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佛教传入
西学东渐
影响世界
概念辨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主题: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因互鉴而丰富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并影响世界
佛教传入
【知识梳理】
1.开始传入:
2.发展情况: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两汉之际
日趋兴盛,三教合一;
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任务要求:快速浏览第一子目第2段,
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
1.两汉时期,佛教能不能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
提示:儒家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伦理纲常、忠孝仁义等等;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剃度出家。
思路: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百姓普遍接受儒家的思想观念,无法认同佛教剃度出家等理念。
2.魏晋时期,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示:新思想被快速接受的原因可以从时代背景、统治者、名士、民众、旧思想本身问题等角度考虑。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二: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
材料三:儒家所宣扬的仁孝等理念在这一时期似乎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材料四: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材料五:各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①时代背景:
②民众:
③儒学自身:
④统治者:
⑤名士:
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痛苦无奈,求佛满足精神上的慰藉。
逐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通过佛教麻醉控制人民,维护统治。
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佛教传入
【知识梳理】
1.开始传入:
2.发展情况: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3.佛教影响:
两汉之际
日趋兴盛,三教合一;
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文学艺术
建筑
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道教
儒家
佛教
五戒
戒杀
戒盗
戒邪淫
戒酒
戒妄语
五戒
仁
义
礼
智
信
五常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饮酒
不妄语
“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如来,
佛祖右手边(南)为老子,
左手边(北)为孔子。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始建于北魏,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
三生有幸、前果、自作自受等
你还知道哪些词语是来源于佛教?
你知道“诗佛”是谁吗?
佛教试图解决的问题: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叹白发
唐·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
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解决了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下图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它取材于佛教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佛陀、菩萨等佛教形象在画中则成为道教的天尊、星君等,画面中的君王、后妃等形象则是唐代上层贵族的真实写照。这说明,该画作( )
A.体现了“得意忘形”的画风
B.展现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特点C.反映了唐朝艺术繁荣的概况
D.讲究借物抒情的神韵与意趣
B
谁的境界更高?
《修行偈颂》
神秀大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悟到了“空”的境界。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C
1.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2.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
3.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
4.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灭佛”?
③劳动力减少,影响社会生产。
“三武一宗”灭佛: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大规模的摧毁寺庙。
①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④佛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②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破坏家庭秩序。
西学东渐
【知识梳理】
第一次西学东渐
时间:
人物:
内容:
第二次西学东渐
时间:
背景:
阶段:
明末清初
西: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中: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
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天文等
19世纪中叶
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近代西学东渐—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趋势 派别和代表人物 主张 实践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四洲志》
《海国图志》
京师同文馆、
新式学堂、留学生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无产阶级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器物
制度
思想
学有所思:根据所学知识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背景:
前者是在中国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
内容不同:
前者内容主要是自然科学,
后者则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主体和目的不同:
前者以西方传教士为主,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
后者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目的是救亡图存。
帝国时代
明末清初"西学东来"
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转型时代
晚清(近代以来)
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
抵抗派、洋务派
维新派、革命派
先进民主主义者
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影响世界
1.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等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前4-3世纪
3-5世纪
4世纪以后
7世纪
7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日本平假名、片假名
越南喃字
2.中学西渐——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进步
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对西欧国家的影响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活动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情感升华
感受习主席的嘱托,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