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单元归纳提升
学科素养提升
(教师用书独具)
图表类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在图表题中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图能力欠缺,无法有效提取图表信息。
2.能够提取信息,却不能发现表面信息后隐含的深层信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思维单一,不关注图文联系。对于较复杂的图表,不能把握图表与图表、图表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4.数据转化能力较差,无法将图表中的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或文字信息叙述有偏差。
[典题印证]
(2013·江苏高考)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①________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②________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查,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解析】 第(1)题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及曲线图,再认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失业率变化的事件。第(2)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材料二认为罗斯福的个人魅力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此角度进行回答。第(3)题实际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为开放性问题,注意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1)重大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主要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3)史实: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4)略。
[培养策略]
图表题目的类型很多,有的是单一图表,有的是多个图表,有的是图表与文字的结合。解答这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第一步:关注标题和注释
(1)由于图表题文字材料比较少,我们只能通过标题来迅速确定材料的中心内容,从而明确答题方向。同时,标题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图表中各个参数的含义,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释是图表的补充,它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在审题时一定不能忽视。
第二步:关注量的变化
大多数图表,都是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显示历史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情况。要分析它是递增还是递减,是一直增(减)还是呈波浪形增(减);变化幅度大还是小;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地变还是仅在特殊时间段陡增或陡减。通过对变量进行分析,找出图表中数量强弱、增减的变化,进一步区分不同阶段的增减趋势和程度,从而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三步:关注特定的点
图表中有些特殊点,如起点、转折点、终点、交叉点等,往往隐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因此要做到“抓点求突破”。特别要注意这些点所对应的历史年代,从时间联想到历史事件,尤其是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或重要的时间点(段)。
第四步:审读设问
在审读设问时,首先要宏观分析各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是指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递进关系则是层层深入,基本顺序一般是:怎么样、为什么、有何影响。“怎么样”通常要求考生回答有怎样的变化。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图表反映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本质问题;“为什么”要求考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分析原因时要注意结合阶段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有何影响”,总结影响时要注意全面,如积极与消极、国际与国内、主观与客观、政治、经济与思想等。
[跟踪训练]
(2015·大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年份国别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1937年
41.4
12.5
9
6
3
4.8
1948年
56.4
11.7
4.3
4.1
2.1
1.5
——摘自王斯德等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摘自《简析“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战后的重建作用》
材料三 1947年6月出台的马歇尔计划对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一方面,美国政府认识到,只有欧洲的经济复兴了,“国际贸易组织”才会有现实的可能和基础。另一方面,美国将马歇尔计划视作“讨价还价的武器”,以此换取欧洲国家在关税减让及其他非贸易壁垒问题上作出让步,促使有关国家采取实际有效的步骤支持美国的多边自由贸易计划……1947年10月,与会各国签署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它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拥有经济优势的美国的意志和利益。
——摘自舒建中《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与美国对外政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7年美国的经济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本题属于图表类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中获取重要的信息,材料中“马歇尔计划对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本题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从政策的提出、提出的原因、结果以及评价等角度去综合概括作答。
【答案】 政策:提出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关贸总协定。
原因:二战后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结果: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复兴,促成冷战格局形成,削弱贸易壁垒,促成关贸总协定建立,有利于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形成。
关贸总协定: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评价:体现了拥有经济优势的美国的意志和利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