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最后一课都德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背景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小说常识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捂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咽督学 膝头 小 弗 郎 士duó hǎo sǒu ào wǔ chéng yào shi qí d?o g?ng yèdū xī fú láng旷课 督学 赚钱
溜冰 气氛 诧异 惨白kuàng dū zhuànliū fēn chà cǎn多音多义字:( )宁可( )安宁nìngníng( )字帖( )请帖( )妥帖( )强迫( )强劲( )倔强tiètiětiēqiángqi?ngjiàng咽( )咽喉( )细嚼慢咽( )呜咽yānyànyè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征发:
喧闹:觉得意外和奇怪。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哽,声气阻塞。 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解释词语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喧哗热闹。1本文的题目《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了什么特殊含义? 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在这最后一课中,整个沦陷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亡国之恨都在这最后一课中迸发了出来。 2.阅读小说要抓住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三要素课文情节及结构
一、上课路上
二、上课前
三、上课中
四、下课后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1-6) (7-10) (11-23) (24-29) 一、(1~6)序幕。
二、(7~10)开端。
三、(11~23)发展。
四、(24~29)高潮和结局。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上学路上 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阅读1——6段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小弗郎士到野外去玩玩吧天空那么暖和,那么晴朗!又出了什么事啦?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 先生的小院子了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天气”“画眉”
风和日丽“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态。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埋下伏笔。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意志力(能管得住自己) 、爱憎分明、有很强的自尊心的孩子。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阅读第7~10段 阅读、
思考:
小弗郎士
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
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
异乎寻常的情况?
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默读·讨论·理解气氛学生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还有镇上的人。默读·讨论·理解教师平时今天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小结:对课堂气氛的描写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用对比手法,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讨论第11~16段: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
息时,连用两个“最后”,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
情?朗读时语气是否
应该有区别?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1).表现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2).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愤慨的心情。
要读出沉重的语气;
第二个“最后”表现他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读时要把语调稍微提高一点,沉重中
吐出一点希望来。
语言品读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戴呢?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重视”;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
肃”。柔和:对孩子充
满了爱;严肃,怀着
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
消息。
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的,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难过,为贪玩而懊悔,讨厌的书变成老朋友(舍不得);
本来是害怕,讨厌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同情、理解、尊敬、依恋之情;通过韩麦尔先生语重心长,又柔和又严肃的话语,他感到了就要失去国土的痛苦。
本来还觉得有趣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用“这些坏家伙”来称呼他们。
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表达了小弗郎士难过、愤慨的心情。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同情、理解、尊敬、依恋,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不懂事——热爱祖国) 。
思考: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
时, 讲了哪些话?可概括为几点?
分析第17~20段(1)、对阿尔萨斯的人进行了分析: 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上亡国奴。 (2)、对家长和老师自己进行分析: 对阿尔萨斯的人的直率批评和自责。 (3)、赞美法语。 (4)、说明牢记祖国语言的意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全句意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0段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洛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第21——23段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分析人物形象重点研习(24-29段)2.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1.刻画韩麦尔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4.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3.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明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因为这一动作倾注了他爱国 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神态,动作 语言等描写方法,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归纳韩麦尔先生拓展延伸:学习了这篇小说,你有哪些新的感受?受到那些启发?拓展延伸感悟 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的音节都有声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它的结构简单,句法灵活,易学易用.它的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既能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描绘得生动逼真,又能将深刻微妙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也是爱国的体现.黄河的奔腾 磅礴 雄伟的气势诗歌庄严 严肃 悲愤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小说23段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受到老师的影响,
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深刻理解,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从不懂事,贪玩――逐渐懂得失去国土的痛苦――激起了爱国,恨敌人的感情。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神态、语言、动作描写2、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两者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的民族语言、祖国的语言告别,这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4、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5、“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使出全身力量”:倾注他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
“法兰西万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挚的爱,而且坚信法兰西必胜。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深化了主题。6、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虽然他对祖国充满必胜的信念,但是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韩麦尔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普通人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爱国者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最后一次上课。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1)穿礼服
