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评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根据拼音写字词。(6分)
1.除夕夜,家家户户吃jiǎo( )子, rán( )放鞭炮,灯火通xiāo( )达旦地亮着。
2.zhōu( )已经áo ( )好了,你们可以用汤 chí( )舀着吃了。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3分)
1.札札弄机杼 ( )
A.演奏乐器。 B.巷。 C.欺侮,作弄。 D.用手把玩。
2.今夜月明人尽望 ( )
A.完,没有了。 B.达到极限。 C.终,止。 D.全,全部。
3.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 )
A.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B. 合乎标准或常理,行为端正老实。
三、词语练习。(9分)
1.辨字组词。(4分)
摊( ) 咽( ) 鸦( ) 侯( )
滩( ) 烟( ) 雅( ) 候( )
2.下列词语中,可与“截然不同”替换的一项是( )。(2分)
A.迥然不同 B.截然相反 C.大同小异 D.如出一辙
3.用“惊”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空。(3分)
(1)“呃……”他( )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2)她一出场,( )四座。
(3)精巧的工艺品令人( )不已。
四、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8分)
( )然不( ) 悬( )结( ) 万( )更( )
( )堂大( ) ( )心所( ) ( )面( )牙
1.过春节的时候,大街小巷( ),处处充满欢乐的气氛。
2.奋斗与不奋斗,造就的结果( )。
五、句子练习。(8分)
1.按要求写句子。(6分)
(1)艺人们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缩句)
(2)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改为陈述句)
(3)藏戏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 一钹为其伴奏。
(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2.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2分)
(1)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 )
(2)正月十五,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 )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北京的春节》一文按照 顺序,描述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表现了春节的 ,表达了作者对 之情。
2.《腊八粥》一文主要写了 和 两件事, 是详写,
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3.“时间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要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去后悔。”这个 意思可以用《长歌行》中的这两句诗表示: , .
4.《寒食》一诗中的“ , ”描写了寒食节春花乘风满城飞舞,柳树随风摇曳的画面。
七、阅读理解。(24分)
(一)课内阅读。(9分)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莱,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
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这段话可分两层,具体依据是( )。(2分)
A.先总体写中心意思,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做年菜、穿新衣 、 、 、灯火通宵、 、吃团圆饭、 。(4分)
3.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 、 、 三个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3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硷 (jiǎn, 同“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bèi )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几十年来, 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子孙绵 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 是为乞丐大量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 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
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 ”母亲正色道:“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 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 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的 月初 除了吃粽子的习俗,还有 、
等。为节日赋诗也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下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是( )。
(5分)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碧艾香蒲处处忙 C.玉颗珊珊下月轮
2.文章围绕“富贵粽”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简洁概括。从中体会到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3.“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联系上下文,这句话中“美其名曰”的用意在于体现( )。(2分)
A.母亲信佛,这样命名符合母亲的信仰。
B.母亲祈愿吃了“富贵粽”的乞丐能够有福。
C.母亲想让自己的粽子名字听起来有喜气。
4.读了母亲教育“我”要如何看待乞丐的这段话后,你有什么感受 请联系生活写一写。
(4分)
八、习作。(30分)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 请你介绍一种风俗。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第一单元测评卷
一、1.饺 燃 宵 2.粥 熬 匙
二、1.D 2.D 3.A
三、1. 沙滩 烟花 2.A 3.(1)惊异 (2)惊艳 (3)惊叹
四、截 同 灯 彩 象 新 哄 笑 随 欲 青 獠
1.悬灯结彩 2.截然不同
五、1.(1)艺人们演绎着故事。
(2)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3)藏又 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2.(1)动作描写 (2)环境描写
六、1.时间 隆重和热闹 传统文化的喜爱
2.等粥 吃粥 等粥 吃粥 使文章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3.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七、(一)1.A
2.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守岁
3.香味 色彩 声音
(二)1.五 五 赛龙舟 插艾草 B
2.端午节“我”和长工阿荣给乞丐分棕子,母亲告 诉“我”要惜福。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能 干、心地善良的传统妇女。
3.B
4.示例:当面临困难时,我们要想办法克服,要相 信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们也要对弱者生出怜悯之情,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尽力去帮助他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