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归纳+学科素养提升):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归纳+学科素养提升):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5 21:19:22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学科素养提升
(教师用书独具)
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读出材料信息
读取信息
1.体现非选择题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2.读材料正文是读题的核心任务,在阅读过程当中要动笔圈画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3.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典题印证] 
(2014·广东高考)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力织成也。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阅读技巧


题引
要旨
命题意图、考查内容
在有题引的情况下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命题立意和考向,便于下面各则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本题主要考查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的不同反映,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
属性
类别
文献型、图片型
文献材料和图片类材料兼具(需明确这两类材料的一般审读技巧)
材料
出处
作者身份、标题信息
《盛世危言》和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分别反映了相应材料的时代和知识范畴。本题所及材料出处著作的作者并非学生所学知识所及人物,不了解也不影响解题


时空
定位
发生时段、涉及地区(领域)
“道光年间”“20世纪初”“1950年”“1947年”
关键
词句
材料结

材料一属于归纳法,材料侧重当时经济结构的状况,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小农经济进行分析;材料二属叙述式表述(主要表述了小农经济相关知识);材料三通过影片叙述的方式侧重当时美国对马歇尔计划的宣传。材料四则通过图片的形式表达出苏联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看法
命题
主旨
组题主线
据材料和设问,可知材料分别反映的是——材料一:受西方影响,中国自然经济趋于瓦解;材料二: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美国对马歇尔计划给西欧带来的积极影响;材料四:反映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讽刺。四则材料组合起来体现了命题立意的核心是对同一历史史实,不同史料的看法。
【答案】 (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培养策略] 
主观题材料阅读的“两项注意”“三种类型”“四个步骤”
1.“两项注意”
(1)注意辨析观点真伪与正误
由于受时代局限性以及记录者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因素的影响,材料记录的史实、陈述的观点可能存在真与伪、正与误的区别。因此,对材料应搜集大量可靠信息,对其观点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
(2)注意辨识观点的表象与实质
由于受时代局限性以及记录者认知能力因素的影响,材料中表述的内容可能只涉及表面现象。因此,对材料应由表及里的分析。
2.“三种类型”
(1)文字型材料
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2)数据型材料
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3)图片型材料
注意围绕图片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观察图片内容,特别是带有文字的图片;注意图片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片内容所反映的史实。图片型材料一般有历史地图、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等几种类型,其解题关键是“里里外外,看清注解”;注意历史特征明显的细节,如什物、着装等等。
3.“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
有效信息的“有效”都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而言的,没有问题也就谈不上“有效”。所以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
(2)抓关键词
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3)划分层次
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因此,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要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4)回归教材
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三是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跟踪训练]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
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审清题目设问。第(1)题,依据材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撼动”等信息,从新中国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中法建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等角度加以说明。第(2)题,注意题眼“法国文学家”,列举三位法国作家及其作品、文学流派或评价,结合所学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的法国作家来回答。
【答案】 (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2)①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②司汤达,《红与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③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④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