2)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
3)赞美法国语言
4)下课时脸色惨白
5)尽全力书写“法兰西万岁”课件53张PPT。 走近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按篇幅、容量分﹛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天气不错哟老爸,快点啦!呃 呃情节:
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作者简介: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发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
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共计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哽住赚钱捂住踱步惩罚祈祷诧异宛转喧闹皱边肃静懊悔钥匙郝叟胳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返回目录需要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宁可( )安宁nìngníng( )字帖( )请贴( )妥帖( )强迫( )强劲( )倔强tiètiětiēqiángqi?ngjiàng自由读课文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3、漫谈阅读感受2、复述课文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讨论:平日上课最后一课上课前,开课桌,
关课桌,捂着耳
朵大声背书啦……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
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
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
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静一点“……平时,我
迟到,会遭到韩麦尔
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老师穿……打……戴……(和平时不一样)
气氛学生老师上学路上最后一课下课前情节结构
一、上学路上
二、最后一课
三、下课之前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安排情节 (1-6) (7-23) (24-29) 1、上课前的不平常
(7~10)2、“最后一课”的意义
(11~16)3、师生课上认真的教与学情景
(17~2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二、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 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1、写小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2、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3、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三、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2、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把最后一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具有了庄严的意义。想一想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圈划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小弗郎士到野外去玩玩吧天空那么暖和,
那么晴朗!又出了
什么事啦? 我想他在
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了里。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些 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怕老师、幼稚、不爱学习、贪玩 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有较强的意志力 我们的一切 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 内心爱憎分明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有自尊心,给读者造成悬念 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最后一课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可怜的人!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害怕考问
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总结: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什么变化?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后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贪玩不
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
不懂事 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的变化热爱法语;
理解同情并
敬爱老师;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是一个人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与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着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副标题:阿尔萨斯身省
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韩麦尔先生默读课文,标出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该人物的?
分析人物形象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1、一个十分严厉的
老师(大铁戒尺)虽然迟到,
居然如此温和实在让人感
到诧异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 只有在重大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如此打扮。 2、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什么呢?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
突然要离他而去一生要与之相伴的母语,
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3、韩麦尔先生
奋笔写下了
“法兰西万岁”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环境变亡国痛民族恨爱国情??小弗郎士
(心理) 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质疑 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提示: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
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细节描写
小弗郎士看到的韩麦尔的衣着 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心中充满爱国之情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小弗郎士听到的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句的含义是什么?比喻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生命。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就会随时激发爱国热情和斗争信心,这就好像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之所以用监狱之类作比喻是因为:在侵略者的残暴压制下,人们将被迫接受奴化教育,这意味着在精神上、文化学习上完全失去自由,这无异于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小弗郎士想的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
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而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
“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学习启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拓展训练: 以《下课以后》为题,以第一人称为小弗朗士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
利用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最后一课》(2课时)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都德及写作背景。
2、积累小说的相关知识,完成《助学》的预习积累2。
3、朗读课文。
要求: ①解决文章的基础性的生字、词。②达到详细复述故事情节。
相关课程标准:
“在朗读课文过程中,领悟内容,揣摩人物个性。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得到个性化启迪。”“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最后一课”上出现的异常现象。
2、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把握关键情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小说作品的复述能力。
3、分析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评价任务: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根据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4、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分析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情境引入。
王二小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赞美。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再去认识一个小学生,看他又是如何爱国的。
二、检查预习。
1、给黑体字注音。
膝(xī)盖?? ?诧(chà)异?? ?惩(chéng)罚??? 钥(yào)匙(shi)?
