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海洋化学资源同步练习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多选题
1.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我国科学家研制了全球首套捕集二氧化碳合成甲醇(CH3OH)的装置,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以下是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H3OH的工艺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查阅资料:甲醇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熔点–97.8℃,沸点64.7℃。
A.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B.CO2合成CH3OH的反应,加入催化剂一定可增大CH3OH的质量
C.水蒸气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FeH2+Fe3O4
D.从甲醇与水的混合物中提取出甲醇的分离原理是利用它们的沸点不同
2.下表各组中,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 防止炸裂瓶底
B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向水中加入碎瓷石 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C 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得到更多的氧气
D 将较浑浊的泥沙水进行过滤前,须先静置一会儿 节省过滤时间
A.A B.B C.C D.D
3.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以下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错误的是
A.物质的制备:选择合适含氧元素的物质制取氧气
B.物质的鉴别: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三种气体
C.物质的应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取的各种气体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D.物质的分离: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取淡水
4.在下列实验操作(或措施)与理由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做电解水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加快,因氢氧化钠是催化剂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试验中红磷要足量——耗尽氧气
C.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瓶中放入沸石——加快蒸馏速度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5.下列依据实验目的进行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从空气中获取纯净的氮气 用木炭燃烧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观察颜色或闻气味
C 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蒸馏
D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加适量的水溶解,测量前后温度变化
A.A B.B C.C D.D
二、选择题
6.分离混合物是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界中物质的重要方法。分离混合物要根据各成分不同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滤法是根据混合物各种成分的粒子大小不同
B.结晶法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或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
C.蒸馏法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熔点不同
D.化学沉淀法是根据混合物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
7.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中学化学经常用到的操作手段,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A.酒精和水——(蒸馏) B.汽油和水——(过滤)
C.食盐和碘——(加热) D.泥沙和食盐——(溶解和过滤)
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海水淡化 活性炭吸附
B. 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 加入明矾
C.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观察现象
D. 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9.如图是蒸馏装置,蒸馏烧瓶中盛的是自来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装置的组装顺序是:下→上,左→右
B.蒸馏过程发生了水的状态的改变
C.蒸馏烧瓶和锥形瓶中的水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
D.使用冷凝管更有利于水蒸气的冷凝
10.从浩瀚的海洋里获取淡水,对解决淡水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是实验室模拟海水淡化的装置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淡化海水的原理是利用海水中各成分沸点不同
B.蒸发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分子体积变大
C.延长导管可使冷凝效果更好
D.可以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得到的水是否为淡水
11.下列知识的归纳中,说法均正确的选项是
A 影响环境的物质 B 化学之最
①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CO ②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SO2、NO2 ③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O3 ①密度最小的气体一氢气 ②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一钠元素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一铁元素
C 物质的结构 D 现象的解释
①C60一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 ②S和S2-质子数相同 ③ 与 的化学性质相似,因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 ①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一温度升高,原子体积变大 ②糖是甜的,醋是酸的 一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③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 一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A.A B.B C.C D.D
12.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分具有不同的
A.熔点 B.密度 C.沸点 D.溶解性
13.下列有关海洋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NaCl
B.膜法淡化海水是利用了海水中各组分的颗粒大小不同
C.海底的可燃冰大量燃烧后,不会造成温室效应
D.可以从海水中直接提取纯碱
14.小明在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高锰酸钾使水变成紫红色,他制得的蒸馏水颜色将是
A.无色 B.白色 C.红色 D.微带点红色
15.空气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生产重水时,需对天然水进行净化。下列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沉降 B.吸附 C.过滤 D.蒸馏
三、综合应用题
16.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水是常见的溶剂,将下列生活中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蔗糖 B 纯碱 C 食盐 D 花生油
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需要水 g。
(2)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①消毒杀菌②过滤③蒸馏④活性炭吸附⑤加明矾吸附沉降。天然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杂质,要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中的自来水,所选用的净化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是(填序号) 。
(3)漂白粉可用于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 。
(4)一种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具有高效消毒作用,该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5)工业上可用海水提取粗盐后的母液来提取金属镁,其流程如下:
该流程中,加溶液A时所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其中没有发生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和 。
17.2022 年 3 月 22 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其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
(1)地下水是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在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棉花、细沙和小卵石在净水中的作用是 。
(3)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 。
(4)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直饮水机,能将自来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得到可直接饮用水,其处理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吸附罐中固体颗粒的主要作用是 ,该过程是 变化,紫外线灯管照射的作用是 。请写出证明该直饮水是软水的实验方案为 。
(5)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过氧化氢可用于消毒杀菌,具有不稳定性。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均发现了过氧化氢的存在。
研究显示: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 10 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水微滴中形成的过氧化氢含量随液滴尺寸的增大而减少。过氧化氢的产生量与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使用硅材料、相对湿度为 55%时,得到过氧化氢的最大浓度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B.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冷凝得到的液滴一定为纯净物
C.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冷凝可用于材料表面的绿色消毒
D.水蒸气冷凝为水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②图中 a 点(-2.8℃)未生成过氧化氢的原因可能是 。
18.某学习小组用U型管设计新装置对水的组成实验进行验证。
(1)在图1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水中加入NaOH等物质增强水的导电性。
(2)实验中,一位同学误将NaCl当作NaOH放入了水中,发现一端产生的气体呈黄绿色。查阅资料发现,NaCl参与了化学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 H2↑,推测Cl2会从图1装置中 端排出(选填“a”或“b”)。
(3)在学习了NaCl的相关知识后,了解到NaC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取NaOH、Cl2等物质。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从K处导出部分溶液作为待测液用图2所示的实验步骤进行探究。(忽略其他可能发生的反应对以下实验的影响)
【实验目的】测定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Ⅰ.甲组同学取10g待测液,选用氯化镁溶液作为X,按图2进行实验。
①步骤②加入X后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步骤②中,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足量的具体操作: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②最终称得沉淀物1.16g,计算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若缺少步骤④的操作,所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没影响”)。
Ⅱ.乙组同学取ag待测液,选用硝酸镁固体作为X,按图2进行实验。
①测定出20℃时,溶液的质量与加入固体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P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图3实验过程中溶液产生现象为 ,反应生成Mg(OH)2沉淀的质量为 g(只用a、b、c、m、n表示)。
(4)丙组用O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同时采集。向待测液溶液中硝酸镁固体,至其中的NaOH恰好完全反应。部分实验数据如图4所示(提示: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c点时溶液的电导率不为零,此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填符号)。
参考答案:
1.AD
2.BD
3.BD
4.BD
5.CD
6.C
7.B
8.C
9.C
10.B
11.A
12.C
13.B
14.A
15.D
16. D 75 ⑤②④① CO2 +6 置换反应
17.(1)混合物
(2)过滤(或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等)
(3)防止液体暴沸或防止水加热时暴沸
(4) 吸附色素,除去异味 物理 消毒杀菌 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大量泡沫(少量浮渣)
(5) B 温度过低
18.(1)
(2)b
(3)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镁过量; 偏大 、/硝酸钠、硝酸镁 有白色沉淀产生 a+n-b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