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单元归纳提升
学科素养提升
(教师用书独具)
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析设题术语
1 表明与反映类
“表明了”是题干素材表层信息的获取,即直观的、较为显性的结论。“反映出”较接近于“体现了”,意即“经过逻辑上的、严谨的推理(或强有力的证据)而得来的间接结论……,”旨在考查题干素材深层次信息的理解。
[典题印证]
1.(2014·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17年”,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D项;日记反映的是某事件的局限性,故排除C项。材料“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等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选B项。
【答案】 B
[培养策略]
1.解答“表明了……”这类选择题应注意首先审题干所述史实反映的时空,然后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抓住其主旨,避免断章取义。
2.解答“反映了……”这类选择题应以解答“表明了……”类为基础,进一步透过史实的表层信息,探究其结论性或规律性。
[跟踪训练]
1.(2013·海南高考)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解析】 本题属于表明与反映类选择题,解答本题需抓住材料的主旨。从材料信息 “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段材料的主旨是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选择D项。
【答案】 D
2 逆向与程度类
逆向型选择题,就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或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的选择题,也称为否定型选择题。此种题型,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或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程度型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准确最完整,其他各项从切题上看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相比而言不够完整全面。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等词语。二是题干同备选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典题印证]
2.(2013·新课标全国卷I)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培养策略]
1.逆向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做逆向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与直选法相结合的办法,即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逐项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或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2.程度型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3)要特别注意获取和挖掘“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从干扰项设计的角度出发,应该思考四个选项之间存在的关联。它们往往存在质与量的关系,主与从关系,因与果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必然与偶然关系,局部与整体关系,个体与群众的关系等等。探究各选项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抓住问题的“最佳结合点”。
[跟踪训练]
2.下图是陈东鹏同学拍摄的《国民党一大旧址照片》,同学们就这张照片进行讨论时,有以下评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这次会议召开于1924年初的广州
B.参加这次会议的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
C.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三民主义思想的终结
D.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对国民党一大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初在广州召开,会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阐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故C项错误。
【答案】 C
3 因果与组合类
因果类型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分成两种情况:其一由结果推断出原因,题干为结果,选项是原因。提示语往往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源、主导原因、关键原因、是因为、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等。其二由原因推断出结果,题干为原因,选项是结果。提示语是结果是、影响有等等。
组合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此类选择题所要求答的内容往往由多个知识点组合而成,将选择项冠之以数字序号,正确答案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选项。
[典题印证]
3.(2013·天津高考)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信息“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二是全国报纸销量大幅增加。辛亥革命前后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是由封建帝国向民国转变的时代,人们期望通过阅读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所以答案是A项;《临时约法》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报纸业的发展,但不能体现销售量增多的信息,排除B项;C项大力倡导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普遍”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培养策略]
1.因果类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因果类型常出现的干扰项设置主要是“不同时期的因果混淆”“因果倒置”等手段,解题要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判断因果关系。题目中的根本原因具有必然、内在、深层的原因,对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又能制约相关其他诸多原因。根本原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重在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基本观点能力,不在历史知识含量。其选择一般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阶级本质、历史事物主要矛盾等角度分析。)而直接原因就是导火线。直接原因常重在考核历史知识含量。主要原因、重要原因、关键原因在四个选择项中相互比较分析中才能得出。
2.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从干扰项的设置分析,组合题有两种基本解法。其一,所有选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情况下,这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肯定,因为全部符合,也谈不上排除,称之为肯定法。其二,只要有一项是不符合题意,就可采用排除法,亦称筛选法。通过几次筛选,逐渐缩小范围圈,然后选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跟踪训练]
3.(2014·四川高考)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属于因果类选择题和组合类选择的结合。解答本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进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尽管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同苏联达成相关协议,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影响力远远大于苏联,在此时中苏存在意识形态分歧的背景下,苏联不会强烈支持中国,故①错误;在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上中美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美国需要中国的配合,故②正确;此时中美存在共同的意识形态,美国对中国影响力较大,故美国希望中国在联合国中协助其制衡苏联,故③正确;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国际地位因此大大提高,中国在联合国中取得相应地位是对中国反法西斯功绩的认可,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