午祷(dǎo)??? ?挟(xié)持??? ? 懊 (ào) 悔?? 霹(pī )雳(lì )
栅(zhà)栏 鲈( lú )鱼 难堪( kān )
2、理解词语意思。
①难堪 :难以忍受。
②诧异:表示感到惊奇或奇怪。
③懊悔:对所做的事情在发生后后悔。
④惨白 :苍白。
⑤晴天霹雳 :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事情。
3、了解作者: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介绍背景:
19世纪60年代,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为争夺称霸欧洲的低位导致了为期十个月的普法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4、文体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详细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并说出情节内容。
(提示: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明确:
开端 :上学路上。写小弗朗茨见闻和心理活动。
发展 :上课之前。 写小弗朗茨跑到学校以后发现了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高潮:上课之中。写哈墨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朗茨的感受。
结局:宣布下课。写哈默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和不屈精神。
(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法国阿尔萨斯省被普鲁士军队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刻画了小弗朗茨和哈默尔老师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再读课文,根据问题完成表格:(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要写这些不同?
?
平 时
最后一课
写作原因
气氛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阵乱哄哄,街上都听的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课堂有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
通过对比体现不平常,为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烘托出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同时加深悬念。
学生
?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
?学生都整整齐齐的坐在各自的座位上。
老师
?用大铁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安静一点!”平时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老师挟着那可怕的铁戒尺走来走去。今天迟到,先生温和的叫小弗朗茨“快做到你的位子上吧”。还穿着上级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装。教室的后面还坐满了村子里的人。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走进小弗朗茨,谈一谈你对小弗朗茨的认识。
(1)我读出:
A、初识的小弗朗茨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从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生:贪玩、幼稚,但也有自制力的孩子。从“那天早晨,我很早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B、课堂中的小弗朗茨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通过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生:爱学习、懂事,爱祖国的孩子,通过心理描写来体现的。
(2)、找出小弗朗茨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① 啊,那些混账东西…… (对敌人的憎恨)
② 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文课! (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眷念)
③ 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 ( 正在觉醒)
④ 这个可怜的人啊!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⑤他所讲的容易,我都觉得很好懂,很好懂! (热爱祖国语言)
⑥“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鸣唱!”(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
⑦唉!我将永远记得这最后的一课。 ( 热爱祖国)
(3)、总结小弗朗茨的变化:
贪玩不爱学习 → 热爱法语;
怕老师 →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幼稚不懂事 → 热爱祖国。
(4)、小弗朗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明确:哈默尔先生的爱国思想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国行为的影响。
师小结: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哈默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茨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2、细读课文,作者在刻画哈默尔先生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这样写的作用。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
? 生:外貌描写:“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身服装是他上级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
?师: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生:这是表示对就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生:神态描写:“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刻画了哈默尔先生对最后一刻的眷恋,对将要失去故土的难舍、悲痛心理。)
生:神态描写:“忽然教堂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想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起来了,哈默尔先生脸色惨白,……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
师:为什么哈默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生:“惨白”是哈默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表现。“高大”是“我”对哈默尔先生爱国之情的崇敬。
生:动作和神态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按着粉笔,用最大的字母写出:“法兰西万岁!”
