同时间阶段来考查,有的按不同角度和方面来考查。
(2)设问层层相联,题目各问题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前序问题的答案构成后序问题的铺垫和基础,后序问题则是前序问题的延展或升华。
面对这一类型的试题
(1)做到两个“通读”:通读材料,明确各段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准问题核心和主干;通读问题,明确各问题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多维展开还是层层相联,便于理解命题立意和考查意图。
(2)做到两个“结合”:结合相关史实,确定回答范围和关键;结合相关论点,确定答题的指导思想。
[跟踪训练] 
(2015·泸州二诊)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图一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所见的世界
图二 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
材料三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材料四 胡绳是中国近代史的大家,1954年2月他发表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三次革命高潮”概念,1997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成为“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典范之作。
(1)指出两幅地图反映的“世界”有何不同。这种变化反映了欧洲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步。
(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内容。材料三中“全球史观”怎样突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偏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
(3)从胡绳归纳的“第二次革命高潮”的特点判断“第二次革命高潮”由哪两个事件构成?作者研究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什么?依据这一视角对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作简要评价。
【解析】 第(1)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图一地图的特点是世界只有亚欧非三大洲并以地中海为中心,而图二除了亚、欧、非三洲,还有美洲等,与现代地图接近。第一问的不同点依据上述分析归纳即可;第二问的进步则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自然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第(2)题的第一问的内容依据“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分析归纳;第二问突破应依据两种世界观的不同分析归纳,关键信息是: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第三问的原因应依据时间信息,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状况分析。第(3)题的第一问可从材料“主要是针对着外国帝国主义、出现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初步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失败了的政治改良运动”的特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只有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故第一问的两个事件是指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第二问考查历史观知识点,由“三次革命高潮”等关键信息分析可知是革命史观;第三问评价主要是阐述两者在救亡图存中的历史意义。
【答案】 (1)不同:图一的世界以地中海为中心,世界的范围是亚洲、欧洲、非洲(旧大陆);图二的世界地中海已不是中心,世界的范围还包括了南美洲、北美洲(新大陆)。
进步:新宇宙观形成,证明“地圆说”的科学性;冲击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权威。
(2)内容:宣扬白色人种的优越;强调西欧历史的价值。
突破:公正评价各时代和世界一切民族的建树;突破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世界历史。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确立欧洲的政治霸权;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伴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扩张到世界各地。
(3)事件: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
视角:革命史观。
评价: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一次爱国运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