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课上完了……去吧。”
师:怎样理解哈默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生: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对国土沦丧的痛苦和悲愤。集中体现了他爱国主义情感。
生: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写出了哈默尔先生悲痛难以言表的心情。)
生:语言描写: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师: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生:哈墨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生:语言描写: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师: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比喻: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
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牢房。
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
师小结:文章对哈默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二)、品读课文,探究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过渡语: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独立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推荐一人班上交流。)
生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生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朗茨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联想,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概括形象,归纳主题
1、通过学习,你心中的小弗朗茨和哈默尔先生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小弗朗茨开始幼稚贪玩、不爱学习。后来,爱学习,懂事,爱祖国。
哈默尔先生:是一个温和、严肃、忠心爱国的人。
2、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朗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
生:爱国,首先学好我们的母语。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生: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2、收集有关“爱国”的诗句。
板书设计:
最 后 一 课
都德
人物形象:
小弗朗茨:幼稚、贪玩;懂事、爱祖国。
哈默尔 :温和、严肃、忠心爱国的人。
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如何教好这篇文章,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我想首先要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再结合小说的要素,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理清结构层次,再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品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要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读懂文本,就要求学生课前能够详细的复述课文,加强朗读。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课件42张PPT。 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为发现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同学们知道这个科学家是谁吗? 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 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丁肇中 因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最 后 一 课(法) 都德 都德(1840年~1897年),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都德家世贫穷,因为母亲酷爱读书,所以自幼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迫于穷困,15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辅导员。17岁时在哥哥的帮助下,带着诗作《女恋人》(1857)到巴黎,侧身转投文学界,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创作的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年~1871年间普鲁士王国同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简称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两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东部的割让给普鲁士。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普鲁士政府不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方的学校继续学法语。本文写的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 法国东部地区,即普法战争后法国于1871年割让给德国的领土。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块土地归还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占领,后又归还法国。法国修改了许多战前与当地自主独立主义相抵触的政府政策,因此,自治运动大部分销声匿迹。称为阿尔萨斯语的日耳曼方言仍为当地的通用语。学校里既教法语,也教德语。阿尔萨斯和洛林一样都是德国白酒的著名产地,当地生产的白酒都以德国命名方式命名。补充资料:gěngzhuànwǔduóchéngqídǎowǎnchàxuāngē bodūsùàoyàoshihǎo sǒu
读准下列字音:哽住赚钱捂住踱步惩罚祈祷宛转诧异喧闹胳膊督学肃静懊悔钥匙郝叟小弗郎士fú láng1郝
2叟
3哽
4懊悔
5祈祷hǎo
sǒu
gěng
ào
qídǎo
姓。老年男子。如:童叟无欺、老叟。①食物堵塞咽喉;噎。
②因感情激动而声气阻塞。如哽咽、哽塞。因自己的言行失误而烦恼后悔。信仰宗教的人向神灵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应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宁可( )安宁nìngníng( )字帖( )请帖( )妥帖( )强迫( )强劲( )倔强tiètiětiēqiángqi?ngjiàng 小说三要素:人物 情节 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听读课文的同时,思考下面问题:1、本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2、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法国阿尔萨斯人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一、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的见闻。
二、 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情景,
小弗郎士的转变。
三、 韩麦尔先生
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1-6) (7-23) (24-29) 发展高潮、
结局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安排情节 :开端(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11-16)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17-23)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1、朗读第一部分,请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天气”“画眉”等景物描写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做好铺垫。 2、阅读第二部分,请你找一找这天上课前的情形和往日有何不同?其原因何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还有镇上的人。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到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表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为什么禁止教法语,只能教德语?
入侵者不满足于仅仅占领土地,更要占领人心,而占领人心的关键,是从根底上摧毁被占领民族的文化,而摧毁其文化的关键,是禁止其下代接受本民族语言的教育,这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能力提升亡国之痛?(土地+文化)奴化教育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以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 不仅痛在土地的沦丧,更在民族文化的毁灭,尤在民族语言在下一代中彻底消灭!真正的亡国之痛人物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走近韩麦尔先生2.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表现了他的哪些特点?
作者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角叙述,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的。(7)动作描写严厉 (9)语言描写善良、温和(10)外貌描写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18)语言描写对大家的批评 沉重的心情,民族责任感、爱国热情(22)神态描写对教学环境、对学生、对母语教学的留恋。强烈的自责(19)语言描写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对祖国语言和祖国的深情。(20)语言描写(20段)“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有什么含义?比喻把法语这样的打破侵略封锁的武器比作钥匙。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全句的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取得民族的解放。 民族语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而民族文化是个人和民族的生存之根。第三部分(24-29)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神态——“脸色惨白” 动作——语言——“我——我——”,但是他哽住了“转…拿…使…写……:法兰西万岁!”“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钟声意味着最后一课的结束,阿尔萨斯人必须接受残酷的现实。表现了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内心沉痛 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2.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走近小弗郎士1.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表现了他的哪些特点?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小弗朗士对学习、老师、祖国等几个方面的变化。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怕老师、幼稚、贪玩、不爱学习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有自制力 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 朦胧的爱国心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上学路上的小弗郎士“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上课之前上
课
之
中1、“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2、“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3、“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4、“心里挺难受的,头也不敢抬起来。”5、“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听懂。”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6、“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其作用何在?心理描写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害怕诧异 难过
懊悔 珍惜
悲愤 (幼稚) (成熟) 爱国意识慢慢成长小弗朗士“成长的故事” 在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下,我们看到了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根本性的变化,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弗朗士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平 时 最后一课 对入侵者 对老师 对法语学习对法国 不太在意 害怕 讨厌、害怕 痛恨、愤慨重视、珍惜、热爱理解、同情、尊重、热爱朦胧热爱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祖国被侵略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走向成熟。小弗朗士的变化说明了最后一课的教育作用,烘托、陪衬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原因1、认识到了残酷的现实。
2、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爱国情感的感染。
3、内心具有的朦胧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在正常情况,太平年月里,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国家的存在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意义,爱国是自自然然,无须特意强调的:但是,到了国家有难、民族危亡的时候,人们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而爆发的爱国情怀,就具有了震撼力。
——著名人文学者、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老舍 《 猫城记》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细节赏析:1、(14段、20段、22段)
心理:“可怜的人!”为什么小弗朗士认为韩麦尔先生是“可伶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
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反复,强调阿尔萨斯和祖国永远在一起,表明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2、(21段)“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请从内容和手法上赏析这句话。比喻,表现了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表明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3、 心理:(21段)“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细节,反映了小弗郎士怎样的心理? 表达出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4、 心理:(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高大。”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表现出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上“最后一课”,这是一场引导、争夺下一代的生死搏斗:年轻一代将决定法兰西的未来。而通过这 “ 最后一课 ” ,小弗朗士,法兰西的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 ,这才是最重要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小说为什么选取从小弗朗士的
视角来叙述故事呢?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初一语文实用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
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
突出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
难
点
1、??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节描写的作用。
方
法
朗读讨论分析法
手
段
课
时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2、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3、介绍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教
学
过
程
4、检查预习:
(1)生字: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 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踱(duó)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 懊(ào)?皱(zhòu)
(2)解词: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宛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 上课前、上课中)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3、同学复述课文,其余的同学点评他的复述有哪些长处和不足。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一、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a.“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b.“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c.“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d.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a.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b.?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c.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
(2)课后练习二:
A、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B、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C、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D、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
教学理解与补充
教
学
过
程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3、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4、完成课后练习三。
5、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化? ???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6、总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任命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
教学理解与补充
教
学
过
程
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
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
的巨大教育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
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
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问题探究: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5、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教学理解与补充
6、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五、总结: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哲学、军事、科学、文学著作,都是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外国无论哪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无论它表达的思想多么深邃,感情多么微妙,都可以用中文准确地翻译出来。我们祖国的语言又简洁明了,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成的各种文本,其中中文的文本都是最薄的。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汉字最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汉字又很便于编码输入电脑,因此汉字将是信息时代大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所以,爱我们的母语吧!它也是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
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 小弗郎士????????? ?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作
业
资源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课后反思
个
性
设
计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则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 一的坚定意志。 【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同时,这种种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震动,表达了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话题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 明确: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②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③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朗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变化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话题三: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你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并加以生动感人的解说吗? 明确:文章着力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用他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他对祖国和祖国文字的深沉的爱。具体表现在: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深情,对亡国的悲痛,对最后一课的重视,对小弗朗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所引起的内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赞美,对学生专心学习法国文字的沉思,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教师先示例:“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惨白的脸色”是令人心碎的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结束。韩麦尔先生无比悲愤和哀痛地“使出全身力气”写的“法兰西万岁”,既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更是在唤醒所有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是在向法国人民高呼:团结起来,祖国必胜。然后让学生寻找、交流,教师精彩点评。) 2、学生与教师交流: 话题一:关于普法战争,你知道多少? 明确:《最后一课》写在普法战争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的欧洲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帝国主义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战争,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的1/3的土地。这时,法国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士兵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强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 话题二:文章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明确: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话题三:文中有许多和《短文两篇》中一样的细节描写,请你举出两例,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如接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的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思考)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话题二:说说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热情。
(通过学生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多种性格的揣摩,更深入地领会文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话题三:如今,学外语是一种潮流,该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评价?“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民族语言真的如此神奇吗? 明确:无论学好多少外语,但只有祖国的语言是最丰富、最美妙的。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热情,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别是身为法国人,生活在法国的土地上,却被异域统治者强迫不说法语而说德语的时候,民族的语言更能激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话题四: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明确:简要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领会选材的技巧。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① 让小弗朗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村镇府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② 通过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③ 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话题三:如果文章用第一人称写作,可以吗?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为什么? 话题四:如果以韩麦尔先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写作,文章会如何变化?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 明确:上述两个话题是让学生领会本文精彩的心理描写。
四、链接生活 1、你在生活经历中,有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在电视机前看到我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2、在当今和平发展年代,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五、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祖国的语言和学习语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除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文中还有什么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加以评说吗? 3、学完这篇文章,再看课题《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六、练习处理 1、注意下列加线字的读音: 哽 赚钱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2、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用第一人称写写小弗朗士。 3、课外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
最后一课》
二. 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2. 小说的要素。
?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
四. 课文分析: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
(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
?
平? 日? 上? 课
?
最? 后? 一? 课
?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
?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
?
?
?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
?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
(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
(五)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
(六)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
(七)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 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
(八)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
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
(九)品味语言。
1. 读24-29节。问题: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
五.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
2. 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心理描写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是一种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段。它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深刻、感人。文学作品要做到人的形象外部风貌和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借助于心理描写。怎样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呢?让我们重温一下都德的《最后一课》吧。
一、心理独白法。《最后一课》在表现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时成功地运用了心理独白法。文章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句心理独白领起,然后用“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不能看见他了”这一大段内心独白式心理描写,表现小弗朗士的痛苦、懊悔以及由国家危亡引发的爱国情、亡国恨。
二、动作折射法。《最后一课》的结尾,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接着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在这些描写中,没有出现一个直接点出心理的词语,而是描写了“朝”、“拿”、“写”、“靠”、“做手势”等一系列动作,读者通过这些动作,完全读出了国土沦丧给韩麦尔带来的极大痛苦和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比直接描写心理显得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三、情态侧写法。《最后一课》中的郝叟老头是个不起眼的“群众角色”,作者却以他的穿戴和神态暗写其内心的感情波涛:郝叟“戴着那顶三角帽……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小说并没有写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但细心的读者完全能从中读出他丰富的心理活动:“三角帽是50年前拿破仑时代法国的军帽。我今天戴着它要让这象征法国军人英武威猛的军帽成为一面召唤爱国主义的鲜艳耀眼的旗帜,成为一支鼓动奴隶成为救国斗士的战歌!”至于与破边的书、大眼镜这这些物件有关的神态,也都折射出郝叟这一老战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中学生的心理描写不能成人化,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最后一课》中描写小弗朗士“就别上学了,到郊外去玩玩吧”的心理,就符合他不爱学习、贪玩的儿童特点;而听到郝叟老头拼字母的古怪声音时,他仍然“又想笑,又难过”,这也符合他的特有心理和稚气未脱的性格